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污水横流 今朝清水绕村

阳西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全覆盖

昔日污水横流 今朝清水绕村

2025-08-28 来源:阳江日报

■ 阳江日报记者/张影   见习记者/王抱雨

漫步阳西县程村镇红光村,屋舍整齐、道路洁净,渔村风情与生态之美相映成趣。“变化很大,如今一到节假日,村里就有很多游客!”村民感慨道。从昔日的“污水横流、气味扰人”到如今的“清水长流、环境宜人”,这场美丽蝶变,正是阳西县全域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阳西县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乡村振兴和人居环境整治的关键抓手,以“早谋划、巧分类、强保障、重长效”为路径,聚焦统筹联动治理、分类建设、运营管护、分步提升、资金保障等“五个统筹”,推动治理工作从“全覆盖”向“高质量”转型,于2024年底提前实现1045个自然村污水治理100%全覆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经验。

统筹联动与分类建设,打出精准治污“组合拳”

阳西县构建了县、镇、村三级联动机制,县委、县政府提前谋划、细分任务,建立“早部署、早开工、早落实、早见效”推进机制,层层压实责任,提前完成全域治理目标。县直部门优化审批、加强指导,镇村两级强化日常监督,并动员村网格员和群众参与监督,确保问题及时发现、快速反馈。

“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阳西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对靠近城镇的91个自然村,优先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管网,实现“以镇带村”集中处理;对居住分散、常住人口较少的58个自然村,推广“还田消纳”资源化利用模式;对于常住人口基数大的896个自然村,则依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PPP模式整县推进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以下简称PPP项目),建成958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工艺涵盖“厌氧池+人工湿地”“生物接触氧化一体化设施”“A2O工艺”等多种形式。

在塘口镇牛南村委会高田村污水处理站点,记者看到经厌氧处理后的污水,变成清流,直接排入灌溉水渠,供村民浇灌农田。“该村常住人口仅20余人,这座站点日处理污水约10立方米,处理后尾水可用于农业灌溉,真正实现了循环利用。”负责运营的深圳市中信方圆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环保中心经理张继军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阳西县还依托农污设施现有空地探索推广“光伏+农污”综合利用模式,在织镇岑村开展充电桩、农产品驿站、光伏发电综合性资源驿站改造,既增加村集体收入,也赋能绿色发展。

程村镇红光村委会厚幕山村“厌氧+一体化设施+稳定塘”复合工艺的污水处理站。 谭文强 摄

 

统筹智慧管护与资金保障,构建长效运行“双引擎”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是基础,运维是关键,长效是根本。

阳西县坚持建管并重,创新运维管理模式,选定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全县农污设施进行统一运维,建立标准化运维流程,运用数字化监管平台实时监测设施运行状态,定期开展水质检测和设备维护,实现每处农污设施“有人管、管得好、有效果”。

在程村镇石龙村委会上花山村,一座白色围栏环绕的污水处理站安静地立于绿意之中,远望犹如一座小花园。站内设备间里,控制机与鼓风机平稳运行,草坪上井盖整洁,地下则“隐藏”着一套高效运行的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的尾水十分清澈,源源不断地流入灌溉渠,与周边田野自然相融。

“该处理站建于2022年,采用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属于PPP项目之一。”据建广环境葛洲坝水务(阳西)有限公司董事长钟志锋介绍,他们负责运营的所有PPP项目站点均安装视频监控,并接入智慧水务运营系统。数据实时传输至中控平台与手机终端,可远程监测设备状态、水量、电量及现场画面,还能对水泵、风机等设备进行远程启停控制,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管理。

在资金保障方面,阳西县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整合乡村振兴、环保专项等各类资金,创新引入社会资金,通过PPP项目吸纳约4亿元社会资金参与建设与运营。同时,积极申请专项债券,推进金融支持项目,构建多元投入机制。截至今年8月,全县累计投入资金约10亿元,不仅有力破解了建设资金难题,也为长效运维提供了坚实保障。

统筹分步提升,治理水平“持续跃升”

在实现全域覆盖的基础上,阳西县主动对标更高标准,聚焦提质增效,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从“有”向“好”、从“全覆盖”向“高质量”迈进。

阳西县农业农村局牵头各镇建立常态化问题排查机制,结合各村区位条件、污水产生量等实际情况,对已建成设施运维中存在的短板和问题,开展全面摸排,梳理出问题清单、制定全县农污设施整改提升计划,分步有序推进设施提升改造。

据介绍,2024年阳西县完成120个自然村整改提升任务,2025年已完成70个,通过优化工艺、完善管网、提升设备等措施,持续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

治理成效正转化为村民可观可感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走进程村镇红光村委会厚幕山村,昔日的污水处理站如今焕然一新。映入眼帘的是一处精心设计的绿地,树木点缀其间,污水处理设施巧妙地隐藏在绿地之下,旁边还建有一个稳定塘。

“该站点原采用‘厌氧池+人工湿地’模式,去年我们进行了提标改造,升级为‘厌氧+一体化设施+稳定塘’复合工艺。”张继军介绍,该站点日处理能力可达400立方米,出水水质能达到广东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一级标准,有效满足了村污水处理需求。

农村污水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解决了村庄的污水治理难题,其景观化设计更成为了点缀在村居间的一处生态景观,实现了环境效益与乡村风貌的双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