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志明(右)向农科专家学习火龙果种植技术。

阳江“85后”小伙苏志明返乡当“新农人”

甜蜜果实铺就“红火”致富路

2024-11-11 来源:阳江日报

苏志明(右)向农科专家学习火龙果种植技术。 刘再扬 摄

■ 阳江日报记者/盘聪颖 刘再扬

立冬时节农事忙,在阳东区塘坪镇长乐村委会下村的一处种植基地,火龙果迎来了收获期。11月8日,记者驱车来到该基地,一片碧绿的火龙果树映入眼帘,枝条间的果实个头饱满、色泽艳丽。几名工人穿梭其间,忙着采摘、搬运、分拣、装车。其中,一个采摘动作娴熟的年轻身影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原来他就是这片基地的负责人——苏志明。

苏志明是一名85后小伙,目前在阳东区塘坪镇下村、红丰镇塘角村共承包了2200余亩土地种植火龙果。“今年这两处基地的火龙果亩产量3500公斤,品质更加优良,年产值达到2100万元。”望着眼前喜人的景象,苏志明不禁回忆起自己和火龙果“结缘”的故事。

2012年,苏志明大学毕业后,在东莞市从事建筑工程行业,经过努力,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可从小在田野里成长的他,一直有着“兴农梦”。2017年,苏志明了解到智慧农业前景广阔,他毅然返乡创立阳江市广明农业有限公司,决心闯出一番天地。

“我走访了多个乡镇,发现下村的土壤条件良好、气候适宜,但田地由于长期闲置,变成了撂荒地。”苏志明说,创业之初,他以租赁的形式承包了320亩土地,并投入资金清理杂草和速生桉树,让这片“荒地”重新焕发生机。

种植什么农作物收益高?带着这一问题,苏志明的足迹遍布贵州、广西、湛江、茂名等地,深入了解当地的乡村产业实情。在此过程中,他留意到台湾胭脂红火龙果的产量稳定、甜度更高,遂购买果苗,于2018年夏天开始“试水”投产。

由于缺乏种植经验,苏志明很快迎来了难题。他回忆道,每到高温高湿天气,火龙果极易受到病虫害的威胁,产量也不理想。为了引入先进的种植技术,苏志明通过外出考察、请教专家、参加培训班等方式,逐渐掌握了病虫害防治的方法,并在基地加装了LED补光灯,建立起“光媒”智能化环控和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不仅实现了反季节种植火龙果,还有效降低了农业成本和劳动强度。

随着种植模式不断优化,基地从每年5月到次年2月都有火龙果收成,共增加了4批果次,亩产量也提高了1000公斤至1500公斤。尝到甜头的苏志明决定扩大种植规模,把下村种植火龙果的规模从320亩增加至800亩。2019年10月,苏志明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土地流转运营模式,承包了红丰镇塘角村1200余亩撂荒地,并成立了阳江市阳东区红丰镇塘角广溢农业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火龙果。

“一些农户曾经种植过火龙果,因为缺乏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均以失败告终,所以初期大家的种植积极性并不高。”苏志明深刻地意识到,打通销售渠道是关键。为此,他马不停蹄地奔赴全国各地的批发市场,聊产业、谈合作,成功打通北方市场,并与珠三角地区的多个批发市场达成了合作,建立起完善的产销对接机制。

苏志明向农户们许下承诺,公司会免费入户提供火龙果技术指导,并统一收购,切实解决农户的销售问题。没有了后顾之忧,下村和塘角村周边的许多农户纷纷加入种植火龙果的队伍,在家门口实现了致富增收。“现在火龙果不愁销路,公司还会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我对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农户李叔说。

长乐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施学兵同样夸赞道:“志明勤劳肯干,既盘活了村中的闲置土地,每年为村集体增加了约50万元收入,又创造了就业岗位,解决了周边120余名村民的就业问题。”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苏志明从不懈怠。2021年6月,一场暴雨导致塘角村基地的500余亩火龙果地被淹,损失惨重。苏志明从这次经历中汲取了经验,要加快农业转型,他计划引进数字化管理系统,实时监测基地的温度、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情况,以科技赋能农业生产。

采访结束,苏志明整理了一下衣衫,又投入到采摘工作中。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热忱,在广阔的乡村大地上,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创业奋斗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