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日活动留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阳江银保监分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广东银保监局和阳江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守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全面落实监管责任,引领辖内银行业保险业坚守定位、砥砺奋进,为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举行新市民金融服务示范区揭牌仪式。
这十年,坚持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监管,亮眼打造“手拉手党建共建”“清廉党支部”“千行进千村”等金融党建新品牌。扎实推进“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党委前置决策等机制落地,辖内法人机构100%党建入章。坚持强化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成立辖内银行业保险业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活动联合组委会,开展“金融青年述清廉”等系列活动,将清廉金融文化建设融入日常业务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这十年,坚持狠抓党中央对金融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自主或联合出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28条”“抗疫暖企10条”等政策文件,推动“六稳”“六保”“稳增长”等要求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基础设施贷款余额为十年前的7倍,其中海上风电相关贷款余额占比41%;2019年以来制造业贷款年均增速保持26%以上。全面支持乡村振兴,创新推出“千亿百品”金融工程,自创特色产品90个,涉农贷款十年来平均增速15.4%,农险稳步实现“扩面、提标、增品”。辖区全部农信社改制化险顺利完成。创新“市场份额控制+激励”“税保互动”“白名单”等车险管理“阳江模式”,推动车险市场持续规范。车险综合赔付率、已赚保费综合费用率、综合成本率均持续优于全省平均水平。
这十年,坚持促进金融综合实力加快提升。金融产业由小及大,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58%,比十年前的2.24%提升2.34个百分点,并正朝着5%的方向加速推进。业务发展由慢及快,银行业保险业资产总额、存贷款、保费收入等主要金融指标实现倍增,提供风险保障为十年前的78.37倍,保险密度比十年前增加1284元/人,保险深度比十年前提升1.45个百分点。机构类型由少及多——先后引入首家外资、村镇银行、平安养老、阳光农险等,增加就业人数5203名。
开展“同心庆七一 喜迎二十大”主题党日活动。
践行政治性
服务地方战略“有力度”
助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阳江提速加档从融入“双区”到“两个合作区”建设。结合阳江市积极融入大湾区建设、打造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的战略目标,引导金融机构重点保障深茂铁路、汕湛高速、广湛高铁阳江站场扩建、罗阳高速、开阳高速、阳茂高速、深茂铁路阳江段等一批省市重点交通设施项目,大力支持快速交通网络建设,助力阳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程提速加档。十年来,基础设施贷款余额达379.3亿元,是十年前的7倍多;累计为历年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提供建设工程一切险风险保障132.13亿元。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助力海上风电产业实现从“跟跑”到“领跑”飞跃。联合六部门出台金融促进绿色低碳发展17条措施,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引导金融机构对新能源项目授信累计超过800亿元,落地全省首笔光伏发电可再生能源补贴确权贷款,创新“银团贷款+融资租赁”“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产业投资”等金融支持海上风电全产业链模式,实现阳江的海上风电产业从2018年以前的无到如今的蓬勃发展。辖内绿色信贷余额是2018年的12倍。
聚焦地方特色产业,提升集群竞争力从“地方优势”到“全国全省优势”转变。围绕辖内五金刀剪、合金材料等最具优势和地方特色的制造产业发展,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一是支持五金刀剪产业发展。推出“阳江刀剪市场e贷”“五金刀剪流水贷”等专属产品,提供并购贷款支持本地企业成功收购全国刀剪知名品牌“王麻子”股权,推进“由面到点”的五金刀剪企业金融对接模式,五金刀剪业贷款余额达50.89亿元,是十年前的2倍多,助力打造“世界刀剪之都”,建设五金刀剪高品质产业示范基地。二是支持打造千亿级合金材料产业集群。目前,为广青、宏旺、阳春新钢铁、甬金等项目建设发放贷款15.95亿元,对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和金属制品业贷款69.21亿元,占制造业贷款58.48%,推动集冶炼、热轧、冷轧和深加工等关键环节的合金材料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凸显人民性
保障社会民生“有温度”
立足三农,奋力跑好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接力赛”。一是推进“金融扶贫”工程,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创新创业担保贷款、“政银保”合作农业贷款、“两权”抵押贷款等金融产品,结合“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通过“企业+贫困户”等模式,加大扶贫工作信贷支持。累计为程村蚝、儒洞镇荔枝、大塘村澳洲坚果等12个项目提供产业扶贫贷款超2亿元,对现代农业产业园及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主体发放贷款超12亿元,带动农民脱贫增收。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9078万元,对超2000户有信贷需求且符合信贷条件的贫困户“应贷尽贷”。辖区保险机构创新“保健康、保灾害、保增收”的防贫保险产品,累计为近2万名返贫监测重点对象提供因学致贫、疾病门诊、收入损失补偿等风险保障近10亿元。二是创新“千亿百品”金融工程,全力推进乡村振兴。2021年,阳江银保监分局联合市农业农村局创新推出“千亿百品”金融工程,建立乡村振兴项目库,推动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在2021-2025年为乡村振兴创新金融产品超100项,银行信贷授信超1000亿元,保险提供风险保障超1500亿元,促进金融“扶贫模式”向“振兴模式”快速转换。一年多以来,银行机构已与42个政府相关部门签订合作协议,授信额度1591.3亿元。银行业保险业创新“程村蚝贷”“五彩薯贷”“澳洲坚果保”等特色产品90个,累放乡村振兴领域贷款371.38亿元,保险提供风险保障2471.2亿元,助力全市139个村镇入选省级专业村镇、31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数量均居全省前列。其中,涉农贷款十年来平均增速15.4%,贷款余额为十年前的1.49倍;农险实现“扩面、提标、增品”,保障范围从主粮扩大到经济作物和地方特色作物,重要农产品保险覆盖面稳步扩大,其中水稻稳定在80%以上,生猪承保头数从1000多头扩大至400多万头;农险保费收入和风险保障金额分别是10年前的9倍、12倍,落地全国首批生猪价格“保险+期货”产品、首创全省首单花生价格指数“保险+期货”产品。
专注小微,主动打好服务实体经济到精准纾困的“组合拳”。加强监管引领,督促辖区银行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历年均顺利完成小微企业普惠金融考核指标任务,持续实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增量、扩面、提质、降本”的总体目标。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年均增长10.6%,有贷款户数比十年前增长109%,企业融资成本逐年下降。新冠疫情发生后,分局围绕“六稳”“六保”要求快速行动,联合多部门出台《阳江市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阳江金融抗疫暖企十条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5份,明确落实延期还本付息、加大信用贷款投放等金融纾困措施54条,积极应对疫情给社会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提供有力金融支持。
情系人民,持续出好普惠服务“从无到有”到“从有到优”的“连环招”。一是实现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2019年,实现辖区38个乡镇、692个行政村银行保险基础服务全覆盖,打通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在此基础上,推动银行机构进一步延伸“金融+政务”服务内涵,为辖区村委(社区)配置“粤智助”政府服务一体机,便捷群众办事。二是提升居民健康医疗保障。2021年,推出首个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阳江市“惠民保”,实现总承保62.1万人,参保率23.58%,在全省普惠型补充医疗保险中参保率排名第三,保费百元以下普惠型补充医疗保险参保率全省第一。三是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出台金融支持新市民14条,打造阳江滨海新区新市民服务示范区,落地全省首家新市民保险营销服务部,构建新市民专业服务体系。四是发挥保险防灾减损作用。有效应对强降雨、台风等灾情,创新“最快19分钟完成接案至赔付”“简单案件1页纸理赔”等高效理赔模式。累计赔偿巨灾保险1.09万亿元,为人民群众提供各类灾情理赔3.58万亿元。
把握前瞻性
推动改革化险“有精度”
坚持“稳”字当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硕果累累。十年来,辖区银行业保险业没有发生严重的单体机构风险,没有发生影响辖区金融稳定、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重大风险事件,守住了风险底线。通过组建债权人委员会等措施,处置了一大批债务金额比较大、涉及面广的大型重点企业的债务风险13亿多元。目前,辖区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处于较低水平,低于广东局辖和全国水平,较十年前下降0.93个百分点,较2016年最高峰下降2.05个百分点。
坚持“效”字为本,两轮改革化险助力农合机构蜕变成长。十年来,辖区农合机构先后圆满完成两轮农信改革工作,存量风险有效化解,经营机制逐步转换,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一是改革化险取得良好成效。通过拨备核销、现金清收、股东购买、以物抵债等方式化解不良贷款历史包袱53.06亿元,2018年实现2家高风险机构全部“摘帽”,不良率由2017年8月最高峰的16%压减至2.97%。二是公司治理进一步完善。突出党的领导,辖区农合机构均建立完善“三会一层”的公司治理架构,并将党的领导明确写入章程,实施重大经营管理事项党委前置研究制度。股权结构不断优化,自2017年9月以来,辖内2家农商行经过改制,总股数翻倍至16.5万股,资本实力明显提升。同时,投资主体更趋多元化,国有企业、龙头企业股东均实现“零突破”,且通过“引资”引入中山、开平、佛山、江门、佛冈等5家先进农商行作为战略投资者,吸收资本合计近10亿元。
坚持“新”字为要,三大模式打造车险综合改革“阳江模式”。自车险综合改革以来,辖区车均保费下降521元,累计为车险消费者减少支出近4亿元。车险综合赔付率、已赚保费综合费用率、综合成本率分别为68.83%、22.51%、91.33%,持续优于全省平均水平。一是“自律”。推行以费用、利润、定价、投诉作为激励及约束重要指标的“市场份额控制+激励”模式,强化销售、承保、理赔、服务等全链条管控。二是“共治”。分局与地方税务局签署“税保互动”合作备忘录,达成“金融监管+税务管理”车险保费及税源管控共识,构建“金融+税务”监管共治机制,有效减少保费外流。三是“白名单”。出台财险业务白名单管理制度,加强对第三方合作机构和从业人员的信息共享和规范管理,实现对车险合作第三方与代理人闭环管控。十年来,车险赔付率由低点52.21%逐步上升至68.60%的合理水平,消费者风险保障获得感更强;综合费用率由高点42.28%逐步下降至22.35%的良好水平,市场乱象得到有效整治;综合成本率由最高峰的103.31%逐步下降至近90%,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