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白露时节,翻阅旧书报杂志,想起了45年前的一桩旧事。
1980年3月,我写了一个逃港题材的中篇小说:兄妹俩偷渡到香港,遭遇悲惨,最后又回到自己的家乡。这篇小说是生了仔后再起名。根据故事的内容,我构思了多个小说题目——还是家乡好、还是故乡的水甜、月亮还是家乡的圆、月亮还是家乡的美丽……最后选了《月亮还是家乡的美丽》。但是总觉得这是一句平常的话,不够简短精练,不够雅。美丽的月亮,不就是明月吗?改为《故乡的明月》。但没有家乡与香港的对比感,最后提炼为《月是故乡明》。
小说全文四万多字,发表在当年第四期的《湛江文艺》头条。同期发表作品的作者还有:后来成为省委副书记的蔡东士,时任湛江地委宣传部部长李军,著名作家仇智杰、顾工、洪三泰、王力等,我以为是沾了他们的光。文化馆辅导老师程禹功来信说:小说大受欢迎,连编辑部里的存书都给卖光了!
后来著名画家冯兆平将其改编为连环画。剧作家许绍钦改编为五场粤剧。
但也有人对号入座,认为我是写阳江的丑事,大骂我丢阳江人的脸。那时我还在沙扒当民办教师,是非毁誉都不管他。
多年后,我从《散文选刊》里一篇文章副题看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大吃一惊!这诗句原来还是杜甫诗句。当时兴奋不止:我和杜甫同等水平!
前几年,有人评刘心武抄了谁的一句诗,作为是自己创作。刘心武百口莫辩。有好心人代解释,谓这可能是作者以前曾读过该诗,是在相同情景下偶尔浮现出来的现象。我发现指责刘心武的人,没有一个是作家。他们不知道,在文艺创作中这叫“暗合”,与抄袭是两码事。此类事在古今中外文坛中不乏先例。
老实说,我确实没有认真读过杜甫的诗(尽管他很出名),但我写小说《月是故乡明》时,“月是故乡明”此句确实是我从“还是家乡好”意境提炼出来的。
常怀恋当年“三更灯火五更鸡”,在昏暗灯下挥汗书写的场景。熬个通宵,目睹那一张张写满字的稿纸,那快感,咳。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