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再扬
最近,我市83岁老画家黄家恒的力作《红色女杰张琴秋》连环画,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这位从田间地头自学成才的连环画大师,可是连环画界的“宝藏爷爷”。屈指数来,今年是黄家恒从事艺术创作50周年。半个世纪来,黄家恒翰墨练心,丹青凝情,出版了《虎口歼敌》《画说陈云故事系列》《烽火岁月》等35部连环画和大量美术作品。他的连环画作品图文并茂,故事情节跃然纸上,既吸引了读者的目光,又加深了读者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让传统文化知识以轻松易懂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激发了无数人的阅读热情和求知欲。
黄家恒在创作。 刘再扬 摄
黄家恒,1942年生,江城区白沙街道麻地美村人。先后任白沙公社资料员、阳江县文化馆创作员、阳江市影剧院美工宣传,国家高级美术师。擅长中国画、连环画、版画和雕塑等。出版《情系评弹》《少年侦探》《高凉风云录》等连环画35本(套),共计3000余张,并创作国画《人民艺术家冼星海》《渔洲晚唱》,版画《胡椒园》《重见光明》《边海》和组画《公仆世家》,雕塑《小裁判》《小足球》等。出版《黄家恒作品精选集》《国魂国艺画家黄家恒卷》等。2024年6月,被文化和旅游部特聘为“文化艺术名誉顾问”。
黄家恒创作的国画《人民艺术家冼星海》
受郭同江事迹鼓舞,农家子弟走上创作路
来到位于市区万信一街黄家恒简朴的家,记者看到,墙上挂着几幅他创作的颇有张力的国画,桌上放着一些连环画和作品集。它们记录着画家的创作人生。
谈及为何走上艺术创作道路,黄家恒坦言,因为穷怕了。他1942年出生于今江城区白沙街道麻地美村,这地方位于漠阳江畔,历史上常受水浸,农作物减产或失收,粮食不够吃,家里很穷,常饿肚子。
可能是天赋,黄家恒从小学开始,平时喜欢观察事物,还特别喜欢上美术课,往往几笔就将花草树木在纸上画出来。老师见他有此特长,将班上墙报编版任务交给他。黄家恒每次都在墙报空白的地方恰如其分地画上花草,美化版面,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有次,黄家恒手工绘制的毛主席画像和朱德总司令画像,在学校举行的美术和手工比赛中均获得第一名。老师们认为很逼真,鼓励他往美术方面发展。读初中时,黄家恒从报上得知,东莞县农民郭同江没有上过一天美术院校,完全靠自学,在农业生产劳动中,利用业余时间从事连环画、宣传画创作,有不少作品在《华南文艺》和《连环画报》发表,成了有名的农民画家。
1958年,黄家恒初中毕业,返村参加劳动。一次,黄家恒从报纸上看到征集连环画启事,上面说凡被采用者,一本六七十页的连环画稿酬高达数百元。“那时的数百元,是很大一笔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这给了我很大鼓舞。”黄家恒说。
黄家恒暗下决心,以自学成才的农民画家郭同江为榜样,一边参加生产队劳动,一边观察和酝酿题材,寻找创作灵感。那时,村里有许多小孩周日参加生产队劳动,经常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情。他将这些内容作为素材,创作了一套《周日参加劳动的小孩》小连环画,寄给《北京连环画报》。
“不久,《北京连环画报》来信,说我的作品不错。只可惜他们近期刊发过同类题材作品,不好再用。来信鼓励我坚持深入生活,继续创作和投稿。”黄家恒说,这封信如同划破夜空的星光,让他看到了光明。
连环画《边海红旗》(合作)封面
从那以后,黄家恒从书店买了不少连环画,也向别人借来连环画,用于学习、研究、借鉴,不断从优秀作品中吸取营养。
黄家恒在生产队工作不惜力气,表现出色,利用业余时间搞创作且颇有成绩。1965年,黄家恒被抽调到白沙公社当资料员。他利用自己的绘画特长,结合形势做了很多绘画宣传工作。其间,还抽出时间潜心钻研连环画艺术。这年年底,他出席了广东省业余创业积极分子大会,有机会见到了省里的画家和各地文艺界人士,通过交流学习,不断积累相关知识。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黄家恒利用身在基层第一线熟悉情况的有利条件,创作了反映漠阳农村农业生产生活的《晒谷场上》《学习王杰一心为革命》等作品,分别在《南方日报》《广州日报》《战士报》等报纸上刊出。
“报纸刊出作品,努力得到了认可,我很兴奋。”黄家恒回忆,1972年,根据上级指示,阳江县要抽调美术创作人员,将毛主席批示表扬的儒洞公社边海大队党支部带领群众把盐碱地变成丰收田的故事,创作连环画。黄家恒被选中,并因此调入县文化馆工作,参与创作《边海红旗》连环画。
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黄家恒不用再饿肚子,也有了更广阔的创作舞台。他与阳江美术界的林华忠、唐悦泉和周炽彬等人一起,细看有关材料,深入边海大队生活,了解更多故事细节,拿出了初稿。
“其时,关山月老师从广州前往湛江时途经家乡阳江,我们将数十页初稿拿出来请他指导。关老看到由阳江本土作者创作的连环画,很高兴地为我们作了艺术辅导。”黄家恒至今记得,关老当时说,人物不要画得四平八稳,要画得更生动,有生活气息。
后来,阳江县根据广东人民出版社的意见,选派黄家恒到广州完成连环画的勾图。“全国著名连环画家洪斯文等多名美术师提出了修改意见,我在广州吃住3个多月,完成了76页《边海红旗》连环画的修改和勾图工作。”黄家恒说,近距离得到关山月和洪斯文等多名行家的指导,他获益良多。
1974年,第一本由阳江本土作者创作绘画当地题材的《边海红旗》连环画,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连环画一出,就以其生动的情节和精美的画面,赢得了各界的广泛好评。
后来,黄家恒接受广东人民出版社邀请,参与创作“广东民兵革命斗争故事系列连环画”。其中有一个十分精彩的“虎口歼敌”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湛江,出版社在湛江和茂名找不到合适的绘画人。洪斯文推荐了黄家恒。接受邀请后,出版社很快将《虎口歼敌》画面文字脚本寄来。黄家恒认真看过几遍,按照文字所述,在阳江找到几处相似公路、高坡和建筑物等,结合看过的类似题材的电影,高质量完成创作。1976年6月,65页的《虎口歼敌》连环画出版,每本售价一角钱,在各地新华书店和供销社书店卖得很火。
连环画《红色女杰张琴秋》封面
连环画《烽火岁月》封面
后来,黄家恒调到阳江县影剧院从事宣传等工作。其间,他从来没有放松学习,创作水平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从那以后,黄家恒的创作热情如潮水般汹涌,先后创作并出版了《团圆》(1981年)、《一个和八个》(1984年)、《热血丹心霍建敏》(2000年)等红色连环画。其中《一个和八个》连环画一次就印刷了50万册。
2013年,上海陈云纪念馆和上海海派连环画中心等计划联合出版大型系列连环画“画说陈云的故事”,在全国物色合适的作者。广东洪斯文等推荐了黄家恒。“主办方先寄来4张文字脚本,要我先画4张寄给他们看看。”黄家恒回忆,通过查阅陈云的革命业绩、精神风采等文字和照片,完成4张图创作并寄出,获得了在上海的全国著名连环画家范生福等的认可。黄家恒与国内数位画家联合创作了该系列连环画,黄家恒独立为其中的《情系评弹》绘图。
2014年,连环画出版社出版了该系列共6册连环画,并在全国发行。黄家恒到上海和全国著名连环画家交流时,范生福、洪斯文等著名连环画家认为,《情系评弹》连环画图画生动,且人物刻画细腻亲切有美感,与娓娓道来的故事有机结合,展现了陈云同志的风采,作品感染力强。
2015年以来,应阳江市党史部门邀请,黄家恒创作了《中国共产党阳江县历史》第一卷、《烽火岁月》(中国共产党阳春县历史第一卷)、《恩阳台独立大队革命斗争记》等红色连环画。这三本红色连环画刻画的革命先辈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地方气息浓郁,很有视觉冲击力,对于传承红色文化很有帮助。
黄家恒不但在连环画创作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国画和雕塑创作也有不俗的表现。如他创作的国画《人民艺术家冼星海》,阳江市委党校内的红色雕塑《艰难岁月》等,画工精湛,造型生动,艺术形象细腻,颇见功力,深受各界好评。
黄家恒认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画家笔墨当随时代。画家需要根据故事内容设计人物造型,人物造型应明朗且个性突出,以便区分不同角色并展现其性格特点。如创作《情系评弹》连环画时,黄家恒查阅和研究了陈云同志大量文字和照片资料,在这个基础上绘画陈云关怀评弹时多个角度的形象饱满、突出。受到多名全国著名连环画家好评:“画得蛮像蛮好。”
画家进行创作需要收集与故事相关的资料,了解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如果故事涉及特定历史时期或文化背景,画家需要深入研究相关资料,以确保画面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创作《红色女杰张琴秋》连环画时,面对这位传奇女性,黄家恒收集和研究了大量资料,既详细了解女杰参加革命前后的故事,也深入了解战斗故事细节,从中汲取灵感与素材,拓宽创作视野,通过写实绘画,真实表现女杰的形象和精神。经过100多天的努力,黄家恒利用自己擅长描绘红色题材的深厚功底,将张琴秋一生的战斗历程描绘得栩栩如生,创作出了长80页的连环画佳作。
黄家恒说,绘制连环画草图和进行构图设计,需要根据每个小故事的内容组织画面构图,并考虑人物、配景和时代特征,确保画面符合故事背景。创作《中国共产党阳江县历史》第一卷第3本地方红色连环画时,他将以前阳江一些景物,如尊经阁、中山公园和阳江祠堂等元素融入画面,增强了地方气息。
黄家恒透露,他刚刚完成了80页连环画《忏慧词人徐自华》的创作,作品已寄上海海派连环画中心,正在审查阶段,可望不久由连环画出版社出版。他表示,自己是从麻地美村走出的画家,已接受村里邀请,正在深入生活,积累素材,计划将麻地美村发展史绘制成连环画。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