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叶镇坤和他的“青苗”行动

为童心搭建一个温暖港湾

——记叶镇坤和他的“青苗”行动

2024-05-09 来源:阳江日报

叶镇坤辅导学生学习。

清晨,山峦青翠,田野丰茂,阳光普照。一群孩子坐在教室里朗诵《弟子规》,童音清脆,声声悦耳。几个妇女聚在教室外的院子里,一边洗菜、剥玉米,一边低声聊着家常。这温馨的一幕,出现在阳西县程村镇长芙村芙塘自然村的德正学堂。从2017年开始,每个星期天,都有一群留守儿童来这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年来,已有数百名孩子得到了国学经典的熏陶。德正学堂的创办人,名叫叶镇坤。

■ 文/梁媛  ■ 图/受访者提供

回乡发起“青苗”公益行动

叶镇坤是一位80后大学生,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大学毕业后在广州、深圳工作了4年,2012年回到了家乡阳江。2014年以联合创始人的身份注册成立了江城区德正和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他将企业的经营核心定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阳江先后创办了国学幼儿园、国学游学班和中医启蒙班;发起关爱留守儿童“青苗”公益行动,至今约有500多名留守儿童获益;举办公益课堂400多期,听课累计超过一万人次,影响力辐射到全国各地。他曾被评为阳江市优秀志愿者;2023年被聘为阳东区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2024年4月被评为广东省粤美乡村文化指导员。

他发起关爱留守儿童“青苗”公益行动的初衷,缘于2014年春节,他回老家过年,看到村里正在进行迎春拔河比赛,可不管村干部如何发动,参加活动的村民积极性都不高,大部分年轻人和儿童不是聚在一起玩手机游戏,就是围成一堆看别人赌博,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他。他想起自己的童年,父母为了生计长年累月外出打工,他也是一个留守儿童,幸好他喜欢学习,喜爱读书,这才让他走出了乡村,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他不希望村里的儿童在理应播种的年龄里却心底一片荒芜,于是脑中闪过帮扶村中留守儿童的念头。如何开始呢?他首先在市区不定期举办《阳江父母·论坛》、亲子公益读书会、《阳江·父母第一课》等公益讲座,他当主讲人,以家庭教育为主,以孝道导入,致力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辛苦的付出颇有成效,几年下来,聚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经过不停地探索,他开始将“青苗”计划付诸行动。

学生们在上武术课。

2017年,他用多年辛苦创业所得的30多万元,在老家菜地建成第一间学堂,起名德正学堂;2018年,又花了约6万元将老屋瓦房子改造为弘正学堂;2021年,他再度筹资,投入30多万元在家乡的荒地上建起了六和学堂,每个学堂,都设有供儿童阅读的图书室。

2017年开始招生,学习时间为每个星期天,入读学生的学习和伙食费用全免。德正学堂里设蒙正班,又名心灵成长班,是初级班,三年级以下的小学生在这个班学习;弘正学堂设《论语》和《书法》,是中级班,四年级以上的学龄儿童在这里上课;六和学堂设《中医启蒙》和《武术》,是高级班,在这个班学习的学生,不分年龄阶段,但学习能力和专注力都比较优秀。

德正学堂的教学宗旨是崇文尚武,除了传授传统文化知识,还教授学生如何强身健体,着力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在教学中,同时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教育学生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团结同学,礼貌待人。在这里学习的学生,都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每个周日早上8:30来到学堂后,会自觉地打扫教室,擦窗门、桌椅。搞完卫生后,在义工老师的带领下开始晨运,做早操、跳绳或者练武功。10:30至12:00为上课时间。下课后,自己洗餐具吃午饭,午饭后休息。2:30起床练八段锦、五步拳和养生气功。3:00至5:30为上课时间。下课后,在学堂吃晚餐后再各自回家,等下一个周日再来上课,周而复始。

热心群众加入义教行列

三个班都配备有一名主讲义工老师和一名或几名辅教义工老师,主讲义工老师负责讲课,辅教义工老师负责做好课前准备,协助管好课堂纪律等,若主讲义工老师因事请假,辅教义工老师也会走上讲坛讲课。蒙正班的主讲义工老师是谢老师,她主讲的内容有《孝经》《弟子规》《诸子格言》等。

谢老师是一位有爱心、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她会结合学生的一些日常表现,比如不体恤父母外出打工的辛苦,自制能力差,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等情况,通过表演互动的形式,教育学生要尊敬和孝顺父母,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在她的教导下,学生的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正如辅教邝老师所言:“看见每个老师都真心教育孩子,看见班里的学生能够互助互爱,自己也深受感动,不自觉地像对自己的孩子那样,关心和爱护这些儿童。”

义工老师辅导学生练习书法。

论语班的主讲义工老师是张老师,她主讲的内容有《学庸论语》《诗经》。张老师大学毕业后开办了一家外贸公司和一间服装店,因为多次听叶老师的公益课,非常认可他的教学理念,于是加入了义工老师的队伍。有道“旧书不厌百回读”,她的教学以让学生诵读经典为主,适当加以解释,培养学生的定力,让儿童沉静下来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若学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状况,她会引用论语中的名句来教导学生,教育学生要尊师重道,与人友好相处。

辅教许老师是一名顺风车司机,平时因为忙,就把小孩放在这里学习。孩子由于缺少陪伴,性格原来有点孤僻,但自从来这里学习后,不但性格开朗了,还会自觉做家务,与同学也能友好相处。她在感恩之余,也加入了这个团队做后勤工作。许老师善于学习并且有良好的心态,孩子在进步,她也在成长,不断学习使她成为了一名助教义工老师。

书法班的主讲义工老师是林老师,主讲的内容以《汉隶隶书教程》为主。林老师给人温文尔雅的感觉,今年60多岁的他,大学毕业后曾分配到林业局工作。平日里,他喜爱文学和书法,阅读时看到优美的句子会抄录下来。林老师曾师从名师学习书法,有扎实的书法功底,写得一手好字。许多儿童在他的启蒙下,走上了艺术的道路。最近,他教的一名学生在市级的书法比赛中获奖,他欣喜的心情溢于言表。

《中医启蒙》班的主讲义工老师是戴老师,主讲的内容有《中医启蒙经典选》《黄帝内经》等。她是一名在民间颇有名气的推拿技师,精通人体各种穴位。在教学方面,她侧重于中医基础知识的普及,教学生认识药性,带领学生诵读中医口诀,背诵汤头歌,教学生认识身体的穴位,并讲解按摩这些穴位的功效。百草丰茂的季节,她会和辅教老师一起,带领学生上山,或者走到田间地头辨认各种中草药,讲解草药的药性等。除了在学生中普及一些中医知识,叶老师还会邀请一些医院的医生来这里进行实用的急救培训,让学生能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意外。

各方关爱助力“青苗”前行

在这里讲课的义工老师,都曾是叶镇坤公益课的学生,听的课多了,耳濡目染,渐渐被吸引过来加入了义工老师的队伍。刚开始,他们只当后勤或者辅教,为了培养他们能够胜任为人师表的职责,刚开始的一两年,每个周二的晚上,叶镇坤会组织他们和家长一起“共修”,共同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使这些“教师”尽快走上讲台,传道解惑。每个周日,当城里的大部分父母陪着自己的孩子逛公园、看电影、品美食时,这群“特殊的教师”,却不辞劳苦地走在乡村的小道上,把“中华国学·圣贤教育”送到农村,陪伴乡村孩子健康成长。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辛苦的付出,终会有收获。由于教育有方,来这里求学的儿童越来越多,由2017年第一届的学生30多人,发展到现在每一届都有学生70多人。刚开始,只是本村的留守儿童来这里学习,渐渐地,邻村、镇上、城里,都有留守儿童慕名前来学习。就如儿童家长陈伟梅所言:“在乡下,有这样一个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园地真好!山清水秀的乡野培养了孩子的好性情,在这里,每个教师都是用爱来关心小孩,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是心态平和地包容小孩、引导小孩,这里的氛围,充盈着爱和温暖。”她的小孩自从来这里学习后,改掉了不喜欢学习、整天看电视的坏习惯,还学会了做家务。

更多的孩子,因为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因为义工老师的循循善诱,潜移默化中,渐渐养成尊师重道、爱学习、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学童小林说:“在这里,我学到了一些学校里没有的知识,如各种药性、汤头歌诀,我很开心,也很期待每个周日的上课。”

叶镇坤出钱出力推行关爱留守儿童“青苗”公益行动,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叶镇坤的母亲年老体弱,为了支持儿子的事业,她每日里都在田间种菜,改善孩子们的伙食。

他们的善举,不但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支持,而且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爱心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如阳江日报社、阳西县政协、阳西县妇联、程村镇政府、阳西县读书协会等爱心单位和组织,会给这里的留守儿童送来一些米、面、油和鸡蛋等物资;一些本土知名作家,如利庆伟、罗强等,捐书到这里供孩子们阅读;还有一些爱心人士到这里做义工,于是就有了文中开头的那一幕,学生在学习,长辈们在院子里洗菜做饭。

众人抱薪火焰高。德正学堂为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温暖港湾,在这里,孩子们得以展现自身隐藏的闪光点,而义工老师的教育和陪伴,更让这些孩子变得开朗、自信,这正是“青苗”行动的意义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