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档案:江伙军
阳西县第二小学科学高级教师。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南粤“十佳”科技优秀教师、阳江市劳动模范、阳江名师、阳西好人等荣誉称号。
■ 文/阳江日报记者 梁驰
“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小科学家。我的使命,就是点燃他们心中的科学火种。”从教二十年来,江伙军始终秉持“情境引领课堂,生活融入科学”的教育理念,将深厚的学科积累与跨视野知识相融合,以“教学做合一”为实践引擎,为儿童科学启蒙开拓出一条兼具创新性与实效性的成长路径。
“我从不把科学课看作知识点的机械堆砌,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小科学家’,都有探索世界的好奇心。”谈及教育理念,江伙军眼中满是热忱与坚定。在他看来,这份“好奇心”或许是学生观察蚂蚁搬家时的专注,或许是拆装玩具时的探索欲,又或是面对自然现象时的一连串“为什么”。而科学教育的意义,就是守护这份“好奇心”,并帮助学生把它转化为探索科学的动力。
谈及项目式学习,江伙军打开了话匣子,说自己一直想通过这种方式让教学更贴近实践,让学生跟着“定义问题—设计方案—优化迭代”的流程走,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回忆起“多功能安全帽”项目:“当时孩子们觉得夏天戴安全帽闷,我就从这个痛点切入,引导他们想办法——有人说加涡轮风扇,有人提议装温度感应开关,还有人建议弄透气内衬。”他说,学生们为了实现想法,主动学电路知识、研究材料特性,还去工地问实际需求,最后作品不仅拿了省市科技创新奖,还在全国校园发明创意赛上得了铜奖。“只有设计真能解决生活问题的项目,孩子才懂科学的价值。”他补充道。
江伙军说:“我的课堂很少用传统方式开篇,能勾起孩子好奇心的科学问题,大多来自日常生活。” 他介绍,给一年级上课,放“校园里的动物世界”小视频,再玩“猜动物叫声”“动画识生物”等游戏,孩子兴趣很快就起来了;到了中高年级,就以项目化学习为主,让学生小组协作、展示成果、互相评价,培养理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此外,他还提到,会在教学中融入 AI 模拟和可视化展示等现代技术,让课堂既富有趣味性又保持严谨性。
在谈到科学教育的宗旨时,江伙军认为,教育并不是追求标准答案,而是培养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他说,现在课堂上,“敢尝试、不怕错”是大家的共识,学生做桥梁承重对比、测试材料性能时,会用数据说话、靠逻辑优化,慢慢就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他还分享,现在学校已成立十余个科学类社团,他的学生在各级科技创新赛事中屡获佳绩,更在实践中树立了积极的学习态度。
从一线教师到科学名师,再到科学教育领域里的引领者,江伙军说自己始终没离开“生活”这块沃土。课堂就像小社会,在这里练就的科学素养、协作能力和思维方法,能帮孩子走得更远。他最后提到,未来还是会坚守在教学一线,以生活为蓝本,以实践为桥梁,引领更多孩子热爱科学、善用科学,在探索世界的征途上自信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