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的清明,铲完大众山,娘家陈屋村还邀所有出嫁的女儿,所有搬迁的人家回村一聚,饮酒吃饭,叙旧话新,费用由二伯的儿子兴哥赞助,今年我第一次回村参加这样的活动。
陈屋村离城不远,过了漠江一桥,拐上堤围再行几百米就到了。堤围里,新建了许多楼房和各类厂房;堤围外,清澈的漠江河水蜿蜒流淌;河滩上,芳草萋萋,野花闪耀,三三两两的黄牛和山羊在吃草,安闲满足的样子;一条铺着红色陶土砖、种着小树苗的人行绿道彩带般飘起;靠近过去挑水路口那一片,又新建了好几家休闲园,竹子、树木种起来了,绿道,草地,竹树,园林……不久,这里的一河两岸将变成新的休闲胜地。
我们将小车停在堤围脚下那片草地,就往村里走。远远看到村口张开五六十米长的红顶长棚,粉红方凳大圆桌,二十多张饭桌整齐摆开;村委会门前临时架起的大炉灶炉火正猛,厨师们挥勺舞铲,阵阵的鱼肉浓香扑面而来。村前的水泥空地上,停满小车。乡亲们这一堆那一群地聚村场叙旧话新。看到同龄的农村姐妹们,姐姐欢叫着扑了上去,激动地跟她们拥抱握手,一时间笑语欢声。
村民小组长阿球招呼我们商谈写族谱之事。他跟我们谈了陈屋村的来历:我们的祖先原来是阳江报平椰子树村人,行远洋船积累了较丰厚的钱财。晚清时期,率妻子儿女来到三江农会买地置业,在陈屋村建房四座,四个儿子各一。他们勤作经营,开支散族……那时还没有堤围,三江乡所有的村子都依河而居,不发洪水时,小小浅浅的漠阳江温柔淌过,滋润着两岸的土地,现在的堤围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的……阿球描述了陈屋村百多年前的模样,让我觉得遥远又亲切。
在我童年时,陈屋村有十几户人家,有前后两排共八座房子,除了我家在20世纪70年代翻新过的房子,其他都是泥砖房,村前一口池塘,塘边两棵美丽的凤凰树。改革开放40多年来,村里大变样:家家户户,男男女女甩开膀子搞经济,种田又搞副业,农闲时节,男人们做泥水,跑运输,打铁做五金,妇女们养鹅养猪,种瓜卖菜,男男女女都勤劳能干,没有游手闲人。现在村里家家都建了新楼,多户在县城甚至上省城买了房子,有的还开了大公司,比如,赞助这次清明活动的阿兴哥在广州就有上市公司,家产过亿。
我和妹妹在村子转悠,穿行在高高低低的楼房间,找不出一点旧时痕迹了。旧时公厕粪池的那片被一大排平房代替,“砰砰”的机器声传出,那是村民开的五金作坊。我走进一家,看到一条长长的钢带往那台大机器上送,迅速轧出五金小模型,再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另一台成品机器中。旁边一高大青年在忙碌。一交谈,才知他是阿添,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阿添是谁?阿添就是那个跳进荷塘给我女儿摘荷花莲蓬的小男孩呀。二十几年前的每个暑假,女儿都缠着我带她回外婆家小住,女儿在这条面朝稻田、水渠环绕、荷塘相伴的小村子如鱼得水,跟村里的小伙伴们挖蚯蚓,拈蜻蜓,摘荷花,玩得乐不思蜀。
“中间那朵莲蓬好大啊!”女儿说,小伙伴阿添“嘭”的一声就跳进水里将莲蓬摘上了,还带上一朵开得正艳的大荷花,接过阿添双手奉送的荷花莲蓬,女儿和阿添的小脸都乐开了花。农村的小孩多纯真啊!看到眼前高大的小伙子阿添,怎不令我惊异大笑。青春勃发的阿添还是那么淳朴,他拿出一盒包装好的五金小刀要送我们,我们不肯要。
谢过阿添,我们继续往村后走。环绕村子的土地并没闲着,种满了瓜菜:紫白花的豆角爬满篱笆,苋菜挤挤挨挨茂盛出一大片紫红地毯,翠绿青瓜挂满棚架……村里新楼立,村旁机器响,村外瓜果香,这片充满希望和生机的故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惊喜。
外嫁女们基本回齐了,二三十年不见,大部分童年玩伴都认不出了,“你是……?啊,一点也认不着了啊。”初见,大家几乎都是这一惊呼,然后互问长短,交流近况,儿女亲家,身体工作,无一不谈,你一言我一语,整个村子喧闹无比。除了谈近况,我们谈得最多的是童年往事:骑牛奔堤围、沙滩竞赛跑、飞奔跃水渠,春捉黄虫煎来吃,夏天逃学捉鱼虾,冬烧甘蔗焗薯窑……童年趣事,怎么也说不完,越说越兴奋。都半个世纪前的事了,仿佛还在昨天。“那时虽然很穷,但我们总能找到快乐。到现在我再没有吃过那么美味的炸黄虫!”大家无限怀念地说个不停。
“开饭啦——”正说着,席棚那边传来了高声的吆喝。这时我们才突然想起,还没拍一张合影呢,于是所有的外嫁女们在阿伟家门口三层台阶上照了一幅大合影,然后才勾肩搭背走进长棚酒席吃饭去。
海虾、鲍鱼、烧猪、炊鹅、白切鸡、虎鲨皮汤等十二大碗相继上桌,摆满直径一米五的大圆桌,色香味诱人。酙上美酒椰汁,举杯相邀:“开吃!祝大家身体健康,年年相聚如今天!”正吃着,只听一声“大家好,我们来迟了”,一高大男人扶着一位老妇人走进来,那老妇满头银发,精神矍铄,脸色饱满红润。正诧异这是哪家贵客,童年伙伴阿娇介绍说这是她妈妈和弟弟。难怪这男人有点眼熟,样子酷似她父亲啊。至于阿娇妈,我怎么也想不到过去那个默默劳作、逆来顺受的瘦小妇人会变成如此开朗大方的福气老太。阿娇的弟弟跑运输赚了钱,在城里建了房安了家,将母亲接在身边十几年了,每年清明祭祖才回来一趟,我当然很少碰见。人们纷纷站起来给这对母子装汤夹菜,一村人沉浸在美食与欢聚的幸福中。
真得感谢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感谢先富起来的阿兴哥,要不是他发起并赞助的这一活动,那些搬出去的人家,那些外嫁的女人可能都相忘于各自烟火,相逢于陌路而不识呢,怎么会有机会像今天这样欢聚一堂,忆昔谈今,欢叙兄弟姐妹情谊呢。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