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百废待兴,为了推动城镇化建设,增加劳动力人口,促进城市消费,国家推行了一项吸引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的优惠政策,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农转非”。在那时能实现“农转非”,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情。从此可以告别农田,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但必须符合一定条件,城里得有人投靠,或者家属中有吃“国家粮”的国家干部作为依靠。
1975年,我哥哥在双捷高中读了两年毕业后,没有放下课本,一边在生产队做砖瓦窑活,一边复习功课。1978年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他凭着高中时打下的坚实基础,参加高考并榜上有名,可由于体检时验出色弱,专业受限,最后被阳江师范录取,但他还是我们小山村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个中师生”。哥哥阳江师范两年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阳西县程村镇长芙小学任教。由于哥哥是吃“国家粮”的国家干部,当时我家就是依靠这个实现“农转非”的指标,村里无数左邻右里投来羡慕的目光。
我家实现“农转非”梦之后,终于来到城里居住。但城里的生活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处处捉襟见肘。城里的居民要到环城路或太傅路的粮站籴“一角四分二”的牌价米,而我家的户口本是个红皮本子,第一页醒目地盖着一个长条形的“非农业户口粮食自理”的鲜红印章。咱家的粮食得自行处理,唯有依靠哥哥从学校的伙食中节省一些来帮补。因为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且没有什么技术,只能依靠做打扫街道的清洁工维持生活。在别人的眼中,那时我们是吃“黑市粮”的,往往要乡下亲戚朋友救济,晚饭经常吃木薯干或番薯,由于肚子里没什么油水,又是长身体的时候,我往往晚上刚睡下肚子就咕咕叫个不停……
世易时移。随着国家的粮食政策全面放开,市场里各个品种的大米任顾客选购,不再有“一角四分二”的牌价米和“黑市粮”的区别,过去人们常说的“黑市老婆议价米”(黑市老婆就是娶了个吃“议价米”的老婆),早已成为历史。
进入二十一世纪,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以往的农田被人连片承包种水稻或是玉米,有的被人租来种“象草”给别人喂鲩鱼,广湛高铁又从村中的坡地经过。祖祖辈辈的村民们何曾想过:如今既有地租收入,还有征地款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我家的户口当年由于“农转非”政策转到城里了,家乡的地租及分地款是没有份的。这时有人调侃我们:不如又把户口转回老家去。这样岂不是被人说长短?我们放弃了。我和四弟有工作,户口落在单位,而父母亲已百年归老,只有三弟在商场干活,还是“非农业户口粮食自理”,工作习惯了也无所谓了。
“非农业户口粮食自理”,已成那个特殊时代的历史烙印。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