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老街上人影稀疏。
泛黄的外墙上“人民大礼堂”字样依然清晰可见。
阳西县儒洞镇有一条独特的老街道,人称骑楼“民国街”,历经岁月烟雨、社会变迁,老街就像一卷泛黄的老画,任时光悠悠,她自风韵犹存。
儒洞镇背靠马山岭,南邻边海,西有儒洞河环绕,与茂名市电白区隔河相望,是阳江市西大门。据《阳江县志》记载,儒洞建圩始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是一个水陆交通十分方便,商家来往的密集的圩镇,而民国街,就是儒洞圩的牌面。
我是儒洞人,但30年前就随家人搬出新区。怀揣着一份温暖的念想,或是久别思乡,又或是上了年纪,念旧情愫的使然,今年初夏,我踏上了阔别多年的老街。看到街道上斑驳的墙面,童年的记忆瞬间涌上心头,岁月的味道百味杂陈,不由湿润了眼眶。
长长的老街古朴而宁静,重走老街,有一种久违的心酸感,像阔别多年的亲人再次重逢,顿感无限亲切,酸喜交加。现在的老街,再也不复当年的喧嚣繁荣,岁月早已在骑楼墙壁上深深地刻画上了年迈的裂痕,斑驳而沧桑。虽是如此,仍然能从这些旧骑楼里,看到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其风韵华美,令人感慨。如廊部、墙檐、阳台、窗格、楼面等,处处可见中西融会的艺术装饰之韵味。
我悠悠走着,脚步很慢很慢,怕漏失每个地方,或哪个店铺,甚至是哪个破旧的窗子。如此细细地端详它,它的沧桑感更为凸显:过去灰白的楼墙现已发黄发黑,像高龄老人脸上长出的老年斑;那生锈的窗子,立在高高的墙壁上,仿佛风一吹,它就会随风倾倒……
一路走来,只见人影稀疏。恍惚间,我像一个透明的人,或是说一个幻影。忽然我眼前飞快地闪现出往日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情景:街上人流不息,他们拥挤着穿梭在我周围。种种声音在耳边响起,男男女女,老人小孩,叫卖声、商讨声、鼓乐声,车马声、鸡鸭声……声声不绝,欢腾而又亲切。不同门面的商铺,带着鲜明南洋形式的建筑,墙挨着墙,楼挨着楼,连成一线,林立在街道两旁。骑楼的这种设计既能避风雨又能防日晒,彼此相连、如手相牵,一条街宛如一个大家庭。据说这样的建筑最初是从西班牙和英国传入南洋,而从南洋归国的华侨又把这骑楼建筑形式带回祖国,结合中国传统形式综合而成,并在国内流行起来。
老街的骑楼几乎都是二层,第一层用作商铺,第二层用于居住。唯一的一栋三层楼房,是整条长街最高的建筑。这栋三层楼房占据着三个铺位,中间有拱廊形状的门。该楼与里面的院子,就是当时阳江解放后曾经的阳江县第七区、儒洞公社、儒洞区和儒洞镇党政机关的办公所在地。今天,仍然能在拱廊门的上方看到清晰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一笔矫健的毛体字,在斑驳的墙体上独领风骚,仿佛在向世人宣示楼体的特殊地位,不凡过往。
办公楼旁边的骑楼,又是另一重身份,骑楼泛黄的外墙上方,黄底白字,分两行横写着“两阳县儒洞公社人民大礼堂”“人民大礼堂”字样,庄重的颜体大字,十分醒目,这就是儒洞镇曾经最繁荣的文化场所——儒洞影剧院。作为高雅文化场所,这里曾是大人小孩都爱来的地方,尤其是那些拍拖或新婚的恋人,一到晚上,忙完一天的活,总爱来这里放松一下,一对对,一群群的,洋溢着青春气息的俊男美女、恩爱情侣,相约来看电影、看大戏,荧幕、舞台上投射的光影,映衬着一张张幸福甜蜜的笑脸。
我小时候有着幸福的童年,被父母和三位大我许多的哥哥呵护着长大,记得儿时,可以经常跟着爸妈来看大戏,又可以跟着哥哥们来看电影。说起看电影这事,让我想起更多趣事。那时有一个要好的朋友,每次知道我跟哥哥来看电影,她就在电影院门口等待,当有大人进入电影院时,她就找准机会,悄悄地用小手拉着陌生人的衣角,紧紧地跟着却又不敢让对方发觉。这样,查票的人就会认为她是跟着大人来的,她便可以不用买票也能进入影院看电影了。还记得上学时,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都常不买票,他们想方设法从邻栋骑楼后院子里爬入电影院,来欣赏“免费”电影。
整条骑楼街,曾经人气最旺就是老街中段到电影院这一地段的商铺,以及一条直通市场的横街。当时在这两条街上贩卖的商品众多,每天都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闲逛。犹记得在这些骑楼中有一间最大的公社百货商场,当时该店面占据着三个商铺位,里面的货物全是日杂用品,一个家庭日常所需都能在这买到。小时候的我,最爱来这里,特别是其中一个货架上摆满了各色布匹,长长一排,颜色十分靓丽,让我记忆犹新。
慢悠悠地,我在长约千米的骑楼街道上走了一个上午,既是走在街上,又是走在自己的记忆里。看着这历经百年风雨,现已被岁月风霜侵蚀得不再完整的“民国街”,我的思绪飘得很远很远。忽然想起唐代诗人崔颢所写《黄鹤楼》中的诗句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如今的“民国街”真的有一种人去楼空的感觉,太多的人都从这搬迁出去了,留下的骑楼虽依旧傲立在正街两旁,风貌犹存,但商业气息已不再。现今多处骑楼已崩塌,也有的拆掉重建过,最完整的还是电影院附近。只是这电影院早已不放电影了,外面只能见其外观,门口都已用方砖砌封了。
走出了骑楼老街已是中午过后了,离开时,回首长长的“民国街”,不由恍然若梦,眼角余光扫及,竟是色彩斑斓。
文/图 卢晓莲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