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多样艺术空间,艺术与生活融合

一座滨海小城的艺术实践与文化创新

一群人,多样艺术空间,艺术与生活融合

2025-02-21 来源:阳江日报

2025年早春二月,广东的天气乍暖还寒,在珠三角与粤西交会处,阳江这座滨海小城正悄然改写中国当代艺术的版图。

人们纷纷在议论,艺术是什么?当代艺术是什么?为什么会是阳江?2月2日,阳江组合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名为“单体字饭后书法”的艺术集市,我们或许能从中寻找到部分答案。

当代艺术充满创新与大胆,突破了传统思维的束缚,延伸到无限的想象空间。它可以是月下松树的斑影,也可以是冰封的老旧行李箱;它可以是绽放的杏花花蕊,也可以是日落下的金色屋顶。在这里,艺术以写实、表现、解构、隐喻或夸张的方式,赋予现实一种浪漫主义的色彩。或许,这正是当代艺术的魔力。

■ 文/阳江日报记者 李宗君  邱悦怡

■ 图/受访者提供

香港艺术团到访阳江了园交流艺术。

艺术与生活的交织
阳江组合美术馆的启示

阳江组合美术馆由郑国谷、陈再炎和孙庆麟三位阳江籍当代艺术家创建,这三人也称“阳江组合”。美术馆共4层,占地1280平方米,集书画展、学习办公、艺术集市、茶舍咖啡等多功能于一体,馆内展陈着三位艺术家20多年来的作品。

郑国谷长得很清瘦,他身着深色带绣花衣衫,却戴着一顶毛茸茸的帽子,民族风和漫画风在他身上却一点都不违和,还碰撞出一种神秘感。在当日的艺术集市上,遇到对艺术感兴趣的观众,他会变得很热情,抑扬顿挫地为大家介绍阳江组合已在全球举办14场个展、50个群展,包括日本、法国、美国等地。“我去过很多地方,但是我还是回到了我的家乡。过去的艺术家出去是因为外面有更多的交流机会,而现在网络发达,无论在哪里,都能够和外界实现沟通、融合。出家也是为了到家,家永远是精神故乡。”

相比之下,总是面带微笑的陈再炎则显得随和,他提到,传统书法在科技时代逐渐被边缘化,如何让书法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生,是他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如今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连书面手写都逐渐被键盘输入,甚至语音输入所取代,更何况是传统的毛笔书法。这项曾作为文人墨客在文化交流中的必备技能,其传承脉络却在时代洪流的冲击下显得愈发纤细。因此,如何让传统书法在日益更新的时代中得以‘焕新’,是我们不断在思考的问题。”陈再炎说。

在讨论什么是现当代艺术的时候,孙庆麟说了一段有意思的往事。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他的舅舅曾经是大市场里的一名打铁匠。因为总是靠卖力气为生,所以很是羡慕那些可以靠文化写书法赚钱的人。但是舅舅不认识字,怎么办?于是,他托人买了一本10厘米厚的中国书法大字典自学。孙庆麟说:“从大字不识到最后可以靠写春联赚钱,在我眼里,舅舅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当代艺术家。因为他活在当下,忙时打铁,闲时写字。艺术没有离我们很远,艺术就在我们的生活里。”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当以食物为媒介的书法作品《饭后书法》、以凝固的蜡代表“冰封”为灵感的艺术装置作品《冰封实体店》、以现实生活中“清仓大甩卖”为灵感的艺术装置作品《最后一博》在美术馆内受到众多艺术爱好者的欣赏和喜爱时,这些从现实出发的作品背后,就不再局限于客观审美,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实验与表现形式,展现出艺术家们脱俗的想法主张,表达出他们自身对当代新鲜事物、社会群体意识的观念看法。

“阳江组合”在进行书法创作。

从地理边缘到艺术洼地
阳江的艺术生态

阳江山海兼优,历史文化悠久,素有“文化之乡”“诗词之市”的美誉,艺术气质融入了这座城市的DNA中。上个世纪,关山月、苏天赐、黄安仁等阳江籍艺术名家层出不穷,他们的作品从阳江走向全国,让世人看到了阳江艺术力量。

岑锦苗从小就听妈妈讲关山月的故事,也了解、学习阳江传统艺术。艺术在她的生命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起到“心能转境”的作用。她后来创立了“生气画会”和“回书房”,为艺术爱好者搭建交流平台,培养优秀艺术学子。她强调,艺术并非生活的调剂品,艺术教育不仅仅是教孩子画画或写字,还应包括美学、艺术史、创作和艺术批评等内容。

梁诗曼是一名理科生,却对艺术充满热情。2022年,她在广东时代美术馆看到阳江的当代艺术展览,深受震撼,决定返乡投身艺术事业。回到阳江后,她认识了岑锦苗,亦师亦友的两人积极传播阳江艺术生态,策划多场艺术活动,为阳江当代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00后李可铸在韩国读研学习美术专业。他的父亲是阳江本地书法家,受到父亲的影响,他从小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今年春节回乡,李可铸参观了多场艺术展览,深受启发,他说家乡这片土地充满着生命力,所以总是能激发他的创作灵感。他打算尝试将国外学到的当代艺术表现手法与阳江本土文化结合,融合绘画、书法和舞蹈,创作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作品。

在阳江的艺术生态中,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众多艺术家不仅在观念上追求创新,更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传统艺术的当代价值。其中,漆画家梁永顺的观点尤为值得关注。他认为,阳江本土艺术家勇于打破传统,寻找新的艺术形式和媒介,通过创新方法表达情感。他提到,阳江漆艺虽然是传统艺术,但是在现当代艺术里也有发展空间,如何吸引年轻人是关键。或许不久的将来,以阳江漆艺、风筝等传统非遗为基点,通过数字媒介与全球艺术界实时互动,能让老艺术也焕发新魅力。

如果说在当代艺术青年的眼中,艺术已经成为他们与世界连接的一条路径,那么阳江这座城市就是他们打开艺术世界的窗口之一。这座“文化熔炉”像有巨大的能量,既是多元艺术的交汇之地,也源源不断地输出着新鲜感,将本土艺术带到世界各地。

阳江的艺术生态是原始的,也是鲜活的,是下里巴人,也是阳春白雪;更是流动的,因而吸引着众多艺术青年在这里驻扎,从这座文艺殿堂获得灵感、汲取养分,不少艺术家、艺术从业者活跃于此,也让阳江这座滨海小城呈现出极为蓬勃多元的艺术生态,不断延展着属于这里的艺术故事。

湛江人何超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他的爱人王璐毕业于北京大学,夫妻二人目前定居阳江,也是因为不想再被动接受中心城市的文化辐射,而阳江正好就是一处艺术洼地,通过建立与珠三角、全国乃至国际艺术网络的平等对话,将地理距离转化为文化交流的缓冲带。何超认为这种去中心化的实践路径,使阳江成为了众多艺术青年的乐土。

蒋十一是湖南人,他和猩猩都在致力于推动乡野乐队和独立歌手用家乡方言唱歌,因为岑锦苗和梁诗曼的推荐来到漠阳江畔,发现这座城市的文化气质自由而活跃,包容又多元。蒋十一说,多年前远离了家乡,现在阳江恰似自己的精神故园。而猩猩坦言,阳江这座城市的艺术气氛无疑是极其浓烈的,很难在其他相似体量的城市里见到如此之多的展览和艺术活动。

因为被阳江独特的艺术文化氛围吸引,毛万涵从苏州来到了阳江。她提到,阳江的艺术活动丰富,城市的生活化艺术气质让她感到舒适。阳江的艺术生态为艺术家和策展人提供了理想的就业机会,也让艺术成为连接世界的媒介。

梁永顺向学生们展示漆艺技法。

艺术的回流与扎根
阳江的艺术实践

尽管近些年来,关于阳江作为“当代艺术洼地”地位的讨论从未间断,但毫无疑问,这里自由活跃的艺术氛围始终吸引着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青年汇聚于此,甚至艺术与这座滨海城市的呼吸相融合,在此,你可以在商贸中心看到个人画展,也可以在老街巷陌寻见街头涂鸦。特别在阳江组合美术馆多元的艺术生态下,不仅青年艺术家、艺术从业者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分享获得大量反馈,艺术爱好者在日常也多了更多新鲜的话题,让艺术成为连接彼此,甚至连接世界的一种媒介。

众多艺术家群体聚集漠阳,背后绝非是简单的怀旧情结或从众心理。当郑国谷坦言兜转半生终回原点时,暗含的是对艺术本质的深刻认知。“阳江组合”在中山公园围观草根书法爱好者用清水在地板上解构书法笔势,太阳一出,书法全无;濂溪坊主理人李中南在旧粮仓改造的工作室里重读《兰亭序》;乡村乐队囍地组合将阳江山歌、疍家渔歌转换为现代流行声乐;民间工艺大师与科班出身的青年艺术家在龙舟作坊里碰撞灵感;素人创作者在榕树下的艺术夜话中登台分享……这种打破专业壁垒的生态,印证了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民主预言。发生在漠阳大地的种种艺术行为,是返璞归真不是倒退,是通过激活地方文化基因实现创造性转化。

阳江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陈自豪表示,阳江当代艺术在艺术从业者和爱好者的努力下蓬勃发展。近年来,阳江积极推动文艺创作和文化交流,加强艺术教育和培训,促进文旅融合,相信阳江当代艺术将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艺术需要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拥有开放的心态,才能不断发展、成长;艺无止境,需要不断突破、自我超越,正如阳江这些本土的、外来的艺术工作者对当代艺术的孜孜以求。而这些,何尝又不是对今天的人们,以及阳江这座城市的发展来说,需要大力弘扬、弥足珍贵的精神与气质?

外地的艺术家与“生气画会”在市区北山公园北塔下联合举办艺术活动。

记者手记

阳江的艺术气质源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家的不懈探索。海纳百川、勇于创新、精益求精、自我超越,这些艺术气质与精神内涵,正是阳江这座城市发展的宝贵财富。但阳江的艺术气质与精神,显然应该不仅限于艺术领域,还应在其他领域也发扬光大。

本土文化的向外发展更需要世界的眼光和格局。小地方的艺术事件与现场正在重新定义中心与边缘的关系,这种生命力在地方艺术的价值不仅在于重新定义中心与边缘的关系,更在于通过推动地方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这种从“地方是中心”到“地方即网络”的观念转变,意味着艺术不再依附于传统中心城市,而是在地方生成去中心化的实践路径。我们或许应抓住这一契机,深化地方文化主体性,通过地域性与开放性的结合,推动社会文化格局的重塑与可持续发展。

在阳江的海风中,我们窥见了当代艺术发展的新可能。这里没有798式的文化地标,却孕育着更富生命力的艺术生态;这里不追求成为下一个艺术中心,却开创了多元共生的文化网络。当每个地方都能成为文化创新的源头,当每位艺术家都能在精神原乡找到创作支点,中国当代艺术必将迎来真正的百花时代。这种自下而上的文化自觉,或许正是阳江这座城市的努力方向,未来的每一步都将为这座城市增添新的文化魅力。

(注:本栏目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