从身边烟火起笔 向深远蓝海放歌

世界读书日前夕,三位“大咖”畅聊阅读和写作——

从身边烟火起笔 向深远蓝海放歌

2025-04-22 来源:阳江日报

■ 李柳枝 曾宇萍

4月20日,世界读书日前夕,第十四期漠阳传媒大讲堂在阳江日报社开讲,书评人、南方日报副刊工作室主任刘炜茗对话长篇小说《烟霞里》作者、广东省作协文学部主任魏微和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申霞艳。三位“大咖”碰撞出一束束有关阅读和创作的璀璨星火,为阳江本土作者解锁文学创作的路径。

多读经典丰厚底蕴是写作的基础

阅读是创作的基础,今天我们如何阅读?刘炜茗表示,多阅读经典作品,提升认知水平,能够增进对世界的了解,将感受和思想提升到更高的境界。他建议,不仅要多阅读中国的经典作品,也要阅读世界的经典作品,增强自己的理论素养。文学底蕴丰厚了之后,境界自然就会提高,为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炜茗直言,对于创作者来说,时间是最好的检验师,而语言对于创作非常重要。魏微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认知到语言的重要性,这是她努力的结果,也是她的天赋使然,“也许很多写作者一辈子都未必意识到语言对写作的重要性。”

“我特别敬佩林贤治老师,他是阳江人,但不是‘阳江的作家’,而是‘中国的作家’。”刘炜茗表达了对阳江籍著名诗人、学者林贤治的敬意。他说,林贤治老师从来不混圈子,是一个真正的学者,这是阳江的荣耀,更是中国文学的荣耀。

从熟悉事物起步,寻找写作“触点”

“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下笔。”年轻创作者会遇到的问题,曾经也困扰着20岁出头的魏微。魏微回忆,她的创作以身边熟悉的事物作为小切口,从模仿喜欢的作家开始。当时,她十分喜爱张爱玲与萧红的作品,便一边写自己的小说,一边研究她们小说的人物出场方式、对话设计、节奏把控、语言运用等等,从中汲取写作技巧。

“作家应写熟悉的生活,明确自己最感兴趣的题材,比如亲情、爱情、家长里短或者职场困扰等等。同时,也要找到与自己精神契合的作家,花时间研究他们的写作方式。”魏微建议年轻创作者多往外走,多接触广阔的世界,多读好书。

当文学技巧的条框逐渐凝固成枷锁,当喷薄而出的表达欲被理性规训,如何重拾赤子之心?魏微围绕这个话题分享了《烟霞里》的创作心路。在创作《烟霞里》之前,她已有十余年未写小说。虽未动笔,但心中一直构思如何通过一个女性从乡村到县城、地级市再到大城市的生活变迁,写出一代人的生活,与那代人的集体记忆相融合。酝酿了十几年,当找到合适的形式后,创作时便如行云流水般顺畅。这顺畅源于十几年来的积累与沉淀,那口气一直未松。

“在《烟霞里》这部小说的创作中,找到结构可能是个重要触点。”申霞艳接过话头说,魏微是一个以中短篇小说见长的作家,她写的长篇小说不多。所以,当要面临一部长篇小说的写作时,很容易受到小说结构的困扰。后来,她找到了一个方法,把写作分解成主人公田庄人生的每一年,这样就相当于将一个大任务进行了分解。“好比长跑,要跑1万米,就拆解成100个100米,或者10个1000米。当她找到这个分解方法的时候,就找到了触点。”申霞艳说。

“改稿会”是提升创作的有效途径

年轻作家如何成长、成才?魏微认为,背后的“推手”非常重要。魏微创作初期,得到了淮阴市文联的重视。文联的《崛起》杂志接连刊载了魏微写的三篇小说,还召开作品研讨会,邀请江苏省作协赵本夫等著名作家去推介魏微。研讨会后,淮阴日报副刊部主任建议魏微走出去,到更大的平台发表作品。

受到鼓舞的魏微,参加了北师大的作家培训班。作家班邀请著名编辑和作家授课,半年的学习让她受益匪浅。北京学习结束后,魏微又参加了南京大学作家班。两年时间里,魏微开始在南京一些刊物上发表小说。当时,上海《小说界》杂志开设了一个新栏目“七十年代以后”,主编来到南京约稿。一批70后作家集中在这个栏目上亮相,其中就包括魏微。

回顾自己在创作上的成长之路,魏微感慨地说:“在文学创作起步阶段遇到好的师友很重要,我非常感谢淮阴师友的支持。”她鼓励年轻的创作者要有更大的野心,在地方报刊发表作品之后,可以尝试着向省级国家级刊物投稿,不要害怕被拒稿,总结经验,坚持下去,终有收获。

在培养年轻作家方面,魏微特别指出,“改稿会”是一个直接有效的途径。江苏省作协的经验值得借鉴,“改稿会”采用匿名投稿的方式,邀请全国著名期刊编辑直接看稿,发掘有潜力的新人。“阳江文学虽未跻身广东省一线,但文学基础还是很不错,仅差‘一口气’可以取得更大的突破。”魏微认为,地方作协、省作协可联动起来,在背后推优秀的年轻作家一把。阳江也可以举行“改稿会”,从投稿作品中选出精品,邀请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编辑、作家看稿,鼓励年轻作者创作,在学习交流之中帮助年轻作家快速成长。

“南海I号”可“打捞”出大作品

“博尔赫斯说‘一朵玫瑰正在马不停蹄地成为另一朵玫瑰’,其实我们每个人也在马不停蹄地成为另外一个人。”申霞艳在探讨写作的价值和意义时说,文学作品能把人们引领到想要到达的远方,有些人还会因为文学成为“另一个人”。

申霞艳认为,阳江濒临南海,“南海I号”是一座文学创作富矿。阳江的创作者们,可通过手中的笔,去记录和传播含有淡淡海腥味的海洋文化。“对脚下这片土地的历史,对整个人类的关怀,是我们写作的应有之义。”申霞艳说,阳江很多作家有较好的文学创作功底,但苦于没有大的题材和历史抓手,不妨以“南海I号”为题材,“打捞”出一些与时代契合的阳江故事、中国故事、海洋故事。这样的写作是与历史的对话,也是时代赋予阳江作家的重任。

AI有助于文学创作但无法替代

AI写作是当下文化界的热门话题,今年春节期间DeepSeek爆火后,更是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怎么看待AI写作?”互动环节,一名听众抛出这个问题。

申霞艳结合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使用体验进行了回答。她认为,从某些角度出发,DeepSeek是个很好的工具和帮手。比如,要推荐10本经典名著,其推荐结果可能比名家推荐的名单更接近人们心目中的经典。“在享受AI带来高效便利的同时,我也有一种隐忧,就是注意力若过多被手机吸引,将给身体、精神带来一些不良反应。”申霞艳表示,AI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人们解决了很多资料查找的困境,另一方面对人们的自控力构成强烈挑战。

有阳江作家提问,想创作一部以“山乡巨变”为题材的小说,如何写出新意?申霞艳表示,秘诀无他,唯有深入生活。她说,AI写作替代不了作家的深入体验,譬如,DeepSeek能搜索出很多与“山乡巨变”相关的材料,但当地村民种什么农作物、穿什么衣服、吃什么东西,这些细节只有经过体验和观察才能真切地了解到。“我们不能回避AI,必须正视、接受、利用好它,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申霞艳如是说。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