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一个地方,就如同初见一个人,总会留下第一印象。那天,我们随着阳江日报社的采风团,走进阳东大沟镇,一幅独特而鲜活的大沟印象画卷便随着视野徐徐展开……
充满奥秘的水产世界
作为土生土长的阳西人,只知道阳西盛产海鲜。可当我走进大沟镇,早就见过海产“大世面”的我还是被那大规模、科技感十足的水产养殖场景震撼了。
我们采风的第一站是天博水产科技有限公司。这里是珠海对口帮扶产业基地,是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牡蛎(蚝)繁育研发基地。
程村蚝一直是家乡阳西响当当的名片,我仅凭色泽和口感,便能识别心中的“国蚝”品质,却一直不甚了解其成长过程。天博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的蚝苗繁育车间里,一排排整齐的养殖池犹如一座座 “海洋宫殿”。这里的蚝繁育,摆脱了对传统自然环境的依赖,从水温、水质、光照到饲料投放,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科技的智慧与力量。
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工作人员把一串蚝苗从池里取出放到地面上。这一串蚝苗足有三四十个吸附体,每一个吸附体仿佛一个个褐色的墨鱼饼,每一个“饼”上都粘藏着无数个肉眼可见的蚝宝宝。这简直是一个充满科技感与生命力的奇妙“微观世界”!它们是如此的幼小,却承载着科技的力量,闪烁着生命的光芒,也孕育着蚝农们的希望。凝视着安静地相互依偎着的它们,真怕我们这些“天外来客”会惊扰了它们成长的美好梦境。
除了这种传统的“块状”吊蚝,我们在现场还看到了像“迷你号”煤球一样的“圆筒”式吊蚝,据说这是出口外国的。这让我不禁感叹科技与市场需求给水产养殖带来的多样化变革。
而午餐时分,接待方的盛情款待让我们有机会品尝到了大沟蚝的独特美味。餐桌上的两盘大蚝,一盘是盐水清煲,另一盘是串烧。只觉得其肉质细嫩、鲜美、无渣,个头大且饱满,尤其是那盘盐水清煲蚝,原汁原味地保留了蚝的鲜美,吃过后,不禁感慨其在蚝界的江湖地位果然名不虚传。
随后得知,大沟镇在2025年1月4日举办首届蚝美食文化节。有如此品质卓越的大沟蚝,大沟镇举办这样的活动,无疑是底气十足。
而沙冈小棚冬虾养殖基地,其规模简直可以用“铺天盖地”来形容。一排排的小棚整齐排列,在阳光的照耀下白茫茫一片,仿佛延伸到了天际。棚外,寒风呼呼;棚内,却温暖如春,鲜活的冬虾在清澈的水中穿梭游动……这种小棚养殖模式,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为对虾养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大沟镇水产养殖的一张亮丽名片。
通威渔光科技现代海洋渔业示范园项目现场更是让人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3000余亩的养殖池上方,整齐排列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在冬阳下闪耀着银色的光芒,仿佛是一片蓝色海洋上的银色岛屿。这种“渔光互补”的创新模式,将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众富合作社养殖基地的石斑鱼养殖产业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清澈见底的养殖池里,大石斑鱼色彩斑斓,犹如海底的宝石般美丽……
大沟镇的水产养殖,让我看到了大沟镇人民不懈追求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水产养殖的新篇章。
农文旅融合的诗意画卷
去汇贤农业科技园(葡萄园)的路上,有吃货文友一个劲问,是不是可以现场摘葡萄并品尝?大家似乎都心照不宣地怀揣着这份美好的期待。
这是一个大棚式葡萄园,架子上面是葡萄苗,下面是西瓜苗。工作人员们介绍:园区现种有“妮娜皇后”和“阳光玫瑰”葡萄品种。主打果品“妮娜皇后”堪称“葡萄中的爱马仕”,肉质细腻脆嫩,风味浓郁,市场收购价达到70元到80元一斤;“阳光玫瑰”口感爽脆、甘甜,收购价格达30元到40元一斤。
原来这些是“贵族”葡萄!可惜我们来得不是时候,吃货们无缘一品“贵族”葡萄的美味,甚至无缘一赏“贵族”葡萄的风姿。
“主角”缺席,大家都把目光聚焦在“次角”西瓜苗上。它们约一米至一米五的长度,排着整齐的队伍,在地面上“赛跑式”生长。许多西瓜苗正开着黄色的小花,宛如点点繁星点缀其中。
文友们一个个蹲下身子,凑近使用微距拍照。很快,女文友们接二连三地发出惊喜的呼声。原来,她们在密匝匝的西瓜叶子中发现了一个个小巧可爱的西瓜!
大家兴奋得争相记录这一美好发现,更有忍不住想用手去抚摸小西瓜的,不过很快被工作人员制止了。工作人员解释说,小西瓜被摸过后就再也不会长大了。大家听后,即便再喜爱,也不忍伸手触碰了。
随后,大家又发现一棵西瓜苗上只有一个小西瓜。工作人员表示,为保证西瓜的质量,实行一苗一瓜的种植方式。大家纷纷觉得这样的产量有些低,更有文友调侃道:“早就不计划生育了,现在都提倡三胎了,你家的西瓜也要跟上国家政策呀!”引得大家一阵开怀大笑。
此时的大棚外北风呼啸,而大棚内却温暖宜人。工作人员说,西瓜到春节就可以上市了。
想必那时,汇贤葡萄园将为大沟镇的乡村旅游又增添一抹亮丽而独特的色彩。
历史遗韵中的文化探寻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古老的遗迹,在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海朗城遗址,便是这样一处承载着历史厚重与沧桑的地方,它静静地伫立在大沟镇西南二公里之海头村镇海山,等待着有缘人去探寻它那神秘的过往。
那天,我们几个穿着长裙踏着高跟鞋的女文友,不知山高路陡,跟着采风团一路“披荆斩棘”, 探寻海朗城遗址。
率先见到的是三块大石,上面分别刻着“镇”“海”“山”三个大字。每字直径达150厘米,楷书阴刻,苍劲有力,仿佛是岁月的镌刻师用那雄浑的笔触在石头上留下了永恒的印记。它们掩映于茂密的丛林中,历经千百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与海朗城遗址一同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永恒的地标,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
文友们纷纷被这三块大石吸引,争相与之拍照留念,企望从它们身上汲取力量,去感受那穿越时空而来的豪迈与坚韧。
沿着荆棘丛生的“无路”蜿蜒前行,二十多分钟后,我们终于登上了海朗城遗址的古城墙。耳边的呼呼风声,仿佛传来了历史的回音。当年,这里是为了抵御“海盗出没”而建,它就像一道坚固的防线,守护着阳江海防的安宁。而此刻,脚下三米高、五六十厘米宽的残垣断壁,仿佛还在坚守着它的使命,也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夕阳的余晖洒在城墙上,给它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它的故事将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上,等待着更多的人去聆听,去感悟。
而我,在这匆匆的一行中,牢牢记住了“海朗城”这样一个名字,牢牢地记住了“镇海山”那三块大石头,也让我对阳东大沟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有了更深的印象。
与海朗城遗址相邻的第一山寺,又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神秘的禅韵。洪武十三年,慧行高僧云游至此,被这里面临南海、背靠镇海山的秀丽风光所吸引,遂集资建成了“镇海寺”。
明成祖十年,国师道衍和尚云游南疆,借宿镇海寺。他的到来,为这座寺庙赋予了新的内涵。那副“遥临碧海三千界,高踞红尘第一山”的名联,不仅让“镇海寺”更名为“第一山寺”,更将这座寺庙的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那一首首优美的诗篇“遥遥天接水,皓皓月凭栏……古刹名千郡,灵光第一山”,更是描绘出了第一山寺的壮丽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海朗城遗址与第一山寺,一个是海防的象征,一个是禅韵的寄托,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它们见证了阳江沿海地区的沧桑变迁,承载着无数先人的智慧与情感。在时光的长河中,它们或许会逐渐老去,但它们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却将永远熠熠生辉,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传承文化,守护这片美丽的家园。
阳东大沟,期待着再次走进这个美丽的地方,去探寻它更多的魅力与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