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江日报记者/陈思捷
通讯员/姚淙仙
一项项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一线,一道道“卡脖子”难题在科研攻坚中迎刃而解,一个个向海而生的新兴产业加速崛起……作为广东省海洋大市,我市正以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两家省级实验室为“双引擎”,在“科技经略海洋”的赛道上加速奔跑。
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新材料,到实现国产化替代的关键装备,再到产学研融合的成果转化基地,两家省级实验室以点上突破带动全域发展,结合阳江地区海上风电产业和海工装备制造的实际需求,为我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突破关键技术,产品能国产替代更有超越
近日,记者走进先进材料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产业园,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工人们忙着安装新设备,展现出一派繁忙而充满活力的景象。
在产业园的产品展示厅内,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科研人员朱耀彬向记者展示一块银灰色的钛钢复合板。“这是我们与南方海洋(珠海)实验室联合研发的新材料,它将应用于海洋牧场、海底数据方舱等抗结构强度复杂环境。”他告诉记者,这项成果刚获批实验室首个国家级科研项目,技术指标超越国际标准12.3%。
海洋工程材料的性能,直接关系到海洋产业的发展质量。针对阳江海上风电产业和海工装备制造的实际需求,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将攻关重点锁定风电钢的疲劳与止裂技术。在实验室里,科研人员通过显微组织精细化设计与偏析调控,让风电钢具备了高强、高止裂性能。“我们建立了‘偏析—焊接工艺—断裂韧性—裂纹扩展机制—服役寿命’关联模型,能为海上风电导管架及塔筒用钢的服役寿命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撑。”朱耀彬说。
在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另一项打破国外垄断的成果同样令人瞩目。海上风电水下结构高强粘聚材料是导管架基础安全的核心环节,长期以来被国外企业垄断,售价最高达1万元/吨。实验室博士张才亮表示,经过无数次试验,团队终于成功研发出抗压强度达120MPa、130MPa和140MPa的系列产品,价格相比进口材料降低约1/3,更斩获3项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摘下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实验室的研发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国产化替代。
实验室自主研发的海上风电柔性海缆保护装置,同样展现出“国货实力”。产品采用模块化设计的装备,较同类进口产品价格降低20%,以100万千瓦风电场计算,可节约建设成本2000万元。
科研落地转化,精准服务本土产业企业
两家省实验室不仅聚焦科研突破,更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助力海洋经济多元化发展。
在阳江海上风电安全保障及实训基地内,一场“海上救援”演练正紧张进行着。科研水池中,模拟海浪正有节奏地涌动;消防模拟区域,学员们紧张地进行灭火演练……作为省内首个海上风电特色实训基地,基地由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牵头,联合本地企业共建,既配备先进模拟设备,又开展安全体系研究,截至目前已培训发证超1600人次,带动成果转化超3000万元。
先进材料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产业园则是成果转化的另一个“主战场”。作为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与企业共建的产业化平台,园区内“高碳高合金短流程连铸连轧示范线”“高端粉末钢制备轧制一体化示范线”等4条示范生产线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项目建成达产后,将具备全功能的中试和产业化能力,吸引更多技术和产品在产业园转化,预计年产值将达5000万元。
记者了解到,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自主研发的“三好钢”,已成功销往省内外企业,首批100吨材料市场反馈良好。今年上半年,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相关专利和技术成果已应用于20余家阳江本地合金材料与五金刀剪企业,带动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增长达6000万元。
“我们希望进一步推动耐蚀钢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加速成果转化,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朱耀彬表示,实验室正聚焦海洋平台用耐蚀钢开发,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与宝钢湛江钢铁、湛江湾实验室等单位联合申报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新材料专项项目。希望通过系统性研究,攻克海洋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的核心技术瓶颈,构建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的完整技术链条。
集聚高端人才,加快多领域科技创新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动力,我们高度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阳江两家省级实验室的负责人都有着这样的共识。围绕阳江产业发展需求,实验室以北京科技大学尚成嘉教授、浙江大学朱嵘华教授等为学术带头人,吸引了一大批高水平人才落户阳江。
截至目前,两家省级实验室已有83名固定人员正式落户阳江,其中博士14名,还引进了8位院士和22支高水平创新科研团队开展科研攻关。这些人才涵盖了材料、海洋工程、风电技术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支辐射阳江海洋经济的高水平人才梯队。
人才集聚带来的,是创新速度的提升。两家省级实验室围绕我市海洋经济发展打出的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系列组合拳,更好地发挥海的优势、挖掘海的潜力,做深做透科技经略海洋大文章,助力我市加快实现蓝色崛起。
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我市出台一系列科技人才政策。以最高500万元安家补贴、“漠阳优才卡”23项专属服务等留住人才。这些政策不仅优化了科研环境,还完善科教育人机制,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在两家省级实验室带动下,我市已形成“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产业创新联盟”创新网络:与宝钢湛江钢铁联合申报的耐蚀钢项目即将启动,与湛江湾实验室共建的海洋材料腐蚀监测站已投用,传统五金刀剪企业也来寻求合作——实验室研发的新型刀具材料,让产品的耐用度性能更优秀。越来越多科研人员落户阳江,助力我市向“绿”“蓝”经济迈进。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