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应急航空救援阳江基地落户合山机场7月6日,两架印有“广东应急”字样的高性能应急航空救援直升机(Mi-171与Ka-32)顺利进驻阳东区合山机场,并立即投入应急航空救援战备执勤。这标志着广东省应急航空

一周视点
2025-07-14 来源:本地默认
省应急航空救援阳江基地落户合山机场

7月6日,两架印有“广东应急”字样的高性能应急航空救援直升机(Mi-171与Ka-32)顺利进驻阳东区合山机场,并立即投入应急航空救援战备执勤。这标志着广东省应急航空救援阳江基地正式成立。

应急航空救援直升机具有响应速度快、航程较远、机动性强、受地形的限制较小等特点,特别适用于在极端天气造成陆路交通中断、灾情信息不明确等复杂状况下执行任务。基地的成立,将极大提升阳江市乃至粤西地区在森林火灾扑救、洪涝灾害救援、地震地质灾害救援等多领域的综合救援能力,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搭建起至关重要的“空中生命线”。

微视点

基地的诞生,可视作地方应急管理体系向“立体防御”升级的里程碑。在各类自然灾害频发的当下,快速有效的救援至关重要。基地的启用,将灾害响应的“黄金时间”从以小时计压缩至以分钟计,这种速度革命,让灾害初期的“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出击”。更深远的是,其探索的“空地协同”机制将构建起全域联动的救援生态,而这种跨域融合不仅能提升单次救援效率,更推动防灾减灾迈向“系统治理”。

我市用足应急救助政策为退役军人解困送温暖

自2019年省退役军人应急救助资金政策实施以来,我市各级退役军人部门主动作为,广泛宣传,精准帮扶,6年内共为405名符合条件的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申请救助资金1069.66万元,给遭遇困境的服务对象送去了温暖与希望,也持续提升了退役军人的幸福感、获得感、荣誉感。

据介绍,省退役军人应急救助资金帮扶的金额最高为10万元,而且资金到账相对较快,希望退役军人都能知晓这项政策,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申请救助,早点走出困境。

微视点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全市405名受助者、超千万元资金的救助规模,印证了这项政策的覆盖面与渗透力。“主动发现、精准对接”的服务模式,“乡镇入户核实、县级审批、地市核对、省厅拨付”的闭环流程,既是政策温度与制度效能的双重彰显,也确保了资金使用的规范公正。这种“严把关”与“快响应”的平衡,正是现代公共服务体系成熟度的体现。这项政策持续提升的不仅是退役军人的幸福感,更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认同——让奉献者得到应有的回馈守护,正是政策最亮丽的底色。

市教育局发布暑假校外培训规范要求

7月8日,市教育局发布两份文件,规范暑假校外培训,巩固“双减”成果。

文件明确,校外培训机构不得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严禁以多种名义进行隐形变异学科培训及接受相关报名,同时不得违规举办中小学生竞赛,包括四项被要求停办或暂停的赛事。

文件要求,校外培训机构须证照齐全并纳入全国监管平台,收费不得超过3个月或60课时,且不超5000元,预收费全额进专用专户。在安全方面,机构需实现重点部位视频监控全覆盖,配齐消防设施,暑假前至少一次安全自查,营业期间每2小时巡查一次。

微视点

规范举措的出台,绝非简单的行政约束,而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与重塑。从教育生态看,它从根源上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让学生有更多时间休息和发展个人爱好,让假期回归兴趣探索与身心滋养的本真;于家长而言,既防止了预付费风险,又倒逼机构重视教学质量,让选择从盲从变理性。强调监控与自查,则体现了措施的精细化,更传递出“安全红线不能过”的治理态度。希望有关部门加强监管,确保各项规定落实到位,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健康、安全、快乐的暑假。

阳江晨曦音乐艺术团队3年百场演出燃爆乡村舞台

在阳东区,有一支公益文艺队伍活跃在各镇的文艺舞台上,3年演出近百场,覆盖全区80%村落……这支队伍名叫阳江晨曦音乐艺术团队,由近百名来自各行各业,富有才华与热情的文艺爱好者组成。

尽管年龄不同、职业不同,但因为同样怀着对音乐的热忱,这群素不相识的年轻人聚到了一起,最终形成了一支随时为乡村社区、为节庆活动输送高质量文化演出的生力军,通过原创方言歌曲和流行音乐表演,给平静的乡村生活带去了欢乐。

微视点

晨曦乐队的独特之处,在于将个人热爱转化为公共文化生产力,精准地填补乡村文化的供给缺口;更可贵的是对原创的坚持——将各处的山川、民俗、烟火气谱成旋律,让每首歌都成为承载地方记忆的文化符号,既守住了地域文化根脉,又以现代艺术形式唤醒乡土认同。这种“从生活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化创作,才是基层文艺团队最珍贵的品质。从临时组建的乐队到乡村文化生力军,晨曦乐队的成长轨迹印证了一个道理:只要有对文化的赤诚,平凡人也能成为乡土文明的守护者与传播者。

阳西“非遗活动周”系列活动启动

阳西县“非遗活动周”系列活动近日在县文化馆启动,通过非遗课程体验、专家讲座等形式,搭建起校地协同传承“非遗”的创新平台,吸引了众多市民、学生及“非遗”爱好者参与,共促“非遗”传承发展。

此次活动由县文化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学院联合举办。今年是该学院第二次到阳西开展“非遗”系列活动,双方致力于构建“校地共育非遗人才、协同创新传承模式”新格局,助力阳西打造粤西“非遗”传承新高地。

微视点

活动意义深远,校地合作模式更是一大亮点。它充分整合了地方资源与高校人才优势,将“非遗”从“小众传承”推向“大众参与”,并且通过课程设计,让青少年在动手实践中完成文化认同的建构。这种双向赋能,让“非遗”项目逐渐成为可触摸、可参与、可生长的文化生命体——而这正是“非遗”在新时代保持活力的核心密码。

地域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固守传统的纯粹性,而在于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共振点。期待阳西未来能持续拓展传承路径,让更多“非遗”项目在新时代重焕生机。

阳东美丽花城小区业主“自治”扮靓家园

阳东美丽花城是建成近20年的老小区,现有约520户住户,人居环境较差。今年5月,小区旧物业公司退场后,该小区更是陷入一片混乱,“垃圾成堆、老鼠成群、设备残缺、杂草丛生。”为改善小区居住环境,引导居民有序自治,东城镇政府及龙山居委会指导小区成立业委会,同步挂牌业主服务中心。近日,小区业委会聚焦小区环境治理难点痛点问题,开展了一场环境治理行动。从绿化整治到安全保障,从垃圾清理到设施维护,一系列举措让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美丽花城”的环境治理行动,体现了基层治理的有效性。治理行动不仅从多个维度提升小区环境与安全水平,还增强了居民的幸福感与归属感,激发居民参与小区事务的积极性。这也表明,老旧小区改造并非无计可施,只要找准问题、精准施策、多方协同,就能取得显著成果。

市妇联召开民生座谈会描绘乡村振兴新“院”景

近日,市妇联以美丽庭院建设为切入点,联合江城区妇联、广东省妇女维权与信息服务站(阳江站)(江城分站)在江城区岗列街道美丽庭院经济点,开展“巾帼赋能·庭院暖语”——妇女议事民生座谈会系列活动。近30名基层妇联干部、美丽庭院经济点妇女代表、巾帼志愿者参加,通过“议、看、创”多维联动,共绘乡村振兴新“院”景。

座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有的分享以庭院“小美”推动乡村“大美”的实践经验;有的探讨如何通过志愿服务,动员居民参与“美丽庭院”建设;有的计划通过“美丽庭院+”模式,为妇女群体带来就业创业、职业发展多方面的新变化;也有人表达了对政策扶持、技能培训方面的迫切需求。

微视点

在乡村振兴的大棋局中,妇女是不可替代的核心力量。她们既是家庭的守护者,也是乡村发展的建设者。民生座谈会搭建的交流平台,让妇女的声音被听见、智慧被汇聚,这本身就是对妇女主体地位的认可与赋能。通过分享实践、探讨模式,妇女们在美丽庭院建设中找到自身价值,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乃至“引领者”,将“方寸之地”打造成乡村振兴的增长点。而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正是乡村振兴最坚实的根基,也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图景。

■ 文/项劲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