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路驿道图 陈计会 制图
龙高山海防古道
阳江历史悠久,境内古道纵横,尤其那些贯通南北的孔道,更是担当着连接广州与雷州半岛、海南岛的重要纽带,在历史的长河中见证了无数往来与变迁。
随着国家对文化古迹的重视和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规划,南粤古驿道文化旅游渐成风尚,其中我市阳西县的海防古道更是凭借独特的魅力火爆“出圈”,吸引了众多目光。而在建的广东滨海旅游公路阳江段,与古代阳江西南路驿道恰巧重合。对于这条古驿道的前世今生,其背后的沧桑故事与流转岁月,恐怕知晓者并不多。本文略作梳理述之。
如果以原阳江县前总铺为出发点,两阳地区共有五条驿道。东路:过莲塘驿,往恩平县出境;西路:过乐安驿,往电白出境;北路,过乐安驿、阳春县前总铺,往新兴县出境;东南路,过那笃铺,往新宁县(今台山)出境;西南路,过南津、丰头,抵双鱼城。由此可知,五条驿道有四条出境他县,唯有西南路是在县内。也只有西南路是几乎贴紧海边行走。而且,这条道路开辟的时间不比其他驿道晚。
据推测,至少宋代这条沿海通道已开辟。宋代丞相留正,绍兴三十年(1160)中进士,首授任阳江县尉。他在县尉任上做出不少功绩,其中沿着阳江海边树立宣传牌,禁止海盗就是其一。他经常行走在这条道路上向人们宣传法律,减少很多人犯法,人们为纪念他,将龙高山西南之一峰称为“丞相岭”,并在岭上建丞相庙。说这条古道为“千年海防古道”也不为过。
那么,这条驿道何时有准确的记录?据广东最早的通志——嘉靖十四年(1535)《广东通志初稿》卷三十七载:“驿铺”有:“北津、麻梨、安民、丰头、马村、白石、合冈、寿长、白水,俱在县西南。”万历三十年(1602)《广东通志》卷四十六载:“西南路则曰北津,曰南津,曰麻梨,曰安民,曰丰头,曰白水,曰马村,曰白石,曰合冈,曰寿长。”康熙二十年《阳江县志》卷之一载:“西南路:自总铺(三十里至):北津(一十里至)南津(一十里至)麻梨(一十里至)安民(一十里至)丰头(二十里至)白水(二十里至)马村(一十里至)白石(二十里至)合岗(一十里至)寿长,至双鱼所。”上面三本志书记载,基本上一致,除了漏掉个别驿铺。现存的《阳江县志》记载,这条驿路终点站为双鱼所。
由阳江县城出发至北津,有三条路可达。一是从县城走水路可达北津或南津;另外两条路,据民国《阳江志》卷二载,一是出南门东南行,过南茶亭、报村、尖山渡到雅韶墟,再至北津。二是出西门折南行,过三洲渡至大朗再到对岸,过海可达北津和南津。这条驿道要水陆兼程,其中北津到南津,平冈到丰头要渡海。但不管怎样,在古代沿海行船的风险还是大,这条水陆接驳的驿道比单纯的水路由县城往西南各镇要安全很多。也因此,此条驿道使用历史长久,一直到民国都还在用,只有到公路完全通达各镇才日渐为世人所淡忘。然而,这条驿道恰好与目前在建的广东滨海旅游公路阳江段重合,平冈过丰头岛的阳江港大桥已通车,北津至南津的北津港大桥正在建设,相信不久的将来,滨海旅游公路将带动阳江西部经济、旅游走上快车道,让古驿道焕发新机。
这条道路虽然古已有之,是阳江西南地区的人们抵达县城的主要通道。但笔者认为它是因双鱼城建立才扩展和完善,上升为驿道的。随着抗倭的形势严峻,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都指挥花茂奏请在阳江西南海边龙高山南麓设立双鱼守御千户所。双鱼城建成后,据说全盛时期人口达三万之众。
双鱼城并没有建在重要的驿道边,而是建立在海边荒滩上。这在军事上成为孤岛,给养和增援成为重要问题。另外,在古代,一个三万人口的卫所,相当于一个大镇了,生活起居需求也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将原有的西南古道扩展、完善为驿道也是首选。古代驿道有塘铺,一般的古道是没有这种功能配备的。据道光二年《阳江县志》卷之一载:“西南路:北津铺,上至县前三十里,下至丰头四十里。丰头铺,上至北津四十里,下至白石三十里。白石铺,上至丰头三十里,下至双鱼二十里。”西南路设立北津、丰头、白石三个塘铺,每处塘铺有塘屋一间,栅一围。驿铺有铺兵、铺丁,负责递送公文、护送官物、担负官差等。
这条驿道的开通,使军情可以通过驿道迅速传递,同时保证了粮食、武器、装备等能够及时、准确供应;卫所屯田生产的粮食等物资也可以通过驿道运往其他地区,实现调配和共享。驿道也方便卫所之间士兵的调动、军官的巡查和交流。据民国《阳江志》载,万历二年(1574)十一月,倭寇陷双鱼城。当时三路大军过去救急,总督殷正茂率总兵张元勋、副将赵可怀自新会进,岭西参政刘志伊、佥事石磐自肇庆进,参将梁守愚自阳江进。殷正茂自新会进极有可能是走西南驿道沿着海边进击。此役斩倭寇八百一十二人。
驿道的贯通,激活了区域内物产的流转脉络。阳江西南部沿海的溪头、上洋、沙扒、儒洞一带,港口码头遍布,渔业生产兴旺,同时自古便是双恩盐场的核心产区,在驿道未通之前,海盐、鱼货外销常为山海阻隔所困;而当驿道开通后,这些海产品得以循着这条通道直抵各地市集,成为支撑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与此同时,驿道带来的交通便利,也加速了沿海滩涂的开发进程。明清两代,先民们循着驿道深入荒滩,将昔日的盐碱之地逐步改造为良田,成为阳江举足轻重的“粮仓”。
经济的活跃,催生出星罗棋布的商贸节点。在驿道沿线,明清时期竟兴起了十余个墟市,形成了疏密有致的商业网络。据民国《阳江志》卷二记载,有尖山墟、雅韶墟、平冈嘴墟、平冈墟、滑桥墟、滑桥旧墟、石港墟、双水墟、坡头墟、双鱼渡头墟、上洋墟、上洋新墟、施(书)村墟、儒洞墟等市集;明万历二十一年《广东通志》还记载了北津墟、北宿墟等早期墟市的存在。这些墟市共同构成了明清时期阳江西南部经济繁荣的鲜活注脚。
作为阳江西部的关键区域,其战略地位与发展态势日益凸显。雍正八年(1730),朝廷在双鱼城设置阳江县丞,专司地方治理。这一建制延续至嘉庆十六年(1811),县丞署才迁回县城,其间在双鱼城理政长达81年。县丞一职,职权相当于今日之副县长,主要协助知县执掌田赋与杂税征收,参与地方治安、司法等事务,这也从侧面印证了阳江西南部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目前阳西县双鱼城村修复的“海防古道”,是西南路驿道从马村至双鱼城段,也是该条驿道最难行的一段,要翻越龙高山。笔者曾专门到这里踏访,发现山道起伏不定,不时要爬坡、下坡,阶梯也不规则,道路的石板磨得光滑,可见历史久远。不负重在这里行走一段都气喘吁吁,古人还挑担行走,可以想象当时是多么艰辛。
民国《阳江志》卷二载:“由平岗右支西行十里至北宿,又折西南行八里过横断渡至柳埠村,又折西二里过丰头渡(水程十里),登岸即丰头岛关帝庙,又西南行五里至马牯岭下进凤村,又十里至溪头澳,又西行十里至石港墟,又十里至马村迳。……由马村经右支西北行十里至丞相庙,又十里至双鱼城,又八里接上洋墟。”这里具体记载了由马村西北行十里至丞相庙,又十里至双鱼。
笔者无意中见到一张1930年代的阳江地图,记载了马村至双鱼城的具体走向,殊为珍贵。该道由马村庵埇岭(现名暗冲)开始,沿着东门岭和棉花岭之间较低海拔的山岭通过,越过马鬃头,爬过丞相坳,直往双鱼城方向下。另外,由庵埇岭出发,沿着东门岭和尖峰岭两山之间的山谷行走,可抵达岭脚。
1930年代上洋附近地图。(资料图片)
王公岭(现地图标为:黄婆岭)
民国《阳江志》卷四载:“王公岭在城西百三十里,近旧沙迳墟,山迳悬崖礧石不通往来。万历四十八年,参将(王)杨德新开路迳,行者便之,故名。”
王公岭在哪里?旧沙迳墟又在哪里?清《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一载:“又(阳江)县西百二十里有王公岭,地名西山径,旧累石不通,缘崖艰苦。万历四十八年,参将王杨德始辟岭路,行者便之,因名。”这王公岭地名西山径。清陈梦雷《职方典》第1344卷载:“王公岭,在县西百三十里马村西。山径旧叠石,不通往来,悬崖最苦。明万历四十八年,参将王扬德新开,地方便之,遂名为王公岭。”马村西,也不知具体地址。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王公岭在双鱼城、上洋墟附近无疑。
这条信息很重要。古代阳江记录开山辟路的信息仅两条,一是明正德九年(1514),阳江修斜岭路,辟险就平,人们称便。二是修王公岭路。此两个重要事件《广东公路交通史》述及。笔者几经查找,最后在道光二年《阳江县志》找到线索。卷一载:“王公岭,土人呼为王婆岭,在城西百三十里,近旧沙迳墟。山径悬崖垒石,不通往来。明万历四十八年,参将王扬德新开径,地方便之,故名。”
此山原名应为“王婆岭”,人们为纪念王扬德参将修路而命名为“王公岭”。现在地图上标为“黄婆岭”。为何由“王”变“黄”呢?或许因为阳江话“王、黄”不分吧。“王扬德”又写作“王杨德”。康熙二十年《阳江县志》卷之二“阳电参将”载:“王杨德,会稽人,武进士,万历四十八年任。”
由此可知,万历四十八年(1620)王扬德任阳电参将。据民国《阳江志》卷十九载,万历四年改西路巡海参将为阳江参将,驻阳江,万历二十五年移驻电白,泰昌元年(也即四十八年)复驻阳江。《肇庆府志》卷之十五记载得更清楚:“泰昌元年,参将王扬德移驻阳江,往来双鱼、电白信地仍修葺之。”
王扬德,浙江绍兴人,字心抑,又字羽卿,能诗,武进士,万历四十一年任南通州狼山把总,四十六年任广东兵备道佥事,四十八年任阳电参将,天启二年任昭平参将,天启六年任狼山镇副总兵。崇祯二年任中府都督佥事,掌南京锦衣卫印。他在狼山任职期间曾带领军民开发江心岛,为通州人所称颂。
王扬德为何会开辟王公岭古道?笔者以为有两个原因:一是他怜悯民众出行困难;二是开辟这条通道方便双鱼城与阳江和电白两地的沟通。作为参将,他驻扎在阳江县城,但要时不时到双鱼城和电白巡防,如果走沿海驿道要过几个渡,极不方便,如果将双鱼城至织乑太平城连通起来,就可以走广府往雷州半岛的驿道。由阳江县城至太平驿这条驿道是千百年来的官道,路况和安全保障系数高。这条道路将西路和西南路两条驿道沟通起来,也成为后世洋织公路的雏形。
同时,修这条路具备良好的条件。王扬德是参将,他可以动用双鱼城军队和周边的百姓一起参加,而地方行政长官动用不了军队。王扬德在阳江除了开辟这条道路,还参与海防同知邓士亮在溪头散头咀打捞红夷大炮的壮举。(详见本报2024年5月31日《书生击楫心犹壮》)
笔者近日踏访阳西上洋,行至现今黄婆岭一带,只见新扩建的洋织公路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一派繁忙景象。这条道路的历史脉络颇为清晰:其雏形始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王扬德开辟的驿道,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拓展为公路;新中国成立后,又历经多次修缮整饬,而此次扩宽拉直工程的推进,更是极大地便利了民众出行与旅游观光。
如今,双鱼城已被着力打造成阳西县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着八方游客。随着广东滨海旅游公路阳江段建设的推进,若能将西南驿道、王公岭古道与双鱼城的海防文化资源加以整合,进行联合推介,想必能让这一区域的旅游内涵更为丰富,历史底蕴愈发深厚。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