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是我国的文坛泰斗,他的作品思想深刻,语言凝练传神。他以“生花”之笔塑造了阿Q等经典人物,以灵动笔触推进情节的发展,以细腻传神的描写展现了世俗风情。现在,我们以《社戏》为范本,分析其优点,以促进我们的写作水平。
情节叙述之巧。常言道:“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情节最忌平铺直叙,如白开水一般索然无味,好的情节应如起伏多姿的山峦一般,升腾跌宕、峰回路转。《社戏》的情节安排巧妙,文章首先简略介绍平桥村的人文环境,突出这里是“我”的乐土,为下文的看戏作铺垫。接着详写看戏过程,看戏过程一波三折。
文章的故事情节一气呵成、跌宕起伏,正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般,但又合情合理。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要想文章情节生动,就要在情节中植入矛盾,并把矛盾进行渲染加工,这样,文章就远离了单调无味。
环境描写之妙。环境描写具有交代故事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形象及渲染气氛的作用。《社戏》一文有几处精妙的环境描写,如在看戏路上,作者插入一段环境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嗅觉和触觉结合)。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视觉)。”作者把多感官描写融合在一起,打造出一个诗意朦胧的月夜水乡图,充分表现“我”渴望看戏及轻松愉快的心情。又如初见戏台时对戏台的描写:“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小孩子好奇心强,看见期待已久的戏台,内心激动,就怀疑是“仙境”。他们离开戏台时的环境描写:“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又飘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突出了“得到的不珍惜,失去了又依依不舍”的人性。由此可见,鲁迅的环境描写不但情景交融,而且高度契合人性,达到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浑然一体地表现人生真实的画卷,这就是在至平至实中显示至奇的艺术效果。由此可知,环境描写不但要注意它所起的作用,还要注意它与现实生活保持高度一致,使环境描写具有真情实感。
紧扣个性特点刻画人物。鲁迅先生善于抓住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刻画,寥寥几笔,人物就神情毕现、活灵活现了。如死要面子的孔乙己、用苦难换同情的祥林嫂、麻木卑微的闰土等。《社戏》也不例外,作者抓住机敏乖巧的特点刻画双喜,当“我”因不能看戏而闷闷不乐时,双喜提议:“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及时解决了看戏的最大障碍。双喜又机灵地洞察了外祖母和母亲的担心,他大声地说:“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这番话像一颗“定心丸”,终于促成了看戏之行。当无聊的戏使大家昏昏欲睡时,双喜又恰到好处地提出回家。充满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把一个机灵、勇敢、果断的农村少年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又如一句“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就把阿发天真纯洁、憨厚无私的性格表现出来。由此,鲁迅告诉我们,人物描写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特征,若是能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就是对人物最成功的描写。
除了这三点外,《社戏》还有语言幽默、精炼等优点,鲁迅作品是学写作的理想范本,同学们要多探究,多模仿练习,相信一定会有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