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3名驻村第一书记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

市委组织部全面加强驻村第一书记全周期培养

463名驻村第一书记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

2025-07-11 来源:阳江日报

■ 阳江日报记者/任绍华

   通讯员/张笑喜

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明确提出要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市委组织部立足我市实际,创新实施“三查三定”选派机制,构建“三位一体”培养体系,落实“多维激励”保障措施,全面加强驻村第一书记全周期培养,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据统计,全市在2021年和2024年共选派2批次463名驻村第一书记扎根基层、服务一线,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分层分类选良才

打造乡村振兴“生力军”

人才是第一资源,推动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在驻村第一书记的选用上,我市创新实施“三查三定”选派机制,即查村情定策略、查能力定人选、查需求定团队,“分层分类”选拔驻村第一书记人才,打造乡村振兴“生力军”。

查村情定策略方面,我市建立“一村一档”需求清单,全面摸准摸清全市软弱涣散村、经济薄弱村、矛盾纠纷复杂村等重难点村名单,建立重难点村“红黄蓝”分类管理台账,按发展水平、治理难度、资源禀赋等指标,将需要帮扶的村划分为红色重点村(软弱涣散、经济薄弱、矛盾纠纷多)、黄色提升村(基础一般)、蓝色示范村(基础较好)三类,实施“先定村,再选人”的差异化帮扶策略,为精准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打好基础。

查能力定人选方面,我市组织部门构建“政治+专业+经历”三维评估模型,坚持把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奉献精神好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人选首要标准,同时注重考量人选是否有涉农方面专业技术特长,以及农村工作、党建工作和经济管理经历等。对符合标准的人选按照“三匹配三优先”原则进行选派,即涉农部门的“专业匹配型”干部优先派驻产业薄弱村、35岁以下的“能力匹配型”年轻干部优先派驻软弱涣散村、有基层工作经验的“经历匹配型”干部优先派驻矛盾突出村,真正将帮扶村的实际、岗位需要与驻村第一书记人选条件紧密结合,实现了因村派人、因人择村,精准匹配、人岗相适。

查需求定团队方面,我市推行“1+N”组团帮扶模式,统筹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综合考虑各村实际,围绕群众服务需求、村集体经济、人居环境、矛盾纠纷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搭配驻镇帮扶工作队组团帮扶单位。在一镇范围内,借助驻镇帮扶工作队的资源,形成“驻村第一书记+农技专家、金融助理、大学生志愿者”的“1+N”帮扶模式,最大程度发挥选派人员专业优势、单位资源优势,确保最优的资源在最需要的村,切实把组织优势和人才支持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

据统计,近年来,我市有47个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80个软弱涣散党组织完成整顿、销号出列,村“两委”班子战斗力持续提升。同时,注重培养新生力量,吸纳优秀青年入党,发展35岁以下年轻党员2604名,引导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外出能人回村投资创业、共谋发展,储备村级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2095名。

靶向赋能强本领

锻造攻坚克难“排头兵”

驻村第一书记选定后,如何用好这些人才更为关键。我市各级组织部门聚焦能力提升,构建“三位一体”培养体系,通过岗前培训、在岗提升和跨域取经“靶向赋能”,全面提升驻村第一书记履职尽责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锻造攻坚克难“排头兵”。 

市委组织部精心组织驻村第一书记任前培训,将“第一书记”职责任务、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等作为培训重点内容,推动驻村第一书记尽快实现角色认知转变、工作能力转变和工作作风转变。同时,有序推进驻村第一书记轮换工作,建立“交接帮带期”机制,充分发挥即将离任驻村第一书记的传帮带作用,确保工作无缝衔接。

驻村第一书记到岗后,我市每年都会组织开展驻村第一书记在岗培训,重点围绕“党建实务”“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群众工作”四大核心能力模块安排课程,创新“情景模拟”+“实战演练”教学模式,通过设置典型工作场景,全面提升驻村第一书记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帮助其成为熟悉农村的“活字典”、执行政策的“多面手”。

除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外,我市还坚持每年选派一批驻村第一书记代表参加省级、市级示范培训班,组织外出观摩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开拓眼界和视野,提升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通过举办县(市、区)交流座谈会、现场观摩会等形式,组织驻村第一书记进行经验交流,分享工作心得体会,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同时,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号召驻村第一书记积极参与乡镇项目建设、应急管理等工作,通过“跨域取经”提高处理复杂事务能力。

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带动下,我市各村立足资源优势,积极对接外部支持,盘活资产资源,重点发展特色种养、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引进培育了一批特色项目,探索出乡村产业振兴新路径,有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带动了农民增收。2024年,全市710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20万元,其中225个村超50万元、83个村超100万元,乡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文明乡风日益浓厚。

多维激励添动能

激活干事创业“新引擎”

为了激发驻村第一书记干事创业激情,市委组织部通过强化管理考核、完善待遇保障和建立激励机制,从加强管理、优化服务、综合激励等方面,激发驻村工作队伍活力,助推驻村第一书记在乡村振兴一线沉得住、想干事、有作为。

根据我市印发的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指引,我市实施“一人派驻,全单位帮扶”责任捆绑机制,按照“放手不撒手、脱产不脱管”的要求,督促派出单位履行对驻村第一书记的跟踪管理责任,定期调度驻村干部工作情况,与驻村第一书记帮扶村建立紧密联结,发挥联村帮扶作用。制定驻村第一书记管理考核办法,明确工作职责、纪律要求和考核标准,建立起以工作实绩为核心,群众满意度、创新成效为补充的综合评价体系。

与此同时,我市全面落实驻村第一书记生活补助、乡镇工作补贴等福利待遇,统一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切实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发挥主管部门和乡镇党委的作用,定期开展谈心谈话,及时纾难解困,做到日常生活关心、重要节日关怀、关键时刻关爱。发挥选派单位“后盾作用”,协助解决驻村第一书记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持续激励驻村第一书记担当作为。

在激励机制方面,我市鼓励驻村第一书记立足村情实际,大胆探索发展新路径,为乡村发展注入创新活力,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对在优化基层治理、创新党建工作载体、发展村集体经济等方面有好经验好做法的,提炼为工作案例宣传推广。对工作表现突出的驻村第一书记,邀请在市一级示范培训班上作经验交流分享,提高身份认同感。

与此同时,我市还注重把基层一线工作经历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驻村第一书记在基层实践中获得全面历练,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显著提升,锤炼了艰苦奋斗、担当作为的优良作风。2021年我市选派的214名驻村第一书记中,93名在任期届满后走上了科级以上领导岗位,能够更加精准地制定政策、推动工作落实,在新的岗位上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实践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