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一大早就被对面市场的小喇叭给吵醒了。往窗外一看,不少老人围着人行道上的小摊档看热闹,有两三位老人已经在掏钱买东西了。经过相关部门多年的防诈骗宣传,年轻人一看就知道这个“包治百病”“一试就好”的保健品,肯定是夸大其词、忽悠人的把戏。可是老年人却偏偏就相信,而且有的老年人还被一骗再骗。
为此,笔者特意观察卖家的做法。卖家是个50岁左右的妇女,只要看到有老人多看几眼,她就会向老人兜售:“免费试用,不买不要紧。我们这里有好东西跟大家分享,一试你就知道效果了。”不少老年人听到可以免费试用,都会产生“不试白不试”的心理。在尝试的过程中,卖家就会发挥“十八般武艺”来对老年人进行“温情攻击”或者“软硬兼施”,比如赞美老人、倾听老人说心事、吓唬老人不用药就会患绝症、用她的药很快就会好、限时打折要尽快购买等等。
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年老体弱,参与社会活动少、接触外界不多,生理心理机能减退,认知能力、反应能力下降等等,这些都会让老年人难以辨别真相,容易轻信他人。现在的老年人都经历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困难时期,生活很节俭,所以当受到“物美价廉”的打折诱惑时很难不为之所动。如果儿女不在身边,老年人渴望亲情、渴望健康,同时抱着“尽量不打扰儿女”的心态不主动跟儿女联系,就更容易被打“亲情牌”的商家迷惑了。
近期,全国各地都掀起了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我市更是精准施策,实施“靶向整治”,加强部门协作,坚持常治长效,力争守护老年人的“养老钱”。笔者认为,打击整治养老诈骗行动不仅要常态化,而且形式要多样。可以在各社区设立专门帮助老年人的网格员,通过上门“拉家常”“解疑惑”“讲案例”等方式,倾听老年人心声,了解老年人需求,提供受骗案例,提升服务和宣传的精准度。组建小区志愿服务队,定期到居民小区、健身公园、中心广场等场所,向老年人讲解防范诈骗典型案例,揭露诈骗“套路”。邀请警惕性高的老年人当宣讲员,或请曾经受骗上当的老年人现身说法,让更多的老年人了解诈骗套路,提高防范意识和识骗能力。同时,还可以设立“报警电话专线”,抓好社会面宣传,鼓励人人参与打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发现有涉嫌诈骗老年人的行为,要主动、及时报警,营造全社会来守护老年人“养老钱”的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