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的办法,上期说了欲扬先抑(欲扬先抑)法,下面再介绍两种办法。

作文曲折生动有办法

林 派

2024-10-23 来源:阳江日报

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的办法,上期说了欲扬先抑(欲扬先抑)法,下面再介绍两种办法。

矛盾冲突法。矛盾冲突是小说创作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小说,因为矛盾冲突是使故事一波三折,激发读者兴趣的重要因素。同理,同学们的习作也可以更多地引入矛盾冲突,以使文章跌宕起伏。如莫怀戚的《散步》,它除了亲情的看点外,矛盾冲突的情节也是它的优点。试想,假如它仅写一家人外出散步,没有曲折,没有波澜,文章情节就味同嚼蜡、毫无趣味了。妙的是作者突然引入了矛盾冲突:母亲要走大路,儿子却要走小路,作为一家之主的“我”陷入了两难境地,该照顾谁的感受呢?文章情节犹如本在静水中行驶的船,突然驶进了急流险滩中。这个矛盾冲突使文章情节一下子变得扣人心弦了。文章在一缓一急、一起一伏中,水到渠成地诠释了孝敬及责任的主题,而且文章情节张弛有度,引人入胜。

在写作中,一个意见的分歧,一个困难挫折,一次误会或一次巧合、碰撞等,都可视为矛盾冲突,并非一定要打闹对骂才是矛盾冲突。同学们在写作中,若能设置适当的矛盾冲突,文章的艺术感就有了,情节远离了单调无味,变得饶有趣味,作品的内涵也更加丰富。

设置悬念法。悬念是叙事时为吸引读者而故意设置的“关子”。侦探小说最喜欢使用悬念法,其一般在故事开端抛出悬念:名画是谁偷了呢?杀人犯是谁?罪犯是如何实现犯罪计划的?它围绕悬念设置更小的悬念,大大小小的悬念环环相扣,组成严密的情节结构,悬念不断拨动观众的心弦,使观众的情绪始终保持在紧张、亢奋的状态。而在一步步揭开悬念的过程,正是让读者沉迷其中而无法自拔的过程。

大家文章常使用悬念法,如在《驿路梨花》一文中,文章很快抛出悬念:谁是这间茅草屋的主人?读者带着这个问题寻找谜底,首先瑶族老人闯进茅屋,结果他并不是茅屋的主人。听瑶族老人的介绍,大家以为梨花是主人,结果也不是……悬念吸引着读者,直到最后答案才揭晓:小茅屋是十几年前解放军叔叔建的,梨花和梨花妹妹接力照料,经过的路人也维修照顾它,所以每一个照顾过小茅屋的人都是它的主人,文章巧妙地诠释了雷锋精神在祖国大地蔚然成风的主题。设置悬念与揭开悬念就像相声中的“系包袱”“抖包袱”,在它们的作用下,文章故事克服了平淡无味,变得趣味良多,又提升了文章的艺术感。同学们设置悬念时,要注意悬念与正文的紧密联系,即正文要紧扣悬念铺开,避免发生前后不相关的现象。

以上三个办法,同学们可以大胆尝试,相信日后你的文章也能“文似看山不喜平,尺水亦能兴波澜。”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