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多地气温持续攀升,热射病例逐渐增多。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巫丽萍提醒,热射病绝非普通中暑,死亡率高,一定不能忽视,它是夏季最凶险的“隐形杀手”。
热射病:中暑的终极形态
从医学角度看,中暑是一个渐进过程,可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三个阶段。热射病正是重度中暑的最严重表现,当人体核心温度超过40℃,并伴随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时,便进入了生死攸关的热射病状态。
与普通中暑不同,热射病患者往往出现意识模糊、抽搐甚至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这是因为极端高温下,人体温度调节机制完全崩溃,热量持续积聚导致脑细胞受损。同时,体内蛋白质开始变性,细胞膜结构破坏,多器官功能相继衰竭。血液检查可见转氨酶急剧升高,凝血功能异常,这些都是细胞大规模死亡的信号。
为何热射病如此致命?
热射病的凶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隐匿性强、进展迅速、并发症多。许多患者初期仅感到疲倦、头晕等轻微不适,却在短时间内病情急转直下。高温导致横纹肌溶解,释放的肌红蛋白堵塞肾小管,引发急性肾衰竭;肠道屏障受损,内毒素入血诱发全身炎症反应;心肌细胞受损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心源性猝死。这些连锁反应形成“死亡瀑布”,将患者推向深渊。
特殊人群更需警惕。老年人因体温调节能力下降、慢性病多发,热射病风险显著增加;儿童体表面积与体重比大,更易吸收环境热量;慢性病患者如心脏病、糖尿病患者的代偿能力本就薄弱;户外工作者如建筑工人、农民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发病风险较高。
医生表示,热射病不仅易发生于户外阳光暴晒环境下,长时间在密闭环境下且通风条件差也容易发生。部分老年人夏季不愿使用空调或风扇,长期处于闷热封闭的室内,也极易发生热射病。
科学预防:构筑高温防线
个人防护方面:高温时段(10:00-16:00)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必须外出时应佩戴遮阳帽、太阳镜,穿着宽松、透气的浅色衣物。补水要遵循“少量多次”原则,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导致低钠血症。饮食宜清淡,多摄入富含钾的香蕉、菠菜等食物。若出现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全身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中暑先兆症状,或体温升高(≥38℃)、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情况,需立即停止活动,转移至阴凉通风处降温、补水,如症状无缓解应及时就医。
家庭预防要点包括:为老人儿童创造26℃左右的凉爽环境,使用空调时注意定期开窗通风;为户外工作的家人准备防暑药品如十滴水、藿香正气水;密切关注家庭成员的精神状态,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值得强调的是,切勿将儿童或宠物单独留在停放的汽车内,即使开着车窗也十分危险。
急救处理:与死神赛跑的黄金半小时
一旦发现疑似热射病患者,急救必须争分夺秒。首要任务是快速降温——将患者转移至阴凉处,脱去外衣,用冷水喷洒全身并配合扇风,或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放置冰袋。理想目标是10-40分钟内将核心体温降至38.5℃。退热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热射病时因产热散热机制受损和脑功能障碍,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不仅不能退热,反而会损害肝脏和凝血功能。
在降温同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值得警惕的是,有些患者降温后看似恢复,实则可能面临迟发性器官损伤,必须及时送医进行至少48小时的全面监测。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