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江乡贤梁观喜先生其人其事□ 刘再扬

文化周刊 | 阳江乡贤梁观喜先生其人其事
2023-10-29 来源:阳江日报

△ 1945年,时年75岁的梁观喜先生留影。

◎ 阳江才俊  广州求学取得真经

梁观喜(1870—1951),字宗朝,号雨林,海陵岛白蒲村人。曾任阳江初级师范(简易科)校长,也系阳江一中首任校长,曾在广州勷勤大学当过讲师,在广东国民大学任教授,开“群经诸子”课程,是文化名人。

梁观喜先生的孙子、今年81岁的梁文典(阳江市公路局退休桥梁工程技术员)给记者带来了一份清光绪丙年科《广东优贡卷》的影印本。这本集子记录了先生的家族来历,先生“世居海陵”,出自书香之家,先后在广雅书院和学海堂肄业;影印本还刊有先生《唐之劲兵擅于藩镇宋之重兵聚于京师其利弊得失论》《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议》两篇文章。

“我曾祖父梁杰芳,是附贡生。祖父梁观喜自幼聪颖,在村私塾读书时就表现得十分优秀,他15岁考中秀才,得以先后进入广州越华书院、广州广雅书院、广州学海堂读书求学。”梁文典介绍说。

有关资料显示,1757年,广州诸多富商巨贾联手向两广总督和广州巡抚上书,提议大家一起捐钱,建立书院,专供商人子弟入读。在官府与商人的一起努力下,越华书院在今广州越华路一带办起来了。开办之后,历任督、抚以及名师大儒轮番在此讲课,书院教学质量很高。

1888年,广州广雅书院由晚清洋务派代表人物、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是一所“以砺士品,而储人才”的新型学院。当时除教经学外,还教史学、化学、光学,以及国家治理政策探讨。

1825年,著名汉学家、两广总督阮元创建了广州学海堂,其实施新的教育方针,摒弃八股文的教学,代之以教授经史实学。学生亦可自选老师从学,专习一门经史,务求深读精研。卢坤任两广总督时,曾下谕在学海堂设立专课肄业生制度,挑选优秀学生入读。由于经世致用、读书明理、崇尚科学的风气浓厚,在这样的土壤上自然会孕育出追求变革、政治维新的萌芽,为社会的大变革作好充分准备。学海堂从1825年创建至1897年最后一次招生,历经七十余年,培养出众多的著名学者和经世人才。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朱执信、胡汉民等人,就是在学海堂学风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下,登上历史舞台。

梁观喜先生考中秀才之后,得到清代翰林院编修丁仁长、吴玉臣的赏识,先后进入广州几家书院读书。曾师从清代翰林院编修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广东学政汪鸣銮,广东学政徐琪等著名学者。在广州学海堂读书时,根据他的品行、志向和学习成绩,先生由学海堂八学长共同推荐,被录取为专课肄业生,专课肄业生每届以三年为期限。

先生在广州就学之时,正逢“西学东渐”,西学大量输入中国与本土文化融合;通过借鉴西方先进教育,当时在学界逐渐形成了现代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包含了“德智体美劳”等基本要素;国内也开始将书院改建成新式学堂,或另择址迁建新学堂。这些对先生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 1913年的阳江县中学堂。

◎ 不入仕途  办学育才造福乡亲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梁观喜先生考取丙午科第六名优贡,朝考一等第二十八名。“时清廷任命祖父出任广西陆川知县,并促其赴任。考虑到曾祖父曾祖母已年迈,祖父以此不便远行为由,没有成行,并提出请求,希望留乡办学,造福父老乡亲。”今年78岁的梁观喜孙子梁文辉说,当时光绪皇帝嘉祖父孝思纯笃,言辞恳切,遂同意他留乡办学,并赐以红绢书写的一个“福”字,以作嘉奖。

“可惜的是,光绪皇帝这个‘福’字,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后来被弄丢了。”梁文辉不无遗憾地说。

“事实上,当时祖父看到朝廷上下分崩离析,风雨飘摇,不愿与腐败的官僚阶层同流合污,更不愿当清朝的殉葬品。”梁文典说,祖父曾在一则读书笔记中,写下“官,乃贤者之站”六个字,以明心志,展现了洁身自好、不为名利羁绊的铮铮铁骨。

自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先生已认识到开启民智、培养人才是国家的当务之急。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阳江城濂溪书院的阳江师范传习所,改办为阳江初级师范简易科, 先生被任命为监督(校长),全力为阳江培养师资。清宣统元年(1909年),阳江直隶州知州刘庆镗会同阳江劝学所总董何铨,动员社会各界捐资,以阳江县城东门街旧游击署(今阳江市区南恩路南恩学校),官拨四千银圆作为经费,创办“阳江官立中学堂”,先生又被任命为阳江官立中学堂监督(校长)。

“办中学堂之初,困难重重,祖父积极配合学堂建校总理何铨,四方奔走,废寝忘餐,一心扑在中学堂的创办和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梁文辉说。

阳江官立中学堂的创办,翻开了阳江近代教育新的一页。

先生是从海陵岛走出来的文化人,对家乡的教育事业很上心。“白蒲小学就是梁观喜先生主持倡建的。”今年78岁的原白蒲小学校长梁吉章说,先生十分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当时白蒲乡私塾设于祖祠旁屋,地方狭窄,难以完全解决当地学龄儿童的读书问题。1928年,先生竭尽全力,倡议在白蒲村西边建校。在他的倡议下,大家集资两千元,祖尝出一点,他自己再捐款200元,将学校建立起来,并由他亲笔题写“白蒲小学校”校名,深为村民称道。

先生注重对后辈的教育,并以祖祠对联之句倡导祖训“敬宗睦族,食德服畴。”其意在为人处世要孝敬祖先尊敬长辈,兄弟叔侄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更要感恩于先祖的辛勤耕耘,开垦了诸多的田地,为后代子孙有食有穿,要饮水思源,记住乡愁,做有道德的人。“后来此祖训便成为了白蒲梁氏宗祠祭祖新年常用的对联。”梁吉章说。



◎ 热心桑梓  平匪救急主持公道

梁观喜先生热心乡梓公益事业,在当地有口皆碑。1927年,阳江闹饥荒,当地富商囤积大量稻谷牟取暴利,令米价飞涨,贫民叫苦不迭,更有饿死者。先生目睹现状,同情心遂起,经与阳江书年社商议,从该社所购泰国洋米总额中划拨500石(担)给海陵白蒲乡,按口售粮,以解决粮荒,先生个人还垫支了300元运输费,令当地乡民感激不已。他还到阳江城当铺自费购数十件棉衣,发送乡间贫苦老人,以度寒冬。当他得知白蒲村中有数人常年吸食鸦片烟,致身体羸弱,劳动能力渐失。遂通知吸烟者齐集村中祖祠,对之耐心教育后,每人发给戒烟药水2瓶,颇有成效。

“观喜公是读书人,他为人通达,知书识礼,分辨事理,不徇私偏袒,视乡邦和睦为己任。”今年七旬的白蒲族人梁世章说,每遇乡间发生矛盾,观喜公都挺身而出,调解排难。以下两件事,至今仍被海陵人念念不忘。

海陵为一孤岛,民国时匪患颇多。民国十三年(1924年),时有白蒲村民梁某卓伙同海陵匪首陈某胜,向白蒲村人索取巨款(当地人叫打单,是匪首陈某胜指使所为)。如不给,陈某胜便要劫掠全村的财物。当时各族负责人坚决不屈服不给钱。不久,陈某胜便率其匪帮打劫白蒲村和上四堡各村,土匪进村后不但抢钱抢物,还掳捉多名妇女欺凌数日,无恶不作。当时,经白蒲村族老商议,请文彩公前往阳江城将此事告知先生。先生闻之大怒,即请自己学生、国军师长梁士锋派兵一营,兵分三路直扑海陵岛剿匪。一路兵由麻礼渡渡海进兵,二路由石排(今海堤边)渡海进兵,三路军由灵谷海岸进岛。当时匪首领陈某胜认为这些是学生兵,并不放在眼里,毫无戒备。哪知梁士锋部为正规军,不久三路军直捣匪帮,匪首陈某胜坐船落荒而逃,其余大部分土匪被国军追至海陵东头牛鼻洞(山白历壁狗头洞),被国军围困用机枪向洞内扫射,土匪死伤殆尽,海陵匪患自此基本平息。

民国初期,海陵岛白雪村有两渔民在新宁县(台山)白沙渔船老板船上打工,两人在渔船工作时发现该船主储有金银,便心生邪念。趁渔船在海上作业时,两人将船主及其家人杀害后,将渔船驶回白雪村,劫走金银财宝,再将此船放空向外海漂流。谁知该船主有一小女孩事发时藏在围杆柜内,因此逃过一劫。船随风飘出外海时,小女孩见有渔船靠近便呼叫“救命”,被人听见便将小女孩救出送回白沙老家。白沙村人获知此事,便即到阳江官府报案。官府派兵围攻白雪村,放言若抓不到凶手,就要抓走全村人。危急之际,白雪村梁定高叫人到白蒲村找文彩公,文彩公即到石排搭渡,赶路到江城找先生商量对策。先生从多渠道查明真相,也查明了带兵长官是自己学生的属下,便回到白蒲,找带兵长官说明“一人做事一人当”的道理,因此事连累无辜村民“毫无道理”,并请白雪村人协助官军追捕两凶手。国军长官见先生言之有理,又是上司的老师,便转而带兵周围追捕两凶手。

△ 清光绪丙午科《广东优贡卷》上对梁观喜先生的介绍。

梁观喜

梁观喜先生长期从事经学研究和教育教学工作,传经论道,知识渊博。1908年,任阳江初级师范(简易科)校长;1909年,任阳江官立中学堂监督(阳江一中前身,校长);1910年,在阳江城苏氏大宗祠设地方自治研究所,先生任所长;1928年,任阳江县立中学国文教员。

1930年,先生到广州勷勤大学任讲师;1945年,到广州国民大学任教授,曾开设“群经诸子”课程,月薪300大洋。

先生曾参与编修《阳江县志》。抗日战争期间,他应廖永年、程继光等10余人邀请,在阳江城阳江书年社开班讲经。先生著有《左传礼征》《诗郛臆》《易学管窥》《旧雨庐随笔》等二十余种,计50多万字,撰写《阳江图书馆记》《重修张太傅墓碑记》等文章。

先生一生淡泊名利,生活朴素,教育教学和著书立说颇有见树。海陵乡间遇有纷争事,总是挺身而出,主持公道,至今口碑犹传。值得称道的是,先生后人在教育文化方面也颇有见树,儿子梁以澂20世纪三十年代毕业于中山大学,在广东两阳中学任语文老师;儿子梁以翰20世纪三十年代毕业于广州国民大学,在阳江一中、白沙中学当教师,后来又当律师;儿子梁以湛20世纪三十年代毕业于中山大学,在湛江地区公路局任高级工程师;孙子梁文俊、孙女梁月明毕业于湛江师范学院,梁文俊曾任湛江市第五中学教导主任,是高级教师;梁月明曾任湛江市第十九小学书记兼副校长,也是高级教师,擅长歌曲创作,多首歌曲分别在广东省和湛江市获奖;曾孙女梁旭竞是暨南大学医学博士,是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感染科主任。

△ 最近,梁氏家族30多人从各地返回,集体前往海陵岛白蒲村老家寻根。 刘再扬 摄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