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高度赞赏陈伯坚长篇小说《躁动》

专家学者高度赞赏陈伯坚长篇小说《躁动》——

湾区文学创作的重要探索与“新的发端”
2024-04-17 来源:阳江日报

陈伯坚长篇小说《躁动》书影。

《躁动》研讨会现场。

4月16日,在阳东区东平镇举行的研讨会上,国家一级作家陈伯坚花费20多年心血写就的长篇小说《躁动》,收到了文学界不少专家学者的贺信,也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与我市文艺界代表的高度赞赏。本报整理选登书面发言和现场发言,敬请关注。

■ 统筹/曾宇萍   ■ 文字/许倩 曾宇萍    ■ 摄影/李向东

▲ 书面发言
◎广东省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周西篱:咏叹时代主旋律凸显人性复杂与丰富

长篇小说《躁动》是湾区文学的优秀成果之一,小说语言精炼而富有表现力,叙事紧凑有张有弛,人物个性特色鲜明。作家热爱本土文化,拥有丰厚的生活资源,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在对传统的承袭中不断创新,老实的技法里不时闪现出先锋的神采和锋芒。

随改革开放而来的社会转型,带来了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念理念以及社会伦理,都以与以往不同的面貌呈现在我们眼前。陈伯坚老师极其敏锐地抓住推动这一切变化的深刻原因——人的欲望,作为他叙事和表现的根本,既咏叹了时代的主旋律,也凸显了社会人心人性的复杂与丰富。作家没有简单地将欲望与恶行划等号,而是反映社会人心的求变求新,忠于现实主题但葆有了自己的审美追求。“出于幻域,顿入人间”,作家以此赋予这部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感谢陈伯坚老师创作了一部好作品,我们要向陈老师学习,永不停止思考和创作。

◎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兼职副主席,《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主编贺仲明:这本小说对大湾区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陈伯坚先生的长篇小说《躁动》,觉得这是一部内容很厚重、艺术上很有创新的作品。作品展现出作者深厚的生活积累,对地方文化也非常熟悉,思想主题积极向上,充分接地气,小说艺术也很具功底,叙事技巧很娴熟。陈伯坚先生是一个老作家,能够呈现出如此的创作锐气、创作出如此优秀作品非常难得,借此机会向他表示祝贺。

诚如蒋述卓教授在序中所说,此部小说对大湾区文学具有重要意义。大湾区文学正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的春风,展现出非常好的发展势头。我代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向陈伯坚先生等各位大湾区作家致敬,也希望大家给我们奉上优秀的作家作品评论,以及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献计献策。期待大湾区作家们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

◎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副主任、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熊育群:小说写出了这个时代的心灵史

众多文学评论家、学者、作家齐聚漠阳江畔,从小说的艺术表达,小说中的历史、现实及其叙事风格,回望与还原等各种视角对小说进行研讨,这是一次难得的盛会。

长篇小说《躁动》是陈伯坚先生的心血之作。初稿完成时我参加了改稿会,拜读了大作,如今收到书本,心情激动,感慨良多。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们都是亲历者。珠海作为特区,是一座深具代表性的城市。《躁动》着眼于特区建设,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的性格性情十分夸张,甚至是变形的,小说准确抓取人的“欲望”来书写,但并不拘泥于地域与现实,也不遵循小说的常规,以近乎戏谑、带有魔幻、寓言、象征与童话式来铺排情节,几近荒诞。它是超越现实的,是不求形似重神似的,小说写出了这个时代的心灵史。

小说呈现给我们一种惊人的现实,它是我们习焉不察的生活,读来令人震惊,令人深思。

陈伯坚先生葆有一颗童心和赤子情怀,挚爱文学,笔耕不辍,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四川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曾绍义:标志着特区文学“新的发端”

《躁动》的出版不仅标志着特区文学“新的发端”,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新时代新文学的“先声”之作!它不只是题材新、构思新;其整体艺术表达也是全新的,无论故事情节的写实或活动环境的虚幻,无论是人物对话的精准,还是作者直白的深情,都显示了一位老作家始终坚持的求新、创美的严肃创作态度和为读者负责的艺术良心!

陈伯坚先生又是一位多面出击的作家,已经面世的多卷文集中就有散文、杂文、报告文学、古体诗词和短篇小说等文体,而且每种文体他都能“尽意潇洒”,尽力使自己的作品有趣、有味,最终让读者也“读得潇洒”!

总之,经过二十六载的苦心经营,陈伯坚先生终于在“米寿之年”将《躁动》这部全新之作奉献给我们这个崭新的时代,对促进新时代新文学的发展必将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振金:湾区文学发展的一块里程碑

蒋述卓教授在序中说:“此部小说的出现,让湾区的文学力量有了新的发端。”我非常赞同,我想,既是发端,就会有发展,此书就是湾区文学发展中的一块里程碑。作家以陌生化,内心化和故事化的叙事方式,使本书的情节曲折丰富,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尤其凸显高天翔一心为民众办事的优秀品格。这也是本书出彩之处。

十几年前,我曾应邀参加陈伯坚散文研讨会,我们在海边漫步时,听他讲过特区建设的许多生动故事,我当时对他说应该写一部长篇小说,岂料他已经动笔了。经过这么多年的打磨,现在出了这把利剑,这就是《躁动》。它给湾区文学创作以有益的启示,激活湾区文学创作动能和潜力。伯坚先生是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也是一位有出新意识的小说家。

▲ 座谈会发言摘录
◎阳东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洪涛:以研讨会为契机推介阳东文旅资源

陈伯坚先生的长篇小说《躁动》研讨会在阳东东平镇举办,吸引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专家学者,希望能借此机会让更多人了解阳东、爱上阳东。

陈伯坚先生曾在阳江工作25年,其中包括在阳东20年时间,他担任过老师、校长等许多职务,对阳东有深厚感情。他将多年收藏的一大批珍贵书籍、书画作品无偿捐赠给阳东区博物馆,弥补了阳东区在馆藏方面的一些短板,也让阳东的父老乡亲能够在家门口欣赏到大家之作。非常感谢他的无私壮举,及其为推动阳东、阳江文化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珠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卢卫平:在欲念中权衡“度”与“省”的辩证关系

我与陈伯坚老师相识30多年时间,他最让人羡慕的一个地方是有三个故乡,在茂名信宜老家成长,在阳江工作25年,1979年到珠海生活至今。读完《躁动》,百感交集。

在散文、诗歌等创作领域,他都取得了令人艳羡的成绩,如今回到第二故乡,举办长篇小说研讨会,可谓其衣锦还乡的最好方式。在88岁高龄之际,能够创作出《躁动》,展现了他旺盛的生命力和创作力。

《躁动》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度”和“省”两个字的描述和理解。物无好恶,过则为灾。面对各种各样的欲望,为人处事,当审时度势,吾日三省吾身,在充分权衡好“度”和“省”的辩证关系里,方可接近成为陈伯坚老师在《躁动》中提及的“人间欲念自胜者”。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阳江日报社社长黄仁兴:探索文学创作  展现湾区精神

《躁动》着眼于改革开放前沿的湾区故事,生动展现了广东人敢为人先、开放包容、务实担当的湾区精神,也总结经验,以文学的形式提醒我们,高质量发展必须顾及对生态、文化、风土人情等的保护,推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不能单纯追求利润和发展速度。陈伯坚老师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在场者,对湾区故事主题的挖掘是深刻的,很有品位。近年来,珠海与阳江在对口帮扶工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结下了深厚情谊。阳江“融湾入圈”,在文化上也要加强与湾区的联结,推动文学创作。

小说的人物描写细腻、真实,对话多使用短句、动词,地域语言使用非常接地气。陈老师还善于运用肖像、心理、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他喜欢用梦境、想象关联现实的手法进行场景切换,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让人想到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还有马头山的“泉水”,“男人长饮是帅哥猛男,女人长饮是美女健娘”、“游空”等设定,所引用的俚语乡音、民间传说、历史典故等,让人想起《红楼梦》里的诗词歌赋。

小说语言风趣、形象。对各种动物、植物的刻画,以及对艾敢、牛马、猪郎六叔等人物性格的塑造都很鲜活。同时,展现了岭南独特的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像金宇澄的《繁花》。小说语言幽默风趣引人发笑,但又充满哲理,生动刻画了一些人的贪欲和另一些人的自制力,最后落脚突出了“度”和“省”,充满了若隐若现的讽喻,引人深思。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一级作家、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李德南:“欲望”是理解《躁动》最重要的关键词

《躁动》小说的主题带有鲜明的上世纪90年代的气息。欲望,可以说是理解《躁动》最为重要的词,小说写了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欲望的种种表现形式。

在文学表现之外,陈伯坚在《躁动》中也对欲望进行了文化或哲学层面的辩证思考。欲望是“两面派”,是“双刃剑”,因此,《躁动》中主张“乐不可极,欲不可及”,也就是说,要懂得节制欲望,而不是让欲望变成人的主宰。

这种对欲望的思考,实际上也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因此,读《躁动》,我们还可以联想到不少其他作家的作品。

将欲望引向正途,这是《躁动》所强调的,也让欲望有了非常具有文学性的表现形态。小说中所写到的马头山的泉水,实际上成了欲望的根源。

《躁动》这部书可以说既凝聚了陈伯坚对社会、历史和人生的思考,也集中地体现了他在文学上的阅读资源,是他阅读文学作品的经验总结。在叙事风格上,则选择了热叙事而不是冷叙事,作者对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炽热感情,处处可见可感。

◎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蔡旭:小说贴近日常生活又有传奇色彩

有两个数字让我很感动。陈伯坚老师今年88岁了,他写《躁动》这本小说花了26年。这么一位老作家在80多岁的年纪仍然笔耕不辍,用心打磨一部作品,年轻作者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写作呢?

《躁动》这本小说,没有很激烈的矛盾冲突,好像也没有什么高潮,我认为它是一种日常传奇性的写法,写的是日常的东西,但又有传奇色彩,展现给读者的是很鲜活的现场感,很贴近生活,非常亲切。

小说中也有很多精彩的细节描写,比如珠海景山公园大门口之前的大石头,陈伯坚老师偶然发现了它的秘密。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中年美女的头像,头发、脸庞、鼻子、嘴巴、眼睛甚至眼睫毛都惟妙惟肖。我之前去看后,写下了一首题为《石福姑》的散文诗。陈伯坚老师把这一美景及发现的过程,写进了他的长篇小说《躁动》里。

◎珠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曾维浩:引领人们对改革开放的一次深情回望

《躁动》值得细细品读,是引领人们对改革开放的一次深情回望。作为珠海读者,我会不断地联想起在特区建设过程中曾经遇见的人和事。

作品脉络里是宏大叙事,是对改革开放的回望与肯定,是对改革探索的文学还原。但切口不大,以小见大,各色代表人物粉墨登场。小说没有铺陈机器轰鸣的土地开发现场、明争暗斗的投标过程,自有其谨慎的考量。小说没有设置沉重的话语氛围,以一种轻喜剧的方式直面矛盾,人物基调明亮。

故事的最后,所有人在这一场看似声色犬马的“躁动”中获得了心灵的洗礼、人格的完善。由百岁老人牟铁戈作出总结:人生最难懂的是“度”和“省”。人不可无欲,欲不可无度。拿捏得度,要靠反思。有度能省,是人生法宝。我想,这也是陈伯坚先生的人生感悟和殷殷寄语。

◎阳东区作家协会原副主席谭剑国:灵气之作堪称湾区文学创作不可忽略的探索

一口气把小说读完后,顿感优美、聪慧、灵气、怡悦气息。正因作者是一位有灵气的文学巧匠,才能精心打造出这样一部灵气四射的小说。

老作家陈伯坚在耄耋之年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令人敬佩。《躁动》出版后,引起了文艺界的广泛关注,说明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部充满了聪慧、散发着灵气的作品,焕发出一股青春的活力,是湾区文学创作不可忽略的探索,其艺术上的创新、意识上的出新,是当前湾区文学创作道路上的一枝报春花,报告湾区文学创作春天的到来。正如本书序言所指:“此书的出现,让我们在人文湾区的文学力量有了新的发端。”

◎阳东区文联主席梁芷梧:作品引发推进“深度融湾”的思考

《躁动》语言色彩强烈,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曲折丰富,让人手不释卷。作者用鲜明夸张的笔触生动展示了开发过程中的不同立场和观点。

通过多维度的叙事和丰富的人物关系,小说展示了一个海岛建设开发背后关于人性和欲望的起伏与抉择、经济利益与精神文化建设之间相互权衡的复杂性,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探索中的缩影。

《躁动》引发了我们对于推进“深度融湾”的关注和思考,更是展现了广东人民在改革开放中的大胆创新、聪慧活泼和诚恳实干,以文学的力量在大湾区这片热土撒播下奋斗不息的精神和文化品格。读罢此书的人或多或少都汲取到启迪人生的智慧和力量,这便是文字带给我们的无限魅力。

◎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燕晓:重新思考欲望达到整体和谐与平衡

《躁动》以生动的笔法刻绘了粤港澳大湾区大锅岛上的人们在改革开放中的人性变化轨迹。作者运用一双如小说主人公高天翔一般的“穿心眼”,照破欲望迷雾,洞穿疗救之方,以文学的方式谱写了一首波澜壮阔的欲望变奏曲。

《躁动》启发着重新思考欲望的不同面向,我们既需要满足自己的基本欲望,适当追求一定程度的高级欲望,也要为了满足别人的基本欲望做出妥协和提供帮助,最终达到一种整体欲望的和谐与平衡,实现人们对欲望的掌控。

粤港澳大湾区是厚实大陆与开阔海洋的接合部,充满了异质文化交融碰撞的新鲜感与创造力。《躁动》不仅是对此奇特情景的反映与描画,也预示了一种碰撞交融中的新型社会文化:人们不仅可以舒展欲望,开拓进取,同时也能合理控制欲望,恒守本心。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刘牧宇:从改革中析出讲述“中国故事”的路径

陈伯坚老师用20多年的时间打磨完成了这部描绘大湾区建设发展的“新改革文学”创作,书写的不仅是一段改革历史或地方特区志,而是从中析出一种讲述“中国故事”的路径。

作品也以大锅岛上不同观念的民众、官员、开发者之间的博弈和联结,以“重返传统”的方式积极探索着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当代中国的发展路径,成为新世纪以来“新改革文学”创作脉络上的又一次深化和突围。

《躁动》以珠海特区变革为底本,以“珠海经验”为基准点,从大锅岛这一极具文明传统魅力和活力的“边僻之地”出发,在“不定一尊,不拘一格,不守一隅”的岭南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下,为在新的世界文化格局中讲好“中国故事”,呈现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做出了有力的示范。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和之缘子:“躁动”时代下做“人间欲念自胜者”

《躁动》的扉页赫然写着几个大字:谨以此书献给人间欲念的自胜者。在欲望的映照下,我们看到了老一辈革命牟铁戈、普通百姓猪郎六叔和新一代年轻干部高天翔,一个个鲜活人物悉数登场。他们战胜人间欲念,成为高尚品格的化身,更凝成了改革开放中三代人的缩影。在他们“关关难过关关过”的遭遇中,作者不仅要赞美其面对“人间欲念”的“自胜”,也要借此揭开改革开放大潮之下的暗流涌动。

陈伯坚老师几十年来一直奋斗在写作一线,追求“尖端”题材,展现社会担当,将自己百折不挠的意志注入人物的灵魂。正是《躁动》中三代人生命的相互交错、踔厉奋发,推动了经济高速发展、百姓安居乐业,才成功谱写了大锅岛改革开放的奏鸣曲,也凝成了大湾区在荆棘中发展的铿锵乐句。

他通过塑造小说人物来提醒后人,欲念存在好坏之分,好的欲念与坏的欲念总在不断较量。每一个人都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的处境,正视自己的欲望,让一切有利于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的欲念压倒那些损害人身心健康、使人自甘堕落的欲念,治愈自己的狂躁与贪婪,抚慰时代的焦躁不安。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