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337种鸟类栖息繁衍背后的生态密码

人与鸟,成为最好的邻居

深读 | 阳江337种鸟类栖息繁衍背后的生态密码
2025-04-17 来源:阳江日报

国家“三有”保护动物翘鼻麻鸭。

市区北湖公园的白鹭。

国家“三有”保护动物蛎鹬。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在滩涂觅食。

清晨,窗外的鹊鸲婉转啁啾,欢快地迎接新的一天;湖边,成群的白鹭展翅翱翔,在水面倒映出优美的身姿……人与鸟在阳江这片绿色大地上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为市民的生活带来“羽翼蹁跹入画来”的诗意,也吸引越来越多爱鸟人士前来阳江旅游观鸟。

目前,我市已记录野生鸟类20目67科337种,比2020年增加了50种。野生鸟类种类的增加,得益于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市民生态文明意识的不断提高,共同为鸟类的生存、繁衍提供着良好的栖息环境。

■ 撰文/阳江日报记者 王勇明   ■ 摄影/ 谭文强  陈杰

20万张照片 见证“1H”勺嘴鹬的八年情缘

“咦,这里有一群从来没见过的水鸭子!”3月11日,鸟类摄影师陈杰来到阳东区那龙镇龙胜村一处荷塘,刚架好相机,便发现一群体型短小、翅上覆羽黑褐色的水鸭正在水面觅食。他仔细观察后,惊喜地发现这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棉凫,此前阳江还没有人拍摄到这种鸟类。

“棉凫是鸭科中体长最短小的水鸭,在整个中国都数量稀少,但当天在阳江却一次过发现了23只。”陈杰兴奋地说。

我市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候鸟在这里栖息繁衍。“今年拍鸟充满了惊喜,在海陵大堤首次拍摄到2只翘鼻麻鸭,在溪头镇北寮村的散头咀首次拍摄到20多只斑背潜鸭。”陈杰介绍,今年还在阳江看到19只小青脚鹬、10多只黑嘴鸥、170多只黑脸琵鹭,这三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数量都比以往多。

作为鸟类摄影师,陈杰的镜头已记录280多种鸟类的珍贵影像。在他所拍摄过的鸟类中,他最喜欢的鸟是一只脚环上有“1H”编号的勺嘴鹬,这只鸟来自西伯利亚,每年都会在散头咀逗留六七个月。“这只鸟我跟了足足8年,为它拍了将近20万张照片,它的一举一动我都了如指掌。”陈杰说,今年“1H”9个月大的孩子“LH”也来到了散头咀。这是十分难得的事情,因为勺嘴鹬雏鸟是在西伯利亚出生的,雏鸟学飞之后就跟父母分开了,也就是说,“LH”是自己选择迁飞到阳江的。

在陈杰眼中,小鸟的世界和人一样热闹,它们不仅有精彩的恋爱故事、家庭生活,也有喜怒哀乐等复杂情绪。“勺嘴鹬每年9月中旬来到阳江,期间羽毛会从白色慢慢转变成红色,等全身羽毛火红,大概到清明节前后,它们就会集体飞回西伯利亚繁衍。”陈杰说,自8年前他第一次在散头咀发现“1H”,每年他都会为它送行。今年,“1H”跟去年一样,也是4月13日离开阳江的。

2万人次巡护 “清风行动”护佑蓝天精灵

4月7日上午,阳西县溪头镇北寮村党群服务中心附近,木棉树和苦楝树花开正盛。许多鸟儿在树枝间跳跃,发出不绝于耳的鸣叫声。

护林员谢水平骑着摩托车经过党群服务中心,前往红树林以及沿海滩涂、河流、农田等鸟类主要栖息地。“鸟类,特别是候鸟,最喜欢待的地方是滩涂和河流,那里有小鱼、小虾、软体动物等食物资源。”谢水平说,北寮村之所以能成为广东省十佳观鸟胜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村里东边的散头咀有一大片滩涂。

一路上,谢水平总在四处张望,搜寻有无捕鸟网、诱捕器、毒饵、铁夹等非法猎捕工具。快到散头咀时,前方是一片沙地,他停好车开始徒步前行。到达目的地时,滩涂上正聚集着成千上万只小鸻鹬,人一靠近,它们便群起而飞,像一团黑云在天空中盘旋,场面蔚为壮观。

“现在人们都有保护鸟类的意识,像以前那样拉网捕鸟的人是少之又少了。”谢水平望着小鸻鹬说,不过,去年镇上还是发现了一张鸟网,虽然当事村民是为了防范鸟类吃稻谷拉的网,但这件事还是提醒了他不能对工作掉以轻心、疏于巡护。

多年来,我市各地大力推进“清风行动2025”以及清山清套专项行动。在候鸟集中区域,我市推行网格化巡护管理模式,将责任细化到个人,确保每一片区域都能得到有效巡护。2024年至今,我市累计出动巡护人员约2万人次,实现了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常态化。

“市林业局会不定时与森林公安、市场监督等部门联合行动,针对市场、饭店、酒店等场所展开检查,从源头上遏制盗猎、销售和购买候鸟及其制品的行为。”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4年开展相关专项行动以来,全市打击非法捕鸟刑事立案3宗,清理鸟网26张,收缴诱鸟喇叭一批。

950公顷红树林 为鸟类筑起海上家园

在溪头镇红埠村的红树林片区,成片低矮的树木团簇在一起,好像海上漂浮着的绿色小岛。成群的白鹭盘桓于蓝天碧海间,时不时降落在红树林深处。

红树林片区附近,几台挖掘机在滩涂地区进行挖沟、筑岛等作业。工人们坐船前往岛上,用机器在滩涂上挖洞,种下一排排以白骨壤、秋茄、桐花树等本土红树树苗。

据了解,红树指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红树植物富含单宁酸,受伤后易被氧化呈现红色,故而得名。红树林既可防风消浪,又能净化海水,还有丰富的鱼虾等资源,是鸟类重要的栖息地。

红树林生态系统庞大复杂,海水温度、盐度、水位等一系列指标的变化,都可能对其造成影响。“项目会根据当地潮汐特征、现状地形地貌进行设计。在利用现有潮沟的基础上,通过开挖和围护一级、二级潮沟以及地形塑造等,为红树林打造最适宜的生长环境,以提高红树林新营造区域的存活率。”阳西县自然资源局总规划师陈大号介绍。

我市是全国红树林分布的主要区域之一。2020年,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显示,我市现有红树林面积约969.29公顷,主要分布在洞河口、程村湾、海陵湾等。“十四五”期间,我市还规划新种植红树林950公顷,营造更好的海洋生态系统,同时为鸟类生存、繁衍提供更多“家园”。

红树林营造完成后,该如何做好林内的鸟类保护工作?在阳东区寿长河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记者找到了答案。该公园应用了“天空地”一体化自然资源监测和管理系统,能随时捕捉鸟类动态,快速识别鸟类种类和数量,实现生态监测关键信息高效获取。

“该系统还是一个小型气象站,能够实时更新大气温度、大气湿度、风向、照度、噪声等数据。”公园管护中心生态旅游发展股负责人赵善标介绍,这些信息能让观测者及时分析某个区域鸟类数量骤变的原因,从而及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6万亩林分优化 提升森林生物多样性

山清水秀,湖光潋滟,鸟语花香……被市民称为“市肺”的阳江金鸡岭森林公园,因优美的环境,每日吸引众多市民前来休闲散步、看树赏花、跑步登山。

漫步公园,时常可见八哥、画眉等鸟儿的身影。“公园曾是以经济效益为主的北山林场。”阳江金鸡岭森林公园管理处发展部部长邓钫心说,转型成森林公园后,管理处每年都会优化公园的树种,用乡土阔叶树种和珍贵树种替换单一的经济树种,提高森林的生态质量,这才吸引了越来越多鸟类到此“安家落户”。

林分优化为何能提升鸟类多样性?邓钫心介绍,相比单一的经济树种,林分优化后的森林拥有更多的垂直分层结构,比如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且多种树木可提供不同季节的果实、种子、花蜜,不同的生物都可以在林间找到食物和栖息地,鸟类也更容易生存繁衍。此外,混交林比单一纯林更抗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能避免化学物质对鸟类及其食物链的伤害。

如今,金鸡岭森林公园拥有1900亩省级生态公益林,50多个乡土阔叶树种,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亚热带针阔混交林林相。“近年来,公园管理处着眼于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对现状长势较好的软阔硬阔树种实施抚育措施,使其处于最佳的适宜生长状态。”邓钫心表示,这是保证森林健康、保持生物多样性丰富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推进绿美阳江生态建设,全力擦亮绿色生态名片,其中的重点工作便是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通过科学实施人工造林、低质低效林优化、封山育林、森林抚育等措施提升森林质量。

“今年我市要完成林分优化任务6万亩,森林抚育任务12万亩,计划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市林业局生态保护修复科科长陈成勋介绍,目前我市正抢抓春季造林黄金期,开展备耕造林,确保今年5月完成林分优化任务,9月完成森林抚育任务。截至3月底,我市已完成林分优化2.314万亩,森林抚育4870亩。

868只小鸟获救助 全民爱鸟护鸟的温暖力量

3月27日,一只形似老鹰的“大鸟”飞进江城区城北街道富江街5巷居民刘女士的卧室。经专家辨别,确认该鸟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凤头鹰。刘女士报警后,民警赶来将凤头鹰带走,并将其交由市野生动物保护站放生处理。

就在刘女士发现凤头鹰的前一天,市民欧女士在阳东区大八镇一处山头扫墓时,在一处树洞发现一只正在孵蛋的猫头鹰。“我担心猫头鹰被人捉走,所以特地报了警。”欧女士介绍,猫头鹰藏身的树洞就在大路边,她担心有人发现后会起“歪心”,于是报警让民警、消防员过来处理。

2024年,市野生动物保护站救助了868只小鸟。“市民在鸟类保护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的帮助下,市野生动物保护站救助过许多受伤生病的鸟,如燕隼、鹰、翠鸟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种。”市野生动物保护站相关负责人表示,民众爱鸟护鸟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是我市鸟类繁荣的关键所在。

在阳江金鸡岭森林公园和阳东区寿长河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文明宣传已成为市野生动物保护站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之一。阳江金鸡岭森林公园湖边建造了观鸟径,路边每隔三四米就有一块宣传科普牌,帮助市民认识阳江常见的鸟类。阳东区寿长河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设置专门的科普宣教展示厅,并配备科普小院及自然学堂等多样化的科普服务平台,同时利用阳东寿长河生物多样性趣味宣传折页、“红树林物种拼拼看”等互动体验游戏,帮助市民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我市还充分利用“鸟节”“爱鸟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和公众教育,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进网络。2024年至今,全市已开展爱鸟、护鸟宣传活动2038次,印刷防控宣传材料10万份,设立警示宣传牌1022块,进一步在全市各地形成“保护鸟类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年复一年,候鸟归去来。阳江的鸟类生态环境好起来,护鸟爱鸟的人多起来,这是社会进步带来的变化和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