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阳江日报记者 刘再扬

老知青方少芬的音乐人生
2025-07-14 来源:阳江日报

方少芬(前排左二)在教学中与学员互动。

方少芬在指挥学员大合唱。

日前,阳江市区一场以“唱红歌,颂党恩”为主题的退休人员文艺汇演气氛热烈。舞台中央,一位站在台前身着红军装的老者格外引人注目。她手臂挥舞有劲,眼神专注而充满感染力。在她充满激情的指挥下,一群同样身着红军装的学员们声情并茂地演绎着经典歌舞《十送红军》。那悠扬的旋律、深情的表演,仿佛将观众带回了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生动再现了军民鱼水情深。歌舞结束时,全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位用音乐点燃舞台、用情感打动观众的指挥者,正是78岁的广州老知青方少芬。不久前,她从倾注了十余年心血的阳江市老干部大学音乐教师岗位上荣休。学员们无不感念:“方老师不仅音乐造诣深,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她让我们找回了青春,更让晚年生活绚烂多彩。”

从稚童到知青,学习音乐永不停歇

1947年,方少芬出生在广州西关荔湾湖畔一个浸润着翰墨书香的家庭。父亲早年在法国里昂大学留学,母亲则是中山大学法律系的才女。开明的家风和浓郁的文化氛围,如同涓涓细流,滋养着她幼小的心灵。音乐,仿佛是上天赐予她的礼物。5岁起,她便有幸跟随母亲工作单位荔湾中学的著名音乐教师系统学习,展现出过人的天赋,能歌善舞。8岁那年,她以一首充满童真的《快乐的节日》叩开了广州市少年宫合唱团的大门。在合唱团度过的珍贵时光,直至小学毕业,她得到了多位广州音乐名家的悉心指点。这段高起点的音乐启蒙,如同播撒在心田的种子,为她日后漫长的音乐生涯奠定了基础,塑造了她对音乐严谨而热爱的态度。

初中三年,方少芬跟随响应“上山下乡”号召的姐姐,来到粤北山区的韶关始兴县。毕业后,她自己也成为太平镇青年果木场的一名知青。巧的是,果木场汇聚了几位饱经沧桑却“身怀绝技”的老音乐人。方少芬抓住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向他们学习俄语歌曲、钻研作曲技法、探索和声奥秘,甚至在简陋的条件下学习钢琴弹奏。这段在艰苦环境中的学艺经历,让她对音乐的理解更加深刻,技巧更加精进。凭借出色的音乐素养,她被选拔进入始兴县采茶剧团,担纲主演,足迹踏遍乡野,为基层群众送去精神食粮。1974年,她转至阳江雅韶笏朝村插队落户。即使在田间地头的劳作间隙,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她依然没有放弃对音乐的执着追求,自学《和声学》等专业书籍,在笔记本上默默进行着和声配置的练习,将知识的星光播撒在寂静的乡村夜晚。

乐当音乐教员,追求更高层次进步

1980年,方少芬随丈夫在阳江城安家落户,开始了相夫教子的平静生活。然而,音乐的火种从未熄灭。1981年,命运的转折悄然降临。她的大女儿就读的江城中学,得知方少芬深厚的音乐背景,力邀她指导学校参加湛江地区中小学生歌咏比赛。面对重任,方少芬没有丝毫推辞,她倾注全部心血,从选曲、声部编排、情感表达,到队员的咬字吐字、舞台表现,事无巨细,精心打磨。她的专业与热情感染了师生。最终,江城中学合唱团以一曲清新动人的《外婆的澎湖湾》技惊四座,勇夺地区比赛第二名,为阳江赢得了荣誉。这不仅是对她能力的证明,更让她收获了从事音乐教育的力量和成就感。音乐的基因也在家庭中流淌,深受母亲熏陶的二女儿,成功考入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延续着艺术血脉。

儿女成家立业后,方少芬回广州生活了四年。这四年,她参加海珠、越秀等区的多个合唱团,如海绵吸水般汲取着养分。更难得的是,她虚心求教于多位省内的著名音乐家、指挥家,不断拓宽艺术视野。198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阳江市武警支队的官兵。官兵们为她对音乐纯粹的热爱所打动,热情邀请她担任支队的音乐教员。方少芬欣然应允,她结合部队特色和战士需求,认真备课,精心施教。她教授的不仅是歌曲,更是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在她的指导下,武警阳江支队在之后的多次军内外歌咏比赛中屡获佳绩,嘹亮的军歌中亦有她注入的动人音符。

2008年,怀揣着对音乐更深层次的追求,方少芬再次回到广州,经同学引荐,她先后师从黄照南、李文华、陶文华、李志忠等多位省级音乐老师,系统学习合唱指挥艺术。经过他们的指导,方少芬在指挥技巧、声部平衡、作品处理上有了长足进步。

执教老干大学,因材施教效果明显

2013年,方少芬重返阳江,进入阳江老干部大学英语班学习。校方很快发现了这位“宝藏学员”深厚的音乐底蕴,恰逢当时学校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师,于是诚挚邀请她“出山”任教。起初,部分学员抱着“学唱几首流行歌消遣”的想法。“那样用处不大。我们要学,就要学点真东西,让音乐真正走进心里。”方少芬深知,零敲碎打、只求“执口王”的教法,无法真正提升音乐素养,也辜负了老年朋友的学习热情。

从此,方少芬将老干部大学的音乐课堂当成了新的“战场”。她风雨无阻,无论严寒酷暑,每天必定提前半小时到场准备,以良好的教学回报学员们的信任与支持。她深知老年教育的特点:记忆力减退、学习压力承受力低。为此,她提出了“把老人当小孩教”的独特理念。她摒弃枯燥灌输,设计趣味盎然的音乐游戏,让学员在欢声笑语中加深对乐理、节奏的记忆;她特别注重营造轻松、愉悦、无压力的学习氛围,认为“快乐”是老年人学习的第一动力。她还常常带领学员走出教室,到周边郊游采风,在湖光山色中放声歌唱,让音乐与自然交融,让学员既拓宽了视野,又舒畅了心情,更增进了学员间的凝聚力。

她的到来,改变了阳江老干部大学的音乐教育面貌,填补了系统化、专业化声乐训练的空白。她亲自动手编写适合老年人认知特点的实用教材。为了让教学更直观生动,她积极推动电子琴教学,当看到白发苍苍的学员们像“老小孩”一样饶有兴致地弹奏琴键时,她倍感欣慰。她的教学严谨而系统,从最基础的乐理知识(如音阶、节奏、升调降调)、科学的发声方法、正确的呼吸技巧、清晰的咬字吐字,到逐步提升视唱练耳能力,一步一个脚印,为学员夯实基础。看到学员们如饥似渴的学习态度和肉眼可见的进步,方少芬倍感欣慰。

用心浇出硕果,带队参赛屡获佳绩

 当部分学员有了识谱能力后,她成立了“大歌咏班”。她深入浅出地讲解合唱与齐唱的本质区别,剖析合唱中多个声部(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如何交织成和谐美妙的整体,传授混合唱法的技巧与声调平衡控制的奥秘。随着学员水平的提升,一个更具专业性的合唱团水到渠成地诞生了。方少芬带领这支特殊的队伍,投入了更加严格和精心的排练,合唱团的艺术表现力日臻成熟。

方少芬的辛勤耕耘,浇灌出累累硕果,在阳江乃至全省的老年文艺舞台上熠熠生辉。2016年,在省老干部大学独唱重唱比赛中,她指导报送的两个节目——美声唱法四重唱《人民军队忠于党》和融合阳江本土特色的原创山歌《阳江发展谱新篇》(参加民族唱法组),双双斩获“优秀组织奖”,展现了阳江老年音乐的高水准和地方文化的魅力。她辅导的英语三重唱《斯卡布罗集市》,以其空灵优美的和声,在珠海中老年艺术大赛中荣获铜奖,证明了学员驾驭不同风格作品的能力。2023年,在省老干部大学竞争异常激烈的线上合唱比赛中,面对全省150多支劲旅,方少芬带领团队以一曲歌颂家乡新貌的《文明阳江新时代》奋力拼搏,最终位列第32名,再次将“优秀组织奖”收入囊中。

学员霞姨、银姨等动情地说:“以前总觉得老了,啥也学不会。自从跟着方老师进了合唱团,不仅歌越唱越好听,感觉整个人都变年轻了,精神头十足!方老师教课特别有方法,又有耐心,我们都打心眼里爱上她的课。”十余载春秋相伴,老干部大学的学员们不仅熟练掌握了数十首中外经典歌曲,更与方少芬建立起了亲如家人般的深厚情谊。音乐,成为了连接他们心灵的纽带。

阳江老干部大学原校长容振标和现校长李联德都对方少芬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她对音乐的那份赤诚情怀,以及数十年如一日教学之用心、投入之深,令人动容。在学员们心中,方少芬是点亮他们音乐梦想的“良师”,更是分享快乐、分担忧愁的“益友”。她让许多老人在银发之年,圆了青春时未能实现的音乐之梦,找回了生命的活力与自信。

从西关荔湾湖畔的音乐幼苗,到粤北韶关和粤西阳江的知识青年;从相夫教子的贤良内助,到武警支队的“编外教官”,再到阳江老干部大学这片“银发学堂”里,她找到了人生的价值所在。方少芬,这位广州知青,用一生的热爱、坚守与智慧,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奉献之歌。

文/图   阳江日报记者 刘再扬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