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江日报记者/刘再扬      通讯员/植兰裕近日,在阳春市圭岗镇韩望生烈士纪念园,一场跨越时空的“重逢”让无数人动容。来自山东淄博的韩氏后代,与阳春老区人民共同见证

粤鲁两地携手为烈士亲属寻亲

英魂归故里 烈属终圆梦

2025-09-16 来源:阳江日报

■ 阳江日报记者/刘再扬  

   通讯员/植兰裕

近日,在阳春市圭岗镇韩望生烈士纪念园,一场跨越时空的“重逢”让无数人动容。来自山东淄博的韩氏后代,与阳春老区人民共同见证了一条走了75年的寻亲路——在南粤大地与齐鲁山川之间划下动人的句号。

山东家人:四代人的执念,一封家书后的漫长等待

“一定要找到你二叔,带他回家。”这是韩家老一辈临终的嘱托。

1935年,年轻的韩望生(又名韩克俭)从山东桓台县出发奔赴辽宁,并于1945年9月参加八路军,后参加辽沈战役、渡江战役等,4次负伤,多次立功并在火线上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他任第四野战军41军122师266团3营的连长。1950年3月17日,他寄回最后一封家书,提到自己在广东阳春剿匪,此后音讯全无。直到1970年,家人才得知他已于1950年5月牺牲。

几十年来,从韩克芹爷爷珍藏弟弟最后一封信,到韩波父辈多方打听无果,这个家族四代人从未停止寻找。但由于信息模糊、山河阻隔,希望一次次燃起又一次次熄灭,成为全家人心中抹不掉的伤痛。

阳春人民:七十余载守护,红色血脉里的深情厚谊

韩望生烈士墓碑上载:1950年5月上旬,韩望生所在部队接到群众报告,毗邻的信宜双垌大寨村有股百余人的残匪,准备翻山前来袭击阳春大朗乡政府(今圭岗镇大朗村委会)。韩望生带领部队连夜火速从阳春三甲沿着崎岖山路急行军赶往大寨村,把残匪团团包围并展开激烈战斗,一举歼灭了这股残匪。战斗中,冲锋在前的韩望生不幸被残匪子弹击中胸部,抢救无效光荣牺牲,年仅32岁。                                          

韩望生烈士的遗体被安葬于大朗村山岗上,当地党组织严格保护墓地,村民世代把他当作亲人祭奠。2019年,阳春市委市政府修葺墓园,建成烈士纪念园,成为红色教育基地。

烈士长眠于此,但为他找到回家的路,成为阳春人民心中的牵挂。阳春市老区建设促进会、退役军人事务局多方推进寻亲工作,民间力量也主动加入。

双向奔赴:爱心接力,照亮烈士忠魂的回家路

转机始于一场跨省协作。去年,粤中纵队后人陈立与朋友交谈时得知,山东省淄博市的韩克俭烈士家人也正在寻找烈士牺牲和安葬的地点。陈立马上跟有关人员取得联系。根据烈士家属提供的资料,除名字不同外,“韩克俭”和“韩望生”都姓“韩”,所在的部队番号,牺牲时间、地点都一样。据此推断,“韩克俭”和“韩望生”很可能同为一个人! 漠阳江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李仕发为此深入挖掘剿匪史料;从小听烈士战斗故事长大的上垌村覃俭峰几个月来翻山越岭走访知情老人,还赴广东省军区查阅原始档案。

山东方面,“淄博红”公益寻亲志愿者巩同英老师通过军史县志和走访,提供了“韩克俭”又名“韩望生”的关键性线索。湖南王建腾、广东韶关王志勇精准链接起“辽东参军”的韩望生与“山东籍”韩克俭的履历。

一条清晰的寻亲链条在爱心人士手中逐渐织就。最终,所有线索指向同一人——韩望生就是韩克俭。

当韩波、韩秀红等四位亲属首次站在墓前,按照家乡习俗撒下“故乡土”、带走“英雄土”时,75年的思念与等待化作热泪。“二爷爷,我们来看您了”,简单的话语背后,是四代人锲而不舍的寻找,也是一座城70余载的守护。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