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是一种藤状植物,喜生在山岭,叶子翠绿、尖长,茎细小,根块却可以生长到几斤甚至十斤重,具有清热祛湿的作用。

塘口土茯苓膏

文/图 陈仲琪

2025-09-09 来源:阳江日报

香甜的土茯苓膏。

土茯苓,是一种藤状植物,喜生在山岭,叶子翠绿、尖长,茎细小,根块却可以生长到几斤甚至十斤重,具有清热祛湿的作用。对于土茯苓,阳西塘口人最初的食用方法是煲汤,在春夏季节,一碗土茯苓骨头汤能迅速祛除一身疲劳,消暑解渴。

勤劳的塘口人发现,用土茯苓煮膏,美味至极。塘口山岭众多,河流纵横,孕育着大量中药材,牛大力、巴戟天、五指毛桃这些耳熟能详的药材并不少见。而土茯苓,除了煲汤还可以煮膏,老少皆宜。童年时期,吃腻了番薯芋头,嘴馋的我跟着大人翻山越岭挖土茯苓。土茯苓终年可以采挖,根块深藏泥土下面,必须锄头、撬杆同时使用才能把它挖出来。由于根块形状不一,暴力拉扯容易弄断,人要有足够的耐心,待整块根块全部离开泥土才能取出来。每挖掘一棵土茯苓,我们习惯掰断一小块填进土里,让它生根发芽,明年可以继续挖采。

作为塘口典型的小吃,土茯苓膏是纯手工制作的,工序烦琐复杂。塘口人痴迷一碗土茯苓膏,在于它的入口爽滑,让人回味无穷,实属消暑祛湿必备品。土茯苓必须经过冲洗、去皮、机器碾成渣状、揉捏、沉淀、过滤,才能最终进入煮膏程序。尤其是过滤,一旦次数不足,土茯苓膏就会带有棕色颗粒状残渣,影响卖相。

新鲜挖采的土茯苓表皮呈红棕色,形状不一,弯的、直的,长短各异,沾满泥土,必须要用水枪冲洗几遍才能洗掉泥沙,再用小刀去除表皮。经过机器碾碎的土茯苓渣混有水分,大量的皮渣混杂一起,呈红棕色。揉捏渣粉最为复杂,耗时耗力:用半盆水,取五碗渣粉放进布袋,把布袋放进盆里,慢慢揉捏挤压,让淀粉从布袋中慢慢过滤出去。慢是因为淀粉只有经过一次次挤压揉捏,才能最大程度过滤出去,这是典型的慢工细活出佳品。揉捏过程要保持水能渗透进布袋,这样才能使淀粉活跃起来,淀粉与渣慢慢分离,再经过成百次的揉捏挤压,淀粉才算充分过滤出去,这一工序极其考究人的耐力和体力。

挤压过滤出来的淀粉此刻静静地“躺”在几个盆里沉淀着,仔细透过浑浊的水面,依稀可以窥见盆底那一层白色的淀粉。严格来说,这些淀粉还不能说是真正的土茯苓淀粉。沉淀过程中,要每隔两个小时倒掉盆里的水再换上新水,跟揉捏挤压工序异曲同工。倒水同样讲究一个慢字,只有慢才不会搅动盆底的淀粉,辛劳劳作的成果,一点一滴都不能浪费。经过两三次换水,盆里的淀粉明显可见,一层厚实的白色粉黏着盆。

完成提纯环节,终于可以进入熬制膏的阶段。熬制土茯苓膏最好是当天一气呵成,尽量不让淀粉过夜,这样能最大程度保持淀粉的新鲜,熬制出来的膏也能呈现最佳质量、色泽。最后一次倒掉盆里的水,再加上适量的清水不停搅拌黏在盆里的淀粉,使之完全溶解、下锅,文火慢煮,充分受热,同样也需要不停搅拌防止凝固,否则会粘锅变焦煳。随着锅的温度不断上升,膏慢慢变稠,由原来的乳白色液体逐渐变成浆糊状,完全沸腾后必须抓紧装盆以免变焦煳。

经过四个小时的静置冷却,熬制土茯苓膏大功告成。切开,切面光滑,弹性十足,浇上糖水,膏的香醇和糖的香甜碰撞在一起,极度诱人,令人食欲大开,入口就能感受到滑腻,香甜充盈口腔。

土茯苓淀粉还可以晒干备用,想吃的时候放进锅里煮,十多分钟就可以出锅,冷藏更加冰爽可口,远离家乡的游子即可品尝到家的风味。一碗晶莹剔透的土茯苓膏,承载着乡愁的寄托,对家人的思念,还有童年的点滴回味。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