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介绍了比喻修辞,现在再来介绍一种有趣的修辞手法——通感,什么是通感修辞呢?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有这样一句话:“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

通感修辞的妙用

林 派

2025-05-14 来源:阳江日报

上期介绍了比喻修辞,现在再来介绍一种有趣的修辞手法——通感,什么是通感修辞呢?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有这样一句话:“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香气与浅紫色没有相似之处,因此这句话不是比喻。我们再来看,香是嗅觉,浅紫色是视觉,作者利用“浅紫色”与“淡淡芳香”的相通性,形成了嗅觉向听觉的转移,借“浅紫色”蕴含的温馨、安详、浪漫的寓意,来表现紫藤萝花的美好,突出观花一刻诗一般宁静、安详的气氛,这种修辞手法就是通感。

因此,通感就是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的修辞手法。通感是一种具有特殊表现力的修辞手法,它能够启发联想,互相交融映衬,渲染气氛,营造意境。钱钟书先生曾说:“在日常生活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者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他对通感的论述可谓精辟。

当然,感觉转移不是瞬时和凭空而来的,而是利用了感觉的相互沟通,由某一感觉引发,触发到另一种感觉的一种心理现象,即不同感觉之间的“相通性”是通感运用的必须条件。下面以例子说说通感常见的几种形式。

嗅觉与听觉的转移,视觉和听觉的共鸣。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道:“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前一句由“缕缕清香”转移到了“渺茫歌声”,前者从嗅觉的角度,后者从听觉的角度,二者通过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的相通性,形成了嗅觉和听觉的通感,借远处高楼上歌声的隐约朦胧来表现荷香的若有若无、清幽淡雅;后一句“但光……的旋律”是视觉感受,“如梵婀……歌声似的”为听觉感受,将视觉形象(树影与月光交织的黑白相间的优美画面)转化为听觉形象(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它们的相通性是有规律的强弱变化,形成了视觉与听觉的通感,表达了美丽而独特的意境和情趣,激起读者无穷的遐想。

听觉和视觉的沟通。“一头老牛反刍的声响,隔山隔水闯进夜的梦呓,如莲一般,盛开在坚硬的午夜。不合时宜,又一尘不染。”“反刍的声响”与“莲的盛开”之间,是听觉和视觉的相互转移、沟通,形成通感。两者之间质朴、纯净的共性为相通性:老牛反刍声响在安静的午夜出现,是一种纯净、质朴的美好回忆,与莲花高洁、不沾染世俗尘埃的特性相通。声音似莲花般盛开,形容回忆时光的纯净、美好。因此,通感手法的运用既增强了语言的美感、提升了句子的韵味,又触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力。

视觉与嗅觉搭配。李白《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有诗句“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诗人把“雪花”与“春风”联系起来,把“雪”说成春风中的“花”,花必定有香味了,视觉通于嗅觉,句子写出了层次丰富、令人玩味的美妙意境。

其实普通词语也有不少用了通感的修辞:如“甜美的嗓音”——味觉和听觉的相联;“冷漠的眼神”——触觉和视觉的贯通;“尖叫”——触觉和听觉的共鸣;“酸溜溜的话”——味觉和听觉的移位;“油嘴滑舌”——触觉和味觉的交叉。同学们,通感修辞很有趣,仔细品味,你可以找出更多的通感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