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背村古树公园一角。陈建华 摄
开栏语
今日起,市林业局联合本报开设《绿美阳江林长一线谈》栏目,通过实地走访、对话林长等方式,挖掘林业典型案例,展示我市林长制改革成效,更加广泛地传播林业声音、讲好林业故事,凝聚绿美阳江生态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让漠阳大地更加绿意盎然、生机勃发。
■ 阳江日报记者/张影
春日午后,在阳西县程村镇坡尾村委会站背村古树公园里,20多棵“高龄”白腊荔枝树枝繁叶茂、形态各异,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枝叶,投下细碎的光斑,映在树下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暖意融融。
这里曾是老一辈村民幼时的天然乐园,承载着他们无尽绵长的回忆。“从小我们就在树下玩耍,现在我们老了,这些树依旧苍翠。”近日,记者走进站背村古树公园,提起这些古树,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打开了话匣子。
“这些古树已经有300多年树龄了。”70岁的村民郑泽秋告诉记者,园中古荔是清朝康熙年间国子监学生郑锦龙奉旨栽种。据站背村郑氏族谱所载,郑锦龙出生于站背村,在清康熙年间高中进士,后任福建江南督运府府官。康熙微服私访到督府时,郑锦龙献上时之珍果——白腊荔枝供康熙品尝。后康熙下旨令其广植荔枝,郑锦龙即命儿子从福建船运果苗回乡,在村中种植,建造荔园。
“这些古树,是我们的宝贝。经过不断地进行科普宣传教育,如今村民都会自觉、自发地守护古树。”坡尾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村级林长谢绍欧介绍,在坡尾村,人人都是“护林员”,时常查看古树生长情况,发现古树出现断枝,会立马与村干部联系;遇到有人伤害古树,会立马制止。
然而,纵然有村民们的爱护,经历了数百年风霜的古树还是显出了自己的脆弱。近年来,阳西县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以科技之力守护这些绿色瑰宝。
“这棵古树原来出现了空洞的情况,为防止病虫害入侵,技术人员为其做了修补。”阳西县林业局副局长、林长办副主任叶志坚介绍,林业部门会定期巡查,“一树一策”精心守护,对古树名木实施土壤改良、营养液补充、寄生物清除、病虫害防治、树体支撑加固等一系列复壮工作。
为把这些古树照顾好,阳西花了不少心思。
这两年,阳西依托站背村的资源禀赋,打造了古树公园,配套了凉亭、休闲台凳等设施,并对公园周边房屋外立面进行改造。“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投入,进一步提升公园环境。”叶志坚表示,古树公园提升以古树保护与修复为核心,旨在将公园打造成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科学宣教于一体的多元化文体休憩绿地。
同时,程村镇还打造了绿美生态公园、红树林生态保护区以及狮子岭山地公园等。古树公园与这些点相互联动,为古树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更强的生命力。
站背村的古荔枝树保护是我市古树名木保护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以深入推进林长制为契机,全面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通过签订责任书落实古树名木保护责任、加强古树名木资源动态管理、建立古树名木分级保护巡查制度等系列举措,让一株株古树名木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目前,全市共有古树名木2708株,古树群8个,实现“一树一档”,已全部录入省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动态管理,开展挂牌保护,挂牌率达100%。古树名木保护责任书签订率达100%。全市21株一级古树名木还实现视频监控。
古树名木,作为自然界的瑰宝和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生态价值和文化内涵。为更好地保护古树名木,今年3月15日,我国正式实施《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这是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填补了古树名木保护领域国家层面的法规空白。
“《条例》的出台,为古树名木的保护提供了更为具体、更具操作性的法律依据。”市林业局生态保护修复科科长陈成勋表示,接下来将加强科普宣传,切实提高公众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意识;举办专题培训,提升古树名木管护能力;加强巡查力度,确保古树名木健康生长。
夕阳西下,古荔枝树的影子越拉越长。它们静默地伫立在那里,像慈祥的长者,见证着岁月的流逝,记载着村庄的变迁,守护着代代相传的故事,让绿色乡愁“有枝可依”。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