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日报讯(记者/冯锦禧)近日,一款名为ChatGPT的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在网上“出圈”走红,区别于以往的AI形象,ChatGPT据说可以结合上下文语境用拟人语气与用户互动交流,甚至可以写代码、写脚本、写作业、写论文……受到许多网民的追捧。
据了解,目前ChatGPT的开发者、人工智能研究机构OpenAI并没有在中国大陆提供有关ChatGPT的服务,也没有相应的公司运营。但让人意外的是,现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已经出现了多个仿制ChatGPT功能的产品。
2月12日,记者在微信中以“ChatGPT”为关键词搜索发现,有不少“类ChatGPT”公众号或标榜自己是“免费的ChatGPT中文版”,或宣称自身产品后端接入了ChatGPT开放接口。这些产品均声称支持用户免费体验,不过记者注册之后却发现无法体验,必须付费才能获取问答服务。以“ChatGPT中文版”为例,该公众号推出按月以及按年付费的服务。其中,一天会员售价为19.9元,可体验会员问答无限次;按月续订收费为199元,按季续订收费399元。记者发现,虽然该公众号的微信号是ChatGPT-Open-AI,但认证主体是深圳某科技有限公司,与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研发的ChatGPT并无关联。
此外,在淘宝、拼多多、闲鱼等电商平台上,也出现了代注册、卖账号、代提问等服务。虽然各大电商平台均已屏蔽“ChatGPT”等关键词,但仍有不少商家通过更改检索词的方式变相向消费者提供ChatGPT成品账号、代注册和登录教程等服务。
对此,广东言必行律师事务所律师黄斌斌表示,上述商业模式问题重重,如仿冒或冒用ChatGPT、OpenAI名义开展经营活动,可能构成《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下的一系列侵权行为;以此牟利造成消费者损失的,可能产生《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下的民事或行政责任,情节严重并造成重大损失的,还有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黄斌斌提醒,在我国,未经电信主管部门批准,不得自行建立或租用专线等其他信道开展跨境经营活动。如果采用私自搭建国际信道的方式为用户链接ChatGPT服务,还有可能违反《网络安全法》《刑法》的相关规定,需承担行政责任或构成刑事犯罪。此外,消费者在购买此类服务后或充值了会员,事后可能会面临维权难、退款难等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