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仁京 谭里波
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正式成立。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1950年10月底,经毛主席批准,解放军原空军第3、4旅进行扩编,空军第3旅、第4旅依次改称为第3师、第4师。
1951年1月初,空军第4师入朝参战,对手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部队。在这个不对等的空中战场上,志愿军空军指战员边打边建,边打边练,不畏强敌,奋勇作战,在掩护重要目标安全、保障后方交通运输线、配合停战谈判以及支援地面部队作战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涌现出一批功勋卓著的战斗英雄(上图为赫赫有名的“王海大队”),书写了以弱胜强、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值得骄傲的是,在抗美援朝的空军战士中,也有我们阳江子弟的事迹。
谭中行
◎ 阳江首个飞行员谭中行
经考证,阳东雅韶人谭中行(1932-2021)是阳江最早的飞行员。
谭中行是革命烈士谭作舟的侄子,也是谭作舟的过继儿子。他自小聪明好学,1949年7月毕业于当年的阳江名校省立两阳中学。他从小就受谭作舟烈士的革命思想影响,阳江刚解放时便受县政府委派到上洋接管若思中学并参加地方征粮土改工作。1950年1月,经考试并受组织安排,他到广州南方大学读书。南方大学是毛主席亲自命名,为新中国建设培养干部的大学,校长是叶剑英。在校学习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发展史、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时事形势教育等等。
由于谭中行身体素质优秀,1950年7月他应征入伍,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在东北长春第二航空学校速成班接受苏联教官的飞行训练,是新中国第二批飞行员。他跟苏联教官学习飞行原理、飞机构造、通信等一系列课程,并参加跳伞训练。飞行员每天早上都要在操场上进行多种滚轮训练,以锻炼抗眩晕能力,若多次训练不合格就只能改做地勤工作。谭中行经过刻苦训练,各种科目考试合格后被分配去当伊尔-28轰炸机的飞行员。
伊尔-28轰炸机是1952年引进的最先进的苏联双发喷气轰炸机,谭中行与战友驾驶轰炸机与兄弟部队的米格-15歼击机一起,经常在鸭绿江至朝鲜清川江一带执行空中巡航任务,保卫鸭绿江大桥,保卫志愿军的铁路和公路运输线。在抗美援朝中后期,志愿军空军部队以英勇顽强的作战风格在空中形成了著名的“米格走廊”,威慑美军飞机不敢靠近从鸭绿江至清川江200公里左右的范围。
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双方在板门店签署停战协议。抗美援朝战争结束,谭中行随部队转至郑州空军某机场,继续进行驾驶新式战机的训练,并于195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7年夏,谭中行在驾驶米格-17进行日常升空飞行训练中,由于飞机出现机械故障,为保护宝贵的飞机他强行迫降在麦田,受了重伤,被当地农民发现救起,后来送北京空军总医院治疗了一年多。康复后由于身体不再适合6500米的高空飞行,谭中行转到河南许昌机场空军2743部队任情报台长,于1959年8月转业回阳江工作。谭中行曾任大沟中学、织乑中学、阳江二中校长,1989年任江城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直至1995年7月退休,退休后加入区关工委,任讲师团副团长,继续发挥余热。
谭中行生前曾经向亲属朋友讲述他驾机入朝作战,负责巡航朝鲜新义州,保卫丹东鸭绿江大桥吓跑美机的惊险故事。他还说战斗英雄张积慧是他战友,1952年驾驶苏联米格15歼击机打下美国王牌飞行员戴维斯是听了美国电台广播后才知道的,后来他因此向全师作报告,极其鼓舞斗志,人人都暗下决心争立战功!他也讲过空军英雄赵宝桐是自己很好的战友,将他如何打下美军9架飞机成为“空战之王”的传奇故事讲给大家听。
记得谭中行讲过在郑州机场时候,发生过一件十分有趣的事。由于飞行训练对飞行员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所以其日常伙食的标准也相对较高,需要地方长期供应猪肝、瘦肉、鸡肉、牛奶、鸡蛋、水果等物资。在当时这些都属于紧缺食品,河南省有关领导对此不理解,决定到部队调查一下。有一天省领导到机场了解情况,部队领导请省领导乘坐飞机在天空转几圈体验一下,下了飞机这位省领导马上呕吐得很厉害,据说还头晕了几天,十分难受。这位省领导一回去就下达指示,要求千方百计保证机场部队的食品供应,确保飞行员的身体素质过硬。
谭中行一生都有军人情结,大儿子送去参加了中国人民海军;二女儿本来也要去当兵,只因名额有限而放弃,二女儿后来考入师范大学,毕业后一样当了一辈子人民教师;三儿子大学毕业后去当了人民警察,谭中行还要求儿子去参加国际维和警察培训。一家五口在谭中行的影响下,全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谭中行于2020年10月25日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2021年7月获中共中央颁发的“中国共产党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 张泽湘
◎ 空军军械师张泽湘
第三位空军战士,是城西东砵村人张泽湘(1931-2021)。
张泽湘1951年1月初在县中报名参军,与黄贞式一起分到北京南苑机场地勤班学习。张泽湘当时被安排去学习米格-15战机的军械维护知识,经三个月学习,考核合格后,分配去了天津一个空军机场担任军械师,负责检修维护米格-15战机的机炮、自动装弹箱、自动照相机等工作。
米格-15战机上配备一门37毫米机炮和两门23毫米机炮,还有一台照相机(开炮后同时启动拍照,以供返回地面查看)。
米格-15战机由于机炮威力大,与美军佩刀F-86战机对阵时胜多负少,因为佩刀F-86只有6门12.7毫米机枪。在空战中,由于米格-15机炮威力大,美军飞机往往一炮就被击落;相反,米格-15有时被美军战机打中很多孔洞,还能返回机场。
朝鲜战争停战后,张泽湘于1954年复员回到家乡阳江县工业科工作。1958年,张泽湘考入华南工学院化工机械系,毕业后留校当教授。
△ 林 才
◎ 空军雷达兵林才
第四位空军战士,是江城华濠人林才(1932-2019)。
阳江刚解放时,林才在县中读高中,他响应号召参加了挺进大西南的解放军。抗美援朝时期,他作为中国空军的雷达兵驻防在丹东。雷达部队负责侦察敌机和指引我方飞机,捍卫鸭绿江两岸空中安全。
抗美援朝结束后,林才去武汉雷达兵学校任教官。上世纪六十年代,他曾回阳江闸坡大角湾部队招收雷达兵学员。上世纪七十年代武汉雷达兵学校解散,林才转业回到阳江稀土厂化验室当主任。
黄贞式
◎ 空军“特设师”黄贞式
第二位空军战士是江城镇塘尾村人黄贞式(1933年-) 。
黄贞式是革命烈士黄贞恒的堂弟,从小得到父亲黄利嵩(时为广东两阳中学建设委员会的委员)的教育,高二时从县中转学去两中读高三,并担任校团支书。
1950年12月15日下午,中共阳江县委派陈向兰同志到两中召开青年团员和青年座谈会,动员学生积极“抗美援朝”,参加解放军军干学校,当场便有7个人报名参军。1951年1月初,经中共阳江县委研究批准,全县第一批十名青年参军,其中包括两中的陈修良和黄贞式,县中的张泽湘等四人。1月13日,县委县政府在东门头车站召开各界群众欢送十名青年参军大会,场面热闹隆重,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马路两边人山人海。参军青年身披红绶带,胸戴大红花,走在队伍前面,经南恩路、太傅路,再从打铁巷转河堤路、环城路回到东门头车站。时任两中校长的黄懋庠,代表县政府送两万元(旧币)给参军学生作路途零用,参军学生的家长和亲人都来送行,大家一起高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首批参军学生经江门转广州西村团校集中,再坐火车往衡阳集训。当年4月中,黄贞式等人到达北京的南苑机场,被分配在地勤班学习。南苑机场是刚组建的空十四师的驻地,师部与苏联空军飞行团一墙之隔,有一小门可通往来。几天后,一架架米格15喷气式战斗机飞来,停在停机坪,非常壮观。地勤分机械专业、军械专业、特种设备专业。黄贞式被安排参加特种设备专业学习,主要是指米格-15的电台、罗盘、速度、油料、高度、水平等八大系列仪表的维修护理知识,由苏联教官和中国老师一齐授课。
黄贞式每天的学习既紧张又严格。因机场太大,教室分散,常常是在这个教室上完一节课,马上要集合跑步到距离较远的另一个教室上课,甚至连去饭堂吃饭也要跑着去。三个月的紧张学习之后,开始毕业考试(笔试加口试),监考的是两个苏联教官和两个中国老师。黄贞式的考试成绩是优等,被评为“见习特设师”,在南苑机场,他负责一个中队(三架)米格-15飞机的检修维护工作。为了体会飞行的感觉,有一次他还专门坐上教练机,绕飞北京城一周,十分高兴。
黄贞式曾经回忆,有一次机场几百人集中在足球场开大会,欢迎志愿军空军英雄王海大队长(击落4架、击伤5架美军飞机),听他作报告。在对阵美国最先进的佩刀 F-86喷气式战斗机时,志愿军在空战初期由于训练时间短(不足100小时)胜少负多。但米格-15战机有着爬升高、速度快、机炮威力大的优点,作战中后期在苏联战机的带领下有了一定的经验,志愿军开始在空中以拼刺刀的大无畏精神作战,慢慢就变成胜多负少。在鸭绿江大桥附近,双方多次进行出动200多架飞机的大规模空战,志愿军屡屡取得辉煌战绩。美国空军部长曾经惊叹:共产党中国几乎是一夜之间成为了世界主要空军强国!
驻扎在北京南苑机场的空十四师,在抗美援朝期间,多批次派米格-15赴朝作战。1952年10月,黄贞式参加最后一批赴朝作战部队,来到了丹东附近的机场。这是用螺栓将标准钢板连接起来铺成跑道的临时机场,他们部队作为预备队,等待过江的命令。后来由于板门店停战谈判有了初步结果,他们又接到命令立刻返回北京南苑机场。南苑机场距天安门仅15公里,有拱卫首都的重要任务,从开国大典到后来多次国庆阅兵,飞机都是从南苑机场起飞。
1952年8月,全军首届运动大会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举办。朱德、贺龙等国家领导人出席开幕式,毛主席、朱德、贺龙等国家领导人出席闭幕式。黄贞式被师部派去参加1500米赛跑,经过三轮比赛,最后获得第三名。
1953年初,全军开展大规模学习文化和技术运动。当时指战员文化偏低,便按实际情况分为战士扫盲班和干部文化学习班。黄贞式被师部指定负责团级干部文化班的教学工作,既教飞行原理、飞机构造,也教中学数理化知识。由于当时大部分上课时间都在晚上进行,黄贞式白天协助团长训练飞行员,给团长当助手监考,晚上又要到夜校当老师。他每天四点半起床坐车到机场跑道边的指挥站,天还蒙蒙亮就着手做各种准备工作。就这样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新飞行员。
黄贞式在空军地勤工作了三年多,由于工作出色,1953年底荣立三等功一次,并被推荐参加师部庆功大会,有朱德总司令签名的奖状寄回到阳江塘尾村关屋巷家里。
朝鲜战争停战后,新中国转入大规模和平建设,当时国家在北京西北郊建有八大学院。1954年夏,师部推荐30名青年参加大学入学考试,黄贞式是其中之一,经过半个月的自学,他于1954年秋考入北京地质学院,并于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本版相关资料提供人:林 炤 谭映红 谭海涛 谭翱健
抗美援朝的
志愿军空军
至1950年10月志愿军入朝参战时,我空军的作战部队只有各型作战飞机117架。志愿军参战以后,人民解放军突击扩建了空军作战部队,至1950年底,先后扩建组成了6个歼击机师,每师辖2个团,装备飞机50架左右,另有1个轰炸机师和1个强击机师。
志愿军空军入朝作战,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1950年12月至1951年8月为第一阶段。从1950年12月下旬开始,空军第4师加入志愿军序列,开赴东北安东(今丹东)机场,以大队为单位在苏联空军的带领下,投入实战演练。此时,第4师飞行员刚刚完成米格-15飞机的飞行训练,平均每人仅飞行20小时左右,飞行技术尚不熟练,更谈不上空战经验。但这些飞行员都是从解放军陆军中挑选的优秀年轻干部,作战勇敢,战斗意志顽强。
1951年9月中旬至12月底为第二阶段。志愿军空军在苏联空军的带领下,以掩护平壤以北地区铁路运输及机场修建和取得作战经验为目的,采取轮番作战的方针,以师为单位陆续投入作战。
1952年1月至12月底为第三阶段。已能独立作战的志愿军空军,采取以老带新的方法,继续以师为单位实施轮番作战锻炼:每个新参战的师,经过实战取得经验后,即由新的部队接替作战。第3、第4师轮流执行了带领新部队作战的任务。这一阶段作战主要是打击美军的F-86飞机,除继续掩护铁路运输外,还担负保卫清川江以北朝鲜的工业设施和鸭绿江桥,特别是保卫水丰发电厂的防空作战任务。
1953年1月至7月为第四阶段。志愿军空军在取得同美军F-86大机群空战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取得了反击美军混合机群作战的经验,并开始在昼间复杂气象和夜间条件下进行空战。1953年志愿军空军的主要任务是:以大胆、勇敢、积极、顽强的作战,掩护志愿军地面部队的反登陆作战准备,促进朝鲜停战实现,仍然以保卫水丰发电厂、鸭绿江桥等重要目标和清川江以北铁路运输为主。 本报综合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