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印发《阳江市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2025年完成基础能力提升,2026年推出全国创新场景,构建公共数据运营与行业数据空间协同体系,打造数字经济、社会、政府领域阳江特色数据产品,形成可复制的数字化转型经验。
作为广东省“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向县域延伸的重要试点,阳江市自2023年获批全域数字化转型示范区以来,依托“中国刀剪之都”的产业基础、“南海渔仓”的区位优势,初步构建起数字化体系,数字化正重塑阳江这座滨海城市的发展基因。
我市近年来在特色领域数字化转型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效。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方面,建立了五金刀剪产业云平台,阳江十八子集团建成行业首个5G+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激光溯源系统实现从钢坯到成品全流程数字化,提升了良品率;明阳智能在阳西基地部署风机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800公里外海上机组运行状态。在海洋经济数字化转型方面,东平渔港部署“数字渔船”工程,在北斗智能终端2000余套,实现渔汛预报、电子围栏、应急救援“三网融合”;阳西县程村蚝养殖基地运用物联网+区块链技术,消费者扫码可查看蚝苗投放、水质监测等全流程数据。在文旅服务智慧升级方面,海陵岛VR导览系统,游客通过“一部手机游阳江”小程序,可体验大角湾虚拟冲浪、南海Ⅰ号沉船数字考古等沉浸式项目。在民生服务数字化方面,阳江市人民医院城市医疗集团云平台于2022年9月上线,由阳江市人民医院牵头,覆盖其医疗集团成员单位(包括海陵区人民医院、闸坡镇卫生院等),通过UCloudStack优钛私有云技术实现医疗数据共享与远程协作,支持心电图系统、影像系统的跨机构调用,减少重复建设投入;阳西县沙扒镇的农贸市场、大排档、海味店等场所于2024年5月率先引入了电子秤联网系统,该系统由智能计量电子秤和监管平台组成,可实时上传交易数据并防作弊,首批300台设备已投入使用。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阳江市在全域数字化转型中面临多重挑战,其一,数据整合存在障碍,公安、人社等部门系统间因标准不统一形成“信息孤岛”,共享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核心业务数据开放意愿不足;其二,平台协同效能低,“一网统管”建设过程中环保、规划等独立业务平台因技术标准差异难以无缝对接,跨部门业务流程缺乏统一规范;其三,产业融合深度不足,现有“蚝保宝”等数据产品主要聚焦农业单一场景,工业互联网等跨领域应用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其四,县域发展不均衡,阳西县数字农业成效显著,但其他县域受基础设施和资金限制转型滞后。这些问题制约着欠发达地区数字化转型路径的探索。
我市推进全域数字化转型需采取若干关键措施,全力推动“打造数字经济、社会、政府领域阳江特色数据产品”目标的实现。
强化数据治理体系。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破除公安、人社等部门间的“信息孤岛”,完善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推动政务云与行业数据空间协同。通过“一基地两中心”模式培育本地数据产业,开发类似“蚝保宝”的特色数据产品。
构建协同数字基座。依托省级平台构建城市级数字化底座,整合5G基站、无人机机库等新型基础设施,实现市县镇三级IPv6网络全覆盖。重点建设数字资源服务平台,提升云网算力和物联感知能力。
深化场景创新应用。聚焦“4+4+X”产业体系,在数字经济、社会、政府领域打造15个重点场景112。推广“数字阳西”经验,发展数字农业、智慧渔船管理等特色应用,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完善制度保障机制。实施“揭榜挂帅”工作机制,采用“政府主导+企业投资+市场化运营”模式。制定数据产权登记等配套制度,加强金融支持。
促进县域均衡发展。以阳西县为示范,向其他县域复制数字农业农村应用,通过专项资金支持欠发达县(市、区)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阳江数字化讲到底是件民生实事,切勿操之过急,要久久为功,顺应人民群众需求,把一件方便群众、惠及群众的事情办好,办到实处。
作者单位:阳江职业技术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