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宋广窑修身理性琴(含琴盒)

琴首乾隆题诗

琴名

《故宫周刊》第10期,对修身理性琴进行了详细报道。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有一把被誉为“旷代瑰宝”的陈年古琴,静静地躺在恒温保护箱里,它经历了800多年的颠簸流转、战火洗礼和无数次易主,依然保持着古朴大气的品质——这是经过烈火煅烧又历尽沧桑才有的独特风骨。在它身上题诗的帝王和宫廷重臣早已化为历史尘埃,唯有这把琴依然能奏响动人的乐章。然而,少有人知,这把承载千年气韵的名琴,竟然来自岭南腹地的阳江。

姚文瀚《紫光阁赐宴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收藏
皇宫宴乐咏古琴
乾隆十一年(1746)中秋前夕,桂香馥郁,秋光浩荡。清宫里喜气洋洋,乾隆皇帝正邀请一班朝廷重臣举行宴会,饮酒、听乐、赋诗。与往常不同,弘历专门让人把他最喜爱的存放在弘德殿的一把宋代古琴搬出来演奏。
乐曲悠扬,众人沉浸在美妙的音乐声中,一曲终了还未觉醒。最后还是乾隆皇帝先开口道:“众位爱卿,觉得这把琴如何?这可是朕最爱的一把古琴——宋代瓷琴,旷世珍宝啊!朕为此赋诗一首,等下也请诸位赋诗。”
听说是宋代古琴,众臣纷纷上前观赏。这是一把仿仲尼式古琴,胎质极薄,通体鳝鱼黄色薄釉,多露紫骨,有窑变蓝、紫、月白等色大小斑点。龙池内刻有篆书“维沙陶瓦,制从鸿蒙,鸢飞鱼跃,为歌南风”两句铭文,凤沼内刻龙纹书“修身理性”四字。面对如此精美古朴的宋琴,众人赞不绝口。
随后,弘历让人将自己早已写好的一首《宋瓷琴》诗展示给大家欣赏。其诗如下:
龈额恢恢太古器,形模不假雷霄制。
易漆以陶岂无为,我于重华窥其义。
谏者十人争小事,不如渭汭初所试。
焦尾断纹浑可弃,五弦七弦惟汝置。
元音澹泊从兹嗣,譬如佺羡面之粹,冲以内养无火气。
弘历在诗中将这把古琴与世上名琴“焦尾”相提并论,可见他对此琴的看重。这把琴古朴大气,虽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有着淡泊的品性,这种平和冲淡的气质是难能可贵的。全诗通过对古琴的描述和赞美,表达了对其古朴特质、制作工艺及文化内涵的赞许。
众臣对乾隆的诗一番赞叹。侍从将纸笔摆好,一时间,笔走龙蛇,诸位大臣先后呈上作品。最先写好的是时任户部尚书的梁诗正。其诗:
烧土乃成埙,八音有瓷作。
桐材乍易制,取韵果奚若。
尝闻古琴台,列瓮宛藏橐。
鸣弦应虚响,风籁转松壑。
定知哀玉弹,宜问陶家托。
修内重官窑,供御想如昨。
希声代传宝,长奉歌风乐。
赋质谢虫穿,无劳鞠通索。
古黝隐沈沈,冲然具元泊。
鉴赏自天题,浮光映铜雀。
梁诗正此诗赞美古琴精湛工艺和声学之美,作为皇家御用器乐,古朴雅正的格调异常珍贵,也隐含着对皇权的颂扬。
紧接着是刘墉(“刘罗锅”)的父亲刘统勋,时任漕运总督。其诗:
埏埴以审音,宫征天然具。
流传五百年,元声播韶护。
世间百衲珎,寿与金石久。
未似此琴材,乃自鸿蒙有。
山泽蓄之深,松风铿尔写。
四海听和平,万汇待陶冶。
全诗赞扬“以瓷为琴”的独特材质,音律天然,并借古琴的“和平之音”表达对天下太平的期许。
第三位是嵇璜,时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其诗:
陶人秘制,协于桐丝。
匪肖其形,神理斯存。
有宋雅器,霄谅孰伦。
谢彼斤斵,天然无痕。
想搏埴初,太和胚浑。
琴若玉粹,蔼乎春温。
清燕在御,静寄不烦。
神通明德,得声气元。
旷焉中古,与重华论。
以歌南薰,解阜是敦。
这首诗赞美古琴“独传神理”这个核心特质,古琴虽然是陶土制成,但不失桐木琴的音律神韵。以“雅器”和“南薰”两典故,寄喻对帝王明德、教化天下的颂扬。
第四位是汪由敦,时任军机大臣,吏部尚书。其诗:
式遗则兮,義皇下滨池兮,
叶宫商不薛不暴兮,
陶正良尚质质兮,
太璞匪峄阳之桐兮,
匪倕攸斲体清坚兮,
粹精渊乎玉润兮,
蕴元声一弹兮,
再鼓妙合自然兮,
恬虚乐古薰风阜兮,
无苦窳兮,畅兮,操兮,
有虞氏之谱兮。
汪由敦此诗以楚辞体咏古琴,更贴近琴的古雅气质。通过追溯古圣先贤的雅乐传统,书写古琴的“清坚之质”和“元正之声”,对“以德治国、以乐化民”的治世称颂。
第五位是蒋溥,时任吏部侍郎、军机处行走。其诗:
桐有材陶之器,
器惟旧,粤稽宋,
坯浑浑,般总总,
沩汭弦,轩辕瓮,
德清明,体空洞,
口银龙,铿白凤,
大音稀,薰风弄,
解阜歌,叶雅颂。
蒋溥此诗以凝练的短句和密集意象歌咏古琴。从琴的质材的突破和借助上古时期的典故(轩辕、虞舜),以“乐”喻“政”,暗颂太平盛世。
第六位是钱陈群,时任刑部侍郎兼南书房行走。其诗:
土母火,木母土,
中琹材,声则五,
八音播,元气厥,
用有相,戌丝丽,
于木韵,乃生以,
土代木,赵宋名,
官耶定耶正色呈,
七弦既上和且平,
一鼓四座春,
再鼓阜吾民,
穆然见舜河之滨。
此诗先述五行相生,突出宋代古琴“以土代木”的特质,认为此琴或出自宋代名窑,进而联想到虞舜在河边制乐化民的场景,暗喻以礼乐教化天下、实现安乐的太平盛世。
最后一名展示诗作的是董邦达,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南书房行走。其诗:
匪丹匪漆,匪石匪金,
土型作德静以深,
河滨陶出南风薰琹,
峄阳有枝空阴森,
经火尾不焦,
密理纹无侵,
愿将完璞托古心,
水汩没山山欹崟,
一搏一拊扬元音。
此诗开首通过排除法,凸显古琴“以土为质”的特点,赞颂其不怕高温煅烧与“静深”的独特气质,也借助虞舜礼乐的典故,达到“咏器喻政”的美学效果。
乾隆皇帝对几位重臣的大作一一点评,还命人将诗刻在琴盒上,作为永久的纪念。而他的咏琴诗同时镌刻在琴首,以存后世。
1929年6月8日,夏日脆薄的阳光洒进北平故宫。景阳宫里静悄悄,一众人屏息盯着一把古琴审视。这是被乾隆珍爱的宋代宝物,其御制诗镌于古琴额首。髹漆琴匣,也刻有御题,同时刻有群臣梁诗正、蒋溥等七人诗作,古趣盎然。
领鉴者为古瓷研究专家郭葆昌。郭为近代制瓷专家,字世五,号觯斋,河北定县人。1916年出任袁世凯监督署监督,赴景德镇烧造袁氏登基御用瓷,后在北京自设瓷厂。1929年5月,郭出任故宫博物院陶瓷专门委员。
此次鉴琴,郭葆昌写了《故宫辨琴记》:
胎骨毕露,其质紫沙。徽中有文,填以白泑,维轸与足,悉皆白玉为之……其色月白,极品莹澄澈之致。意者泑本周身,或以不尽平匀,或以滑不宜指,初于琴面砻治,寖淫遂及全体,观于临岳之下,余泑微存,自是明证。审其制作,沙质而瓷泑,以指叩之,声如瓦缶。间尝历览前代官私图籍,于匋瓷之官,说瓷之作,概蒙匋名,品目鉴别,遂易淆乱。究之,陶始于古初,厥后精进为瓷,其别在骨,而不在泑。匋骨为土,土之用随在可资,瓷骨则采石制泥而成,产地有定。以资辨之,二者迥异。至于广窑沙胎,是又别出于匋瓷之外者。考广窑之设,始于南宋,在粤之阳江,以其地不毓瓷质,而特产紫沙,故制器即用作胎骨,泑仿钧窑月白,俗因名之曰:“沙钧”。昔人未尝细审,往往称之为“瓷”,御制诗于琴目为宋瓷,盖沿旧称,弗深考耳!”
此次参与鉴定的人员除郭外,还有故宫博物院古物馆副馆长马衡、总务处处长俞同奎、古物馆科长齐念衡,美术学院教授郑颖孙,故宫博物院陶瓷专门委员福开森,以及来自欧洲的瓷器收藏家大维德。经郭葆昌鉴定,此琴为紫沙质,仿钧窑,称为“沙钧”,而不是此前认定的瓷琴。此琴产于南宋阳江。马衡认为此琴应定名为“宋广窑修身理性琴”。郭在文中还称:
使其质为瓷,如唐之越瓯、邢瓯,若大邑碗者,自应有韵,安见不能调谐音律,而扣如哀玉也哉。然考其埏埴之难,工作之巧,当时烧造,千百中未必一二能佳。况南宋至今,数百年仅存此器,而又完好若是,不可谓非旷代之瑰宝矣!
千百件烧制品之中仅得一二把好琴,此琴又经历数百年战火仍保存完好,也真是旷世瑰宝了!
南宋阳江,政治、经济、文化得到较大的发展,盐业、陶瓷制造业和海外贸易是当时的经济支柱产业。这把古琴可以见证当时阳江的陶瓷制造水平。
首先看琴名:修身理性琴。“修身”一词较早出自《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古代儒家士子以修身为本。“理性”是使自身适合道德规范和真理。东汉蔡邕在《琴操·序首》里称:“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蔡邕一语道破作琴的目的。“修身理性”体现儒家的道德追求和审美理想,通过弹琴来提醒自己修养身心,追求理性和道德的完美。琴为冶心之具。饶宗颐在访谈时称:“以古琴象征性理,故宫现藏有南宋广窑修身理性琴,正因刻有‘修身理性’四篆字而著名。”
再看凤池中的两句篆书铭文:“维沙陶瓦,制从鸿蒙。鸢飞鱼跃,为歌南风。”其实这铭文已点出此为陶琴而非瓷琴。紫沙陶瓦,从远古鸿蒙时代就开始制造了。此道出制陶业的悠久历史。紧接着一句是描述开阔的场面:鸢飞鱼跃,为歌南风。这是一幅多么壮美的景象!从《诗经》里吹来的南风,一直是美好、祥和的象征。这两句诗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对传统技艺的尊重,以及对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热爱。
作为一件旷世瑰宝,从这把古琴可知阳江当时的工匠对哲学、音乐、美术、诗歌、书法、陶艺的造诣何其深厚。如果装琴的漆盒也是当时制造的,那么宋代阳江的漆艺水平也是相当高超的。处于岭南腹地的阳江,南宋时就有这样的能工巧匠,可见当时的整体文化教育水平并不低。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