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挖出来的沙虫。

“沙虫+文蛤”混养模式助养殖户增产增收

滩涂下的“小虫子”成致富“软黄金”
2025-09-07 来源:阳江日报

刚挖出来的沙虫。

工人在沙头垅村的滩涂上挖沙虫。宋福亮 摄

■ 阳江日报记者/杨辉南  通讯员/黄隽稷

在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平冈镇沙头垅村,连片的滩涂一望无际,周边红树林成片,工人耕耘在海岸边上,收获满满。

“这真是养沙虫的好地方。”近日,来到沙头垅村的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水产养殖副教授杨尉不禁感慨,沙虫人工繁育技术已较为成熟,养殖技术也容易掌握,难的是要找到适合养殖的滩涂。

在500多亩沙虫养殖滩涂上,工人手拿铁铲、斜挎竹篓,眼神紧紧盯在滩涂上,寻找沙虫摄食时在滩面留下的“沙虫眼”。一旦发现沙虫活动的痕迹,她们一铁铲挖下去,翻上来,一条沙虫便在滩涂上蠕动。

经过3年的试验养殖,阳江市沙珑农业科技公司这片沙虫养殖基地逐渐进入收获时节。每隔一段时间,基地便会请附近的村民挖沙虫,每次产量在500公斤左右,村民每天能拿到200元的工资。

“现在沙虫供不应求。”该公司负责人关维宝介绍,目前,市场对沙虫的需求量比较大,基地产出的沙虫基本上都被预订完,每公斤100多元且价格稳定,这几个月销售价格基本没有大变化。

3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关维宝和沙虫结下了缘。那时,湛江和广西北海的沙虫养殖户来到沙头垅村考察,想了解阳江的滩涂是否适合养殖沙虫。关维宝在与考察组的接触中,了解到沙头垅村的滩涂气候适宜,而且没有污染,适合沙虫养殖。

“要不我也试试养沙虫?”一个养沙虫的念头扎根在关维宝的脑海中。此前,关维宝承租的3000多亩滩涂一直养殖文蛤。于是,他与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的技术团队合作,开始探索“沙虫+文蛤”混养模式。

文蛤的生长空间在滩涂下面2-3厘米,沙虫的生长空间在滩涂下面20厘米左右,二者可以在同一片滩涂“和平共处”。杨尉介绍,文蛤是滤食,而沙虫会钻出来吃滩涂表面的东西,二者不存在竞争关系,在控制好密度的条件下,可以混养。

经过3年的“沙虫+文蛤”混养探索,这种模式逐渐成熟,滩涂下面也逐步藏满了“宝贝”。这几个月,关维宝忙着挖滩涂下面的“宝贝”。从目前收获的情况看,基地里养殖沙虫,对文蛤的产量和品质基本没什么影响,而且沙虫也能正常生长。

“沙虫+文蛤”混养模式与野生生长模式相近,基地只投放种苗,不需要投喂饲料,通过潮涨潮落带来“营养物质”,供应沙虫和文蛤的生长。因此,基地不需要日常管理,只需要定期察看周边情况即可。

除了沙虫苗的投入,这种粗放式的“野生”养殖模式最大的成本在于人工挖沙虫。公司团队通过多年的调研和试验,了解到沙虫培育技术已经相对较为成熟,沙虫苗市场供应也比较充足,养殖过程因为是模拟野生环境,基本是“零投入”,只需挖完沙虫之后,定期补苗即可。因此,沙虫养殖最大的成本还是在苗种和人工上。

沙虫养殖1年以上可以收获上市。这片500多亩的沙虫养殖基地,经过3年间断性投苗和培育,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大中小”沙虫群体,几乎没有发生病害,可以一年四季循环采收,而且产量也在逐步提高,滩涂的亩产值也随之“水涨船高”。

“每亩每年产值能增加1万多元。”关维宝大概算了笔账,按照现在的产出和价格,通过“沙虫+文蛤”混养模式,每亩滩涂产值可以增加1万多元,这是十分可观的收入。关维宝准备继续完善“沙虫+文蛤”混养模式,搭建沙虫苗培育基地,进一步扩大养殖面积,让滩涂下的“小虫子”成为致富的“软黄金”。

“混养模式是提高土地产出、增加农户收入的重要方式之一。”杨尉表示,公司技术团队会自主研发沙虫种苗,总结养殖经验,拓展销售渠道,形成沙虫“种苗-养殖-销售”完整产业链,带动阳江更多农户发展“沙虫+文蛤”混养,提高农户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