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齐心协力将一袋袋的文蛤搬上车。 梁文栋 摄
■ 阳江日报记者/关雯静
眼下,正是文蛤收获的时节。在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平冈镇沙头垅村的沿海滩涂上,村民们赶着潮水采捕文蛤,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舌尖上的鲜味。
8月12日下午2时许,记者来到沙头垅村新涌渔港码头看到,文蛤养殖户敖计容正来回踱步,时不时眺望远方,期盼着返航的船只。岸边,两辆货车早已等待多时。
“哒哒哒!”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一艘满载文蛤的船只缓缓驶入视线,向岸边驶来。待其稳稳地停靠在码头,船上20余名工人分工明确,迅速而有序地忙碌起来。在敖计容的指挥下,工人们形成了一条接力流水线,合力将一兜兜新鲜的文蛤从船上卸下,而站在岸边的工人则迅速接过网兜,将其抬上货车,并清点数量,准备当日发往外地。整个码头充满欢声笑语,一片繁忙的收获景象。
潮落而作,潮起而归,这是村民们海上劳作的时间。时间拨回当日早上5时许,正值退潮期间,他们便已整装待发,乘船前往养殖区域,开始“泥中淘金”。借助专业的设备,工人们熟练地完成一筐筐文蛤的采捕,并运到船上,通过筛选机剔除杂质、洗净打包。“工作的时间主要看客商的订单量,如果订单量大,则需要增加人手。”敖计容介绍,受海水涨落的影响,工人一天工作8小时左右,如果落潮赶在夜间,他们就需要晚上出海。
位于沙头垅村的滩涂松软,盐度适中,微生物丰富,是贝类生长的天然牧场。“这里产出的文蛤肉质饱满、口感鲜美,基本保持稳定的销路,主要销往深圳、广州、珠海等珠三角地区。”敖计容与几位村民合作养殖文蛤共4000亩,如今日均收获超2500公斤,按种类不同、个头大小批发价每公斤7元至20元不等。因每批文蛤成长时间在10个月左右,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养殖户进行轮捕轮放,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近年来,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沙头垅村已形成了养殖业、浅海捕捞业和滩涂养殖业,目前村内文蛤养殖面积已达1万亩,成为推动当地村民增收、助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产业。“高峰期时,在文蛤养殖区务工的村民超百人,日均收入200元至300元,有效解决了当地村民的就业问题。”沙头垅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林计通介绍,依靠发包滩涂鱼围,村集体收入每年达到1800万元以上,租金作为村民分红,每年每人分红4800元,同时村里还帮助村民购买农村合作医疗和老人意外险。接下来,沙头垅村还计划打造海产品养殖和深加工一条龙服务、沙虫养殖基地,壮大集体经济。
下午3时左右,忙碌了一天的村民们收拾好工具,纷纷骑上摩托车,在互道再见后往家的方向赶回去。此时,船只静静地停泊着,渔港码头也逐渐恢复了宁静……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