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湛铁路的列车驶过日新月异的岗列街道。 梁文栋 摄
■ 阳江日报记者/盘聪颖
走进江城区岗列街道对岸渔港码头,漠阳江奔涌向海,春潮激荡、百舸争流。
渔民驾驶着钢质渔船深入远洋捕捞,鳗鱼等高端水产品闻名遐迩、畅销各地,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聚集于此参加海钓比赛……“靠海吃海——”这句世世代代渔民流传下来的老话,正是岗列街道向海而兴的“密码”。
从小渔村蜕变为现代化海洋经济发展热土,岗列街道以海为媒,书写着时代新篇。去年,岗列街道实现捕捞渔业总产值近4亿元,水产品养殖总产值超1.3亿元,旅游收入1.6亿元。
如何深挖“海的潜力”?岗列街道以远洋捕捞、深海海钓、高端养殖、江海农业为四轮驱动,连片打造“金朗岛农文旅融合发展片区”,解码“渔牧振兴+文旅赋能”海洋经济方程式。
向海洋要生产力
渔业捕捞激活“蓝色引擎”
晨曦微露,从对岸渔港高空俯瞰,在东侧泊位区,几艘渔船满载而归,渔民们忙着把新鲜的渔获运往码头。在西侧交易区,渔农在石阶上摆开摊位,迎接来早市“寻宝”的第一批客人。
对岸村位于漠阳江与那龙河交汇的金朗岛南面,坐落其中的对岸渔港是阳江市主要渔港之一。对岸村依海而兴,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渔业捕捞、渔货交易。今年70岁的陈婆说:“从事渔业50年来,丈夫每天凌晨出船捕捞近海产品,我则把渔获拿到码头边售卖,不到中午就被抢购一空。”
凭借着海洋资源禀赋,对岸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9年的30余万元跃升至如今的120余万元,为岗列街道大力推进远洋捕捞渔业带来了足够的底气。
街道人大工委主任雷小杨表示,近年来,该街道加大了渔船更新改造力度,目前各类渔船共有248艘,其中作业远洋的钢质渔船70余艘,从事渔业捕捞超4000人,去年捕捞总数26202吨,年均水产品交易值达9亿元。
从木质渔船到钢质渔船,从近海走向远洋,岗列街道的作业船队已遍布南沙群岛、西沙群岛等海域。雷小杨介绍,对岸海洋渔业公司引入了补给运输渔船,能为远洋作业渔船提供能源运输、食物供给等基础保障。依托渔业合作社,该街道已实现一体化渔船管理。
如何拓展这条蓝色经济链的发展空间?对岸村积极寻找新的机遇——2023年4月27日,对岸村与广东省市政行业协会签订乡村振兴帮扶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就水产品加工厂、特色风情街、水产品销售市场以及粤西片区乡村振兴学院等方面建设开展全方位合作;同年10月,建筑面积1180平方米的对岸水产品加工厂揭牌投产,建有最高可冷藏水产品100吨的冷库,可以提供水产品加工及销售、仓储空间出租等服务,再添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新路子。
“对岸水产品加工厂已形成完整的‘捕捞(养殖)、加工、销售’产业链条,目前正在升级改造中,计划增加机械化、智能化设备,进一步提高水产品的附加值。”对岸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梁鼓劲说。
对岸国家一级渔港升级改造工作也正在加快推进。据了解,该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1800亩,建成后可容纳5万吨级渔船进出,将成为生产、贸易、加工、餐饮、旅游、观光等功能齐全的现代渔港综合区,为岗列街道挺进深蓝注入强劲动能。
向科技要驱动力
高端水产“游”进千家万户
借力渔场咸淡水交汇、海水循环流动等天然优势,岗列街道持续引入高端水产品养殖项目,推动新技术与新产品研发在辖区内“生根发芽”。
2021年,一场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让对岸村实现了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小田变大田,5000多亩土地统一运作经营,吸引了企业、养殖户纷纷入驻。如今,驱车行驶在对岸村的乡道上,两侧的养殖塘星罗棋布,农户正抢抓时机投放鱼苗。对岸村水产养殖发展势头强劲,其规模效应从中可见一斑。
记者站在对岸村的入海口,眼前的养殖池与红树林湿地交错延展。广东景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二崧指着闸口翻涌的水流说:“咸淡水在这里自然交汇,水质好,养出的鱼虾肉质更鲜。”
陈二崧介绍,该公司打造了占地400亩的水产品养殖场和100余亩红树林湿地基地,主要养殖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红树林蟹等水产品,年产量500多吨,年产值约2300万元,实现了生态资源与产业效益的双向赋能。
在养殖场内,工人们正忙着清理池塘,为即将投放的120万尾马友鱼苗做准备。“马友鱼对水质要求高,以前靠野生鱼苗难成规模,现在咱们摸索出了大围养殖技术。”陈二崧欣喜地说,去年年底,他们首次试养的30亩马友鱼迎来丰收,成鱼最重达8两每条,每公斤市场价超百元。他预计今年的收成会更好,各类水产品将销往珠三角等地区。
从浙江来的杨勇俊同样看中了当地的咸淡水资源,在对岸村和大村交界处打造了1200余亩的鳗鱼养殖基地。跟随着杨勇俊的脚步,记者走进基地里看到,一个个养殖塘整齐排列,数以万计如头发丝般细小的鳗鱼苗在水中欢快地畅游。
杨勇俊表示,去年,鳗鱼养殖塘年产值超2000万元,年产量达到500余吨。这些鳗鱼将通过冷链配送至外地企业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再通过跨境电商公司出口至日本、韩国等地。“今年我们又投放了500万尾鳗鱼,成活率可达到八成。”杨勇俊说。
耕海牧渔,核心是增强科技支撑能力。为此,岗列街道建立了“企业+高校+基地”科学养殖合作模式,引进罗非鱼脆化养殖技术,为企业带来了优种鱼苗、饲料技术、标准化喂养等方面的支持。
“普通罗非鱼卖8元一公斤,脆肉罗非鱼能卖到16元。”阳江市稔丰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涂旺旺说,她在司村打造了140亩脆肉罗非鱼养殖基地,与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共同研发了脆肉罗非鱼苗,通过投喂含有蚕豆、中草药、益生菌等成分的改良饲料以及开展数字化生态淡水养殖,67天就能养出肉质爽弹的成品鱼,亩产量达到近1500公斤,年产值超千万元。同时,广东优配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销路,经过加工的脆肉罗非鱼将制成速冻和预制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的商超、连锁餐饮店等。
向生态要竞争力
农文旅融合奏响“新渔歌”
渔旅融合发展,这是一条充满希望与潜力的发展道路。“金朗岛离市区很近,交通方便,既能感受田园风光,又能体验垂钓等项目。”前来郊游的市民李先生的旅游心得,正是岗列街道创新“海洋+”业态、推动文旅消费升级的生动体现。
这个春日,司村新绽放的油菜花田与栩栩如生的渔家风情墙绘交相辉映,农文旅“融”出了渔村新景。司村党总支书记司徒尤汉表示,立足咸淡水资源优势,去年他们盘活了70余亩撂荒地并种植了板蓝根油菜花,有效补齐土地种植“空档期”,也扮靓了乡村“好风景”,村中人气越来越旺。
在广东景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休闲钓场水质清澈,龙趸、石斑等两三公斤以上大物鱼类在大物钓场中畅游。凭借着休闲垂钓、深海海钓等项目,该公司多次成功举办省级休闲钓鱼比赛,是“广东省钓鱼协会比赛基地”“广东省休闲垂钓基地”“广东省休闲渔业基地”。“我们每年可接待3000余名来自茂名、江门、佛山等地的垂钓爱好者。”陈二崧说。
如何将海洋、科技、文旅等产业生态串珠成链?随着江城区风貌提升示范带A1线对岸段动工建设,对岸村将进一步打造成渔业文化景观特色村,沿线打造入口公园、榕树、三棵榕、光辉公园、文体广场、渔文化广场、海鲜集市等7个节点。
岗列街道党工委书记黄永进表示,乘着“春风”向新出发,该街道坚持生态兴村,通过经营权托管模式,与企业合作打造占地面积约520亩的景宏生态度假园,构建集海钓体育、海岛休闲和渔家文化等于一体的“海洋+”旅游路线。
循着机器轰鸣声登上金朗岛东侧出海口,工人们正在浇筑环形观景台的地基。放眼望去,漠阳江、红树林等景致尽收眼底;滩涂处,几幢灰白相间的吊脚木屋半悬在养殖塘上,各类卫浴设施已安装完毕。陈二崧介绍,他们计划打造约300米长的沿海观光步道和10余幢海边民宿,预计今年年底即可迎客。
黄永进表示,迎着西海岸滨海风光示范区建设的机遇,该街道将以现代海洋经济发展为核心,利用好10分钟直达市区的优势,将金朗岛打造成为科技岛、教育岛、文艺岛、旅游岛、创客岛“五岛合一”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形成“产业经济+文化经济+假日经济”的发展模式,不断推动金朗岛“近郊海岛”特色IP融湾入圈。
【对话专家】
创新养殖模式 打造自主品牌
记者:岗列街道应如何打造高端水产品养殖核心优势?
陈朝:要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建立室内工厂化养殖,通过控温、控湿等手段,规避传统养殖面临的自然风险,并能做到有计划地生产,实现环境可控、稳定供应。此外,要充分发挥咸淡水优势资源,持续引入高附加值品种进行试养,并加强与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研发高效环保的养殖模式,向当地养殖户传授病害防治、水质管理等实用技术。加工端要提升附加值,开发即食产品、预制菜等,并配套冰库冷链延长储存期;销售端需打造自主品牌,通过电商、社区团购等渠道精准触达消费者,以实现品牌化、标准化打开高端市场。
记者:在渔旅融合方面,岗列街道该如何做?
陈朝:要围绕养殖基地拓展“渔旅融合”场景,例如建设海钓场、水上露营基地,开发捕捞体验、科普研学项目等。同时,建立健全民宿、餐饮等配套设施,鼓励企业探索“养殖+文旅+加工”的全产业链模式,形成“游—产—销”闭环,进一步提升乡村品牌影响力。
【链接】
岗列街道简介
岗列街道位于漠阳江与那龙河出海口交汇处,辖区内道路四通八达,深茂铁路和西部沿海高速公路雅白线、江台路、金平路穿境而过,下辖9个村委会和2个社区,总面积约36.8平方公里,形成了“一江两岸,南田北城”的版图,岗列村、对岸村是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南田”金朗岛,渔业捕捞总产值近4亿元,并有鳗鱼、马友鱼、脆肉罗非鱼等高端水产品养殖基地,总产值超1.3亿元,全街水产养殖面积约8000亩。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