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沉香除了由东南亚进口,本土也出产优质沉香。

高凉沉香 香飘千年

□ 陈计会

2024-04-19 来源:阳江日报

△ 沉香树(日本·岩崎常正/绘 )

   

岭南沉香历史悠久。

岭南沉香除了由东南亚进口,本土也出产优质沉香。

高凉地区受海外贸易影响,对沉香的使用与采割有很长历史。据考证,阳江至少在高凉时期已开始采割沉香。

这里的沉香是指白木香,俗名“土沉香”。阳江目前除了大量种植沉香树,也还有零星野生沉香树存在。

链接

《本草纲目》里的

“沉香”词条

释名:沉水香、蜜香。【时珍曰】木之心节置水则沉,故名沉水,亦曰水沉。半沉者为栈香,不沉者为黄熟香。

集解:

【恭曰】沉香、青桂、鸡骨、马蹄、煎香,同是一树,出天竺诸国。木似榉柳,树皮青色。叶似橘叶,经冬不凋,夏生花,白而圆。秋结实似槟椰,大如桑葚,紫而味辛。

【藏器曰】沉香枝、叶并似椿。云似橘者,恐未是也。其枝节不朽,沉水者为沉香;其肌理有黑脉,浮者为煎香。鸡骨、马蹄皆是煎香;并无别功,止可熏衣去臭。

【时珍曰】香之等凡三:曰沉、曰栈,曰黄熟是也。沉香入水即沉,其品凡四:日熟结,乃膏脉凝结自朽出者;曰生结,乃刀斧伐仆,膏脉结聚者;曰脱落,乃因水朽而结者;曰虫漏,乃因蠹隙而结者。生结为上,熟脱次之。坚黑为上,黄色次之,角沉黑润,黄沉黄润,蜡沉柔韧,革沉纹横,皆上品也。

【气味】辛、微温,无毒。

【主治】风水毒肿,去恶气。(《别录》)

主心腹痛,霍乱中恶,邪鬼疰气,清人神,并宜酒煮服之。诸疮肿,宜入膏中。(李珣)

调中,补五脏,益精壮阳,暖腰膝、止转筋吐泻冷气,破症癖,冷风麻痹,骨节不任,风湿皮肤瘙痒、气痢。(《大明》)

补右肾命门。(元素)

补脾胃,及痰涏、血出于脾。(李杲)

治上热下寒,气逆喘急,大肠虚闭,小便气淋,男子精冷。(时珍)

△ 阳春大河水库周边的沉香林(宋福亮/摄)

◎ 何谓沉香?沉香何用?

岭南人很早就会使用沉香。公元前204年,赵佗在岭南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南越国的宫廷贵族、文人和先民已广泛使用沉香。考古发现,西汉初年的南越王墓中就放置着盛放香料的香盒以及三件铜制熏炉。

东汉时岭南历史上第一位著书立说的学者杨孚,在他所著中国第一本地区物产专著《异物志》中记载:“蜜香,欲取先断其根,经年,外皮烂,中心及节坚黑者,置水则沉,是谓沉香。”东晋嵇含《南方草木状》记载:“交趾有蜜香树,干似拒柳,其花白而繁,其叶如橘,欲取香伐之,经年其根干枝节各有别色也,木心与节坚黑,沉水者为沉香。”

《太平御览》卷九八二引《梁书》曰:林邑国出古贝,及沉香木。沉香木,土人斫之,积年以朽烂,而心节独在,置水中则沉,故名曰沉香。

交趾即汉代交趾郡,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林邑国,秦为象郡林邑县,位于中南半岛东部,约在今越南南部顺化等处。

岭南使用的沉香一部分靠进口,一部分自己采割。因为岭南山野出产优质的沉香。

沉香既是香料,又是名贵中药材。古代岭南气候湿润、瘟疫流行,香料可以驱邪除秽,阻断病毒的传播。至于沉香的药用,南朝梁人陶弘景《名医别录》里将沉香列为中药的“上品”;北宋寇宗奭《本草衍义》说得更详细:“《经》中只言疗风水毒肿,去恶气,余更无治疗。今医家用以保气卫气,为上品药,须极细为佳。今人故多与乌药磨服,走散滞气,独行则势弱,与他药相佐,当缓取效,有益无损,余药不可方也。”

△ 《清明上河图》之“刘家上色沉檀拣香”

◎ 阳江采香始于古高凉

阳江在古高凉时期已开始采割沉香。

据《太平御览》卷九八二(上图)载:竺法真《登罗山疏》曰:沉香,叶似冬青,树形崇竦。其木枯折,外皮朽烂,内乃香。山虽有此树,而非香所出。新会、高凉土人斫之,经年,肉烂尽心,则为沉香。出北景县,树极高大,土人伐之累年,须外皮消尽,乃割心得香。

竺法真具体出生年代无考,但从行文中提到“元嘉末”,可知是南朝宋末到齐、梁间人。新会是南朝宋永初元年(420)置郡,设盆允、新夷、封平、初宾、义宁、始康六县。郡治盆允。高凉郡是东汉延康元年(220),吴国析合浦郡置高凉郡,高凉郡辖安宁县、思平县,高凉郡治、安宁县治皆在原阳江县地。竺法真此文介绍了当时岭南出产沉香的情况,而且具体说到了阳江地区的采香细节。这是目前找到关于阳江采割沉香的最早记录。

隋唐时期,沉香成为贵族重要的生活用品。隋炀帝除夕夜焚烧沉香数十车, 香闻数十里。欧阳修在《除夜偶成拜上学士三丈》咏及:“隋宫守夜沉香燎,楚俗驱神爆竹声。”唐朝贵族发展了斗香,比赛谁的香更香,这是日本香道的前身。大诗人李白《沉香亭咏牡丹》一诗,是写唐玄宗与杨贵妃关于沉香亭赏牡丹的故事。用沉香建成一座亭子,何等气派!这座亭子的沉香有没有来自阳江的,还真的值得考证呢。

因为在唐朝,阳江的沉香已成为贡品。据唐刘餗《隋唐嘉话·补遗》记载,贞观五年(631),唐太宗召见冼夫人之孙冯盎将军,冯盎借机进贡沉香给唐太宗。唐太宗问冯盎:“卿宅去沉香远近?”对曰:“宅左右即出香树,然其生者无香,唯朽者始香矣。”贞观五年阳江正处于高州都督府管理时期。武德四年,平萧铣置高州都督府,管高、春、罗、辨、雷、崖、儋、新八州,七年(624)改高州总管府为高州都督府,贞观十三年(639)废高州都督府。高州都督府领高凉、杜陵、齐安、阳江、良德、电白、保安、茂名、潘水、南巴等县。州治高凉,武德五年更名西平县,治所即今广东省阳江市西白沙旧州城村。这说明唐朝阳江出产沉香已很普遍。

宋   魏时期地图(橙色地名是后加的)

◎ 宋朝南恩州那岭山出沉香

在宋代,沉香文化已普及,有“一两沉香一两金”之说。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作之一的《清明上河图》,是生动描绘北宋时期汴京人民清明时节各项活动的风俗画。从市郊阡陌到汴河两岸,再到繁华街市,完美再现了北宋都城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态、人情风貌、建筑民俗的全貌。画卷中还多处描绘与香相关联的景物,其中最著名的是闹市中“刘家上色沉檀拣香”铺,刘氏专营官府特许专营的香铺,有上等货色的沉香、檀香等香材。

宋朝阳江出产沉香。据《舆地纪胜》卷九十八《南恩州》载:“罗岭山,《元和郡县志》云,在阳江县,出沉香木。”

《元和郡县图志》是唐代地理名著,中国现存最早又比较完整的地理总志。这证明唐代阳江罗岭山出沉香木的事载入史志,宋代承之。

北宋张师正(约 1016 年-1086 年)是诗人、学者。据笔者考证,他于1040年至1048年间任南恩州知州。他在记录岭南风土人情的著作《倦游杂录》里,亦记录着阳江当时采香的情况——

沉香木

沉香木,岭南诸郡悉有之,濒海州尤多。交干连枝,冈岭相接,数千里不绝。叶如冬青,大者合数人抱,木性虚柔,山民或以构茅庐,或以为桥梁,为饭甑尤善。有香者百无一二,盖木得水方结,多在折枝枯干中。或为沉,或为煎,或为黄熟。自枯死者,谓之水盘香。今南恩、高、窦等州惟产生结香,盖山民入山,见香木之曲干斜枝,必以刀斫之成坎,经年得雨水所渍,遂结香,复以锯取之,刮去白木,其香结为斑点,亦名鹧鸪斑,燔之甚佳。沉之良者,惟在琼、崖等州,俗谓角沉,乃生木中,取者宜用薰裛。黄熟乃枯木中得之,宜入药用。其依木皮而结者,谓之青桂,气尤清。在土中岁久不待刓剔而精者,谓之龙鳞。有削之自卷,咀之柔韧者,谓之黄腊沉香,尤难得。(《宋朝事实类苑》卷六十一)

从这则记载可知古代阳江一带的山岭沉香木遍布。沉香木质较轻柔,既可搭屋建寮,又可作桥梁,同时还可作日常盛饭的碗。当时的人们采香是不容易的,要将弯曲的枝木砍出坑穴,让雨水多年浸渍,才可以结为香。然后用锯子锯掉白木皮,其香结为斑点,名为鹧鸪斑。这种香点燃,香气甚佳。采香的艰苦由此可知。

民国《阳江志》卷十六《食货志》载:“白木,质轻而有香,斲其树则香逾结,久而虫蛀者尤佳。土人爇之以代栴檀。其皮亦白而韧,可为索。按《倦游杂录》云,今南恩、高、窦等州惟产生结香,当即白木香也。”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阳江除采沉香之外,也还采甲香。《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八《恩州》“风俗”载:“与广州同。人以采甲香为业。”所谓“甲香”,又名水云母、海月、催生子。为蝾螺、栉蝾螺的干燥掩厣(螺类介壳口圆片状的盖)。一年四季可采,将其石灰质掩厣取下,去除杂质,洗净晾干,名为“甲香”。甲香药用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宋代用甲香与其他香料混合制成合香品质更佳。


◎ 阳江沉香的现状

阳江明清时期的沉香采割情况史志都有记述。

明《一统志》卷八十一载:“罗岭山,在阳江县,出沉香木。”清康熙二十年《阳江县志》卷之三“物产”载:“白木香,树叶与榕无异,晒木烧之,颇有香韵。东莞制其根为黄熟,韵致最胜。江人朴略质任,自然而已。”民国《阳江志》卷四地理志云:罗岭即罗髻岭,又名锦髻岭,罗岭出沉香木。罗岭山南十余里为雨霖山,也即说罗岭山在现大八镇。

据介绍,白木香野生分布于海南、台湾、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等省(区),由于沉香药用价值相当昂贵,人们对白木香进行掠夺式采伐,其原始林遭到严重破坏,海南和广东省内白木香野生种群亦较为罕见,现阳江还有零星散生残存植株。1999年,我国将白木香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成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2003年被载入《广东省珍稀濒危植物图谱》。

目前,阳江各地正大量种植白木香,沉香生产已形成产业化和规模化。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