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叫团圆节、八月节、秋节、女儿节、月夕。这是一个重要程度仅次于春节的民间节日。在阳江有“留妹过年,不留妹团圆”的说法,也即是说,你可以在外面过春节,却不能在外面过中秋节。因为中秋

阳江的中秋节

□ 冯 峥

2025-10-05 来源:阳江日报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叫团圆节、八月节、秋节、女儿节、月夕。这是一个重要程度仅次于春节的民间节日。在阳江有“留妹过年,不留妹团圆”的说法,也即是说,你可以在外面过春节,却不能在外面过中秋节。因为中秋节的核心就是“团圆”两个字。正如歌曲《常回家看看》唱的“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比新年还重要。每到中秋,外出行人不管多远,也会及时赶回家过节团圆。

阳江中秋节有几项很独特的活动。

吃月饼。月饼是中秋节特有的一种食品。它又叫圆饼、麦饼、小饼、甜饼、团圆饼、丰收饼。传说唐高宗与群臣欢度中秋时,即兴举起吐蕃进贡的圆饼笑对天上月:“应将圆饼邀蟾蜍”(蟾蜍是月亮的代称),并把饼分给群臣共赏。后来人们便把中秋节吃的饼叫月饼。

月饼因地区不同,用料、调味的差别,形成京式、苏式、广式、宁式、滇式等众多不同品种。阳江月饼属广式月饼,以皮薄馅丰、手工精良、品种多、包装美著称。阳江还有一种外形像弥陀佛的小佛仔饼,和糖鸡一样,那是小孩子宠爱的食物。

阳江人吃月饼,不是一口一口地吃,因为月饼甜腻,三两口吃完一个,肚子就饱了。所以多用利刀切成薄片,一片片地品尝。这样,各种月饼都能吃到一点。

月饼是中秋节才有的独特糕饼,只能节前送礼。俗话说“节后月饼—过时嘢”,节后送月饼,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卖糖鸡。还在节前几天,城镇小贩就会沿街叫卖糖鸡,给儿童过节。所谓糖鸡,是用面粉、糖、泡打粉用开水混合,舀到一个铁板模里,放到炭火上焙烤而成。一个糖鸡用不了一匙羹米粉,这是很赚钱的手艺。但在小孩子眼中,它比月饼更重要。因为月饼是大人们的事,而小孩子手中没有一个糖鸡,那是很丢脸的。小孩子拿着糖鸡舍不得吃,互相炫耀,一直带到月光下的餐桌上。

“糖”寓意甜甜蜜蜜,在粤语中“鸡”“归”同音。小孩手中的糖鸡,是在召唤远方游子:胡不归兮,胡不归?

清代阳江名士林葆莹作有《竹枝词》:芋魁柚子贱如泥,争买中秋月下携。十万人家三五夜,有儿童处有糖鸡。可见阳江中秋节卖“糖鸡”的民俗由来已久。

月下晚餐。“七月十四晏,八月十五晚”,中秋节重在晚餐。这顿团圆饭,一般都是在户外月下摆设。与往常不同的是,餐桌上摆齐全家人的碗筷,这叫“摆团圆碗筷”—对,就是还在外地赶不上回来的亲人,也一样要摆上他(她)的一副碗筷,和一张椅子—要不怎么叫“团圆”?

又是糖鸡,又是团圆碗筷,令多少人万里迢迢赶回月下团聚,又有多少远方游子在他乡异地面对圆月洒下思乡泪啊!

这顿月下的晚餐,很田园,很恬静,多以茶代酒,不似往日过节那样,斗酒猜枚呼呼喝喝的。席上除了往日过节的酒肴菜式外,还有家庭主妇日间早就蒸好的糖滑糕、芋头分给小孩吃。剥芋头叫“剥疮剥疥”,祈愿小孩健康成长。席上的话题更多的是对远方游子的思念,对长辈生活的安排,对未来生活的遐想……

拜月。团圆餐吃完后,就地开始赏月。月上柳梢头,一家人头顶月亮而坐,摆上月饼、柚子(雹子)、芋头及其他食品—远方归来的亲人带回的食品放在显眼位置。月饼圆圆柚子满满,象征团圆,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两种食品。家庭主妇在柚子皮上插上几根香,拜月开始了。先是母亲领着幼儿向月娘娘鞠躬许愿。由小到大,家庭成员逐个向月娘娘合十鞠躬。完了,一家人边喝茶边聊天。这边,父亲为小学生讲《嫦娥奔月》《貂蝉拜月》;那边老婆婆手摇葵扇,为怀中小孙子驱蚊送凉,口中絮絮叨叨:月亮亮月悠悠,阿哥担凳妹梳头。梳好未,啱(刚)搽油,油罂挂壁上,月饼放床头……

拜月完了,喜欢热闹的小青年不甘寂寞,会凑在一起继续下半场

月下清歌。用二胡、箫笛、秦琴等民间乐器合奏广东音乐《彩云追月》《平湖秋月》《汉宫秋月》等与中秋节有关的曲子,即兴高歌一曲。

焗薯窑。用瓦片垒成空心宝塔形,找来柴火在塔中燃烧,看谁烧的火旺,意在祈求火旺的丰年。接着把红薯放进去“焗薯窑”,祈求“好时好运”。

放孔明灯。孔明灯用纸扎制,内置蜡烛,点燃蜡烛后,鼓动灯内热空气上浮,一时空中浮光点点,煞是好看。

放河灯。这是女孩子的活动。在荷叶上摆上点燃的小蜡烛,放在江河水边,让它随风远去,寄托姑娘内心的希冀……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阳江,中秋节各地也有其不同的日期与形式。海陵有十多个村,是在八月初二过中秋节的。东平海蓢村是八月十三过节的。双捷很多农村不赏月(拜月亮)。据说是祖先因为逃难,躲避贼劫,把节日提前或推后,于是世代沿袭下来。但细究其原因,可能不止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