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话要说
约三五朋友在社区小公园里遛弯;球友围着乒乓球桌切磋球技;长者在健身器材上拉伸筋骨;小朋友在滑梯、跷跷板等器材上玩耍……近年来,我市全民健身场地不断扩大覆盖面,越来越多住宅区小公园、口袋公园配套安装健身设施,逐渐解决了群众“健身去哪儿”难题,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健身娱乐的精神生活需求。然而,笔者最近发现,部分社区或村居小公园健身器材老化缺损、儿童滑梯或摇摇马等适儿化器材“缺胳膊断腿”,周边群众也反映问题器材成了摆设,较长时间无人管护更新,存在安全隐患。
城市三分建设,七分管理。“重建轻管”现象不容忽视。全民健身设施管护成为管理“盲区”,会降低人民群众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一定程度上影响发展群众体育的成效。
社区健身设施缺乏管护,最主要原因在于管护责任不清晰,器材日常维护由谁来跟进、出现问题由谁来维修,部分社区并未明确主体责任。再者,部分地区只安排建设经费,移交社区管理后缺乏配套的维护经费,问题器材后续管护得不到落实。另外,缺少专业管护队伍,维护专业人员不足,也会让管护效果打折扣。
两个月前,国家有关部门印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明确指出,既要解决健身设施“有没有”问题,又要解决“好不好”问题。对城乡基层公共健身设施状况进行全面摸排,加强基层老旧损毁公共健身设施维修、改造和更新力度。
社区老旧健身设施该管护了!不妨用“多一点辛苦”换群众“多一点幸福”,确保社区已建成的健身设施持续运行,促进群众体育事业良性发展。
有关主管部门要健全完善分类管理措施,做好健身设施日常监管使用及维护,建立管护清单,加强器材配建管理工作的督导,摸排问题或隐患的器材,督促接收方、供应商抓紧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整改。同时,要落实区、街道、社区属地管理,明确接收器材的单位责任,实行健身设施网格化管理。有关地区及部门要把公共健身设施的建设、维修、管理经费列入议事日程。发动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社会力量承接器材管护工作,负责日常巡查及维护健身设施工作。引入智慧化方式管理健身设施,开发公共体育设施“电子地图”,引导群众通过微信小程序随时随地报修,智慧巡检人员限时接单维修。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