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时节,万物生发的日子,张牛兄一本厚厚的诗集放在我的案头,令人生出春天般的喜悦。这是张牛近年的作品结集,将近三百页,可见他勤于吟哦。诗集叫《时间的火焰》,封面设计典雅、简约、素朴,是我喜欢的那种。淡

与时间对峙

——张牛其人其诗

2025-03-25 来源:阳江日报

□ 陈计会   

仲春时节,万物生发的日子,张牛兄一本厚厚的诗集放在我的案头,令人生出春天般的喜悦。这是张牛近年的作品结集,将近三百页,可见他勤于吟哦。诗集叫《时间的火焰》,封面设计典雅、简约、素朴,是我喜欢的那种。淡黄色富于质感的封面上仅画一个圆圈当表面,以两根一长一短的火柴,其中一根点燃,表示时针和分针,这是颇有象征意蕴的设计。生命过程就是燃烧的过程,留下的光和热被诗歌所定格。

张牛是阳江60后诗人的代表人物,近年来创作呈“井喷”现象。张牛的诗歌,于我是熟悉的。2003年他正式出版第一本诗集《树梢扫出的风景》嘱我作序,我也不知天高地厚,信马由缰。2006年,张牛拉缆成立市诗歌学会,出力甚巨,我也乐于充当跑龙套的角色,也因此,对张牛的诗歌更加熟悉。近几年他几乎每写好一首诗都发到我的手机短信或微信上,新鲜热辣,让人感到他那颗炽热的诗心在跳动。如果是半夜里收到,可以想象到他刚朗诵完或刚写好。张牛是非常热爱诗歌的,有古人遗风,饮酒作诗。他并不像一些诗人那样在日常生活中隐藏自己的诗人身份,他喜欢在酒酣耳热之际站起来朗诵诗歌,挥舞着手臂,以他再普通不过的普通话,抑扬顿挫地念,并且常常自带“乐器”,结尾时以头腔共鸣啸叫一两声,博来众人的喝彩。张牛也喜欢在酒后写诗,所以他的诗歌常带着酒的味道,读后让人也有几分醉意,几分迷糊。张牛近年的诗歌虽然还是沿袭一路以来意象结构诗歌的方法,但意象比以往更加丰富,象征意蕴也更加复杂,意指的空间更大更具不确定性。他的诗歌意象纷呈,充满隐喻,将人引入一片象征的森林,葱郁的树木密布,让人目不暇接,也让人容易陷入语义的沼泽,当你一旦越过这片密林,看到阳光从树叶间透下来,诗歌的意义向你显现,你又会感到阅读的快慰和心理的满足。

这本诗集命名为《时间的火焰》,而我,更愿意认为张牛的诗歌写作是与时间的对峙,通过写诗抵抗时间对生命的侵蚀,对这种有限性的不甘和反抗。诗人通过诗歌对时间进行思考,反思时间对人生、世界的意义和影响。哲学家柏格森说:“在我之外,在空间中,指针和钟摆的位置从不是唯一的,因为过去的那些位置已经不复存在。在我的内部世界里,一种组织的过程和对不同事件的感知互相渗透的过程相继发生,这才建立了真正的绵延。”这意味着当我们与时间对峙时,要面对的不是外部空间中那种不断变动、过去即消失的虚假时间,而是内心世界中那个连续的、不可分割的真正的时间绵延。张牛的诗歌呈现的时间是心理时间,具有绵延性,他的诗歌与过去、未来和现在相关联。他通过诗歌构建意象和象征空间承载时间。他的所有书写可看作这种观念的体现。

张牛的诗歌喜欢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诗意的表达,他不去书写伟大历史,也不去作宏大叙事,他只书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眼中所见心中所感,并对这些平凡的、琐屑的事物赋予诗意。他的笔下流淌的是这样的事物:落日、天空、大海、龙舟水、野蘑菇、街口、一束光、台风、陌生人、半夜、长尾鸟……他即使写历史,也只是写老街、古井、废墟,这些泛的历史,而甚少涉及一些具体的历史场景。他的诗几乎都是写现在的事物,他试图以他的笔,将时间(过去、现在与未来)定格在诗中,并以此形成与时间的对抗,其实就是对自身生命和命运的掌控。

在《时间的火焰》中,排在开篇的是由24首节气诗构成一组诗,张牛将它命名为《轮候而至》,这恰好是对时间的正面书写。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的智慧结晶,是中华农耕文明的瑰宝。我读过不少诗人写的节气诗,我自己也曾经尝试写过,但我写到“小满”就写不下去了,因为节气是以黄河中下流物候特征来命名的,作为岭南腹地的阳江,终年长夏,一雨成秋,季候与中原不同,特别进入夏天,我更分不清了,所以写不下去。我真的佩服张牛写完二十四节气。他说,他并没有完全根据节气的物候特征来写,而是根据自己的心理时间和对事物的观察来写,写出自己眼中的四季。我们看他的《大雪》:

大雪,没有碰见雪

节气暗示,落下一生的想念

北方距离我们很远

手捏着寒意,北风一一撒下

涂抹在树梢,街道和城墙的脸上

让俏皮的我们加厚了衣服

在炭炉火锅里搅拌底料

猩红的肉和青菜,各有所爱

小城濒临南海,扇出浪花

那一刻雪花飞舞,飘然而至

陪伴,深藏一段长情的告白

在彼此的心里,长流不息

这首诗是典型的岭南节气诗的书写。诗人在大雪时节没有看见大雪,只有一生的想念。在岭南这座海边小城,人们在大雪时节只是加厚了衣服和吃火锅。诗的开头“大雪,没有碰见雪”,将特定时间节点的节气“大雪”与现实中无雪的景象形成对比。节气所蕴含的时间意义是固定的、有预期的,而现实打破了这种预期,体现出一种对时间既定模式的反抗与对峙。“节气暗示,落下一生的想念”这句诗将时间维度进行了拉伸。“一生的想念”跨越了漫长的时间,从过去延伸到现在甚至可能到未来。在“大雪”这个特定的时间点上,引发了对一生的回忆与想念,说明过去的时间并没有随着岁月流逝而消逝,而是在当下这个时间点依然鲜活,与当下的时间形成一种对峙。诗中描写了自然景象和人们的生活场景,如“手捏着寒意,北风一一撒下/涂抹在树梢,街道和城墙的脸上”以及“在炭炉火锅里搅拌底料/猩红的肉和青菜,各有所爱”。这些景象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它们在每一个类似的季节、每一个特定的时刻都会再次出现,展现出一种与时间抗衡的永恒性。“陪伴,深藏一段长情的告白/在彼此的心里,长流不息”,这里的陪伴和长情的告白是超越时间的。无论时间如何流转,这份情感都始终存在,与时间的流逝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出情感对时间的一种顽强抵抗,强调了情感在时间面前的永恒性和不可磨灭性。《大雪》一诗借“大雪无雪”的节气反差,以南国小城的冬日日常为背景,勾勒出对北方雪景的遥远思念与现世温情的交融。诗人整组诗都是对时间的思考,天道轮回,人与万物都在天地之间接受时间的洗礼。

张牛在《游刃在时光里》写道:“不为停留。每一次经过也是告别/江水游刃在时光里/在咆哮的大海里”。何止江水,诗人一生也在时光里,也在咆哮的大海里“游刃”有余。这是与时间对峙的胜利,诗人以自身的意志,对抗物质和时间的异化。人世间充满诱惑与陷阱,如何规避和逃逸,以便更好地保护自己?这需要诗人有坚定的执念,才能在时光里屹立不倒。张牛在另一首叫《有一块岩石盘坐在坡顶上》写道:

有一块岩石盘坐在坡顶上,不止千年

把苔藓当作外衣,抵御诱惑和偷袭

面对风的诘问,不屑一顾

一面呈现在外,冷峻,沉默

另一面包裹在内,积聚一生的温度

从孤独中产生思想,流淌野性

一线之隔。溪流梦想荡开海的辽阔

折射的光影,漫延在树林的虚实之中

犹如世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在魔法的边缘,要么存在,要么遁形

诗人所有的象征都对应着内心。这一块岩石可视作诗人自己的写照。它“盘坐在坡顶上”,高于尘世的位置,“不止千年”,也即凌驾于“时间”之上。由此可见它是清醒的,远离世俗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抵御诱惑和偷袭”。世间不只糖衣炮弹之类的诱惑,还有背后的冷箭,让人防不胜防,让人措手不及。“面对风的诘问,不屑一顾”,既然能独立于尘世之外,对世间的诘问,当然可以“不屑一顾”了。诗人面对外部的世界,是一种态度:“一面呈现在外,冷峻,沉默”,静观世态,“我自岿然不动”。对内,则是“积聚一生的温度/从孤独中产生思想,流淌野性”。诗人内心是燃烧的,充满温暖和光亮,也只有这样,才能抵御外部阴风冷雨的偷袭。思想是在孤独中产生,这是常理,但诗人不只产生思想,还“流淌野性”。野性最可贵!现在进入人类被规训成机器人,机器人被训练成人类这样的荒诞时代。野性是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它具有破坏性,也具有建设性,这是人类目前最可珍视的一种品质。诗人在孤独中产生思想的火焰,点燃人的创造思维,此也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动力所在。接下来,诗人以“一线之隔”的“溪流”和“大海”进行对比,石头是凝固的,溪流与大海是流动的,两者的命运不同,这是两种人生。溪流与大海的命运更加动荡,“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溪流”和“大海”又可看作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也是梦想与现实的关系,溪流最终的梦想是流向大海。但此中必有冲突和险阻,梦想与现实在进行博弈中飞升或“遁形”。岩石目睹溪流的命运,也更坚定它与时间对峙,在对峙中成就永恒和独特的人生。从这首诗可以见出,张牛是典型的象征诗人。

张牛喜欢对事物进行凝视,他常常在凝视中捕捉到一闪而过的灵感。就像昔日的火镰石,只轻敲几下,早备好的棉条就点燃了,他的诗歌也就这样产生了。从他的一些诗题就可知,诸如《对视,与一棵不相干的树》《黄昏在深度地暗下去》《我看见春天在一片树叶里》《眨眼之间,鱼的愿望浮出水面》等等。时间是一条流淌的河,接近柏格森所说的“时间的绵延性”。在这条河流里诗人看风景,思考人生,并为万物命名。张牛在《一条无名的河流》诗里写到一条真实的河流:

不似大江大河拥有属于自己的名字

这是一条无名的河流

它来自大山深处,无人知晓

它不卑微,坦言自己笔直或弯曲的心路

它经过的每一个村庄都炊烟升起

它经过的每一座山谷都绿树成荫

它飘荡的气息,滔滔不绝

在最后一个拐弯,汇入有名的河流

每一个涉水而过的人都会留下影子

却又在某个闪念之间踪迹全无

幸运的是,我每次经过

都数一数水中的影子,无论明白与否

我尝试给河流取一个名字

可刚说出口,风一吹就碎了

即使影子消失不见,即使河流无名

张牛的诗,喜欢用密集的意象,构建成复杂的语义迷宫,他这首诗所用意象密度较疏,容易让人接受和理解,这也是他写得很不错的一首诗。这首诗富于哲思和诗意,通过对一条无名的河流进行描述,反映出人与存在、与时间的诸多关系,以及对个体、生命与命运的思考。诗歌起笔点明河流无名,与大江大河形成鲜明对比,却强调其并不卑微,能坦然展现自身的心路历程,这体现出一种对自我独特性的坚守与认同。无名河流是平凡、质朴且坚韧的生命个体的象征,它经历坎坷、磨难,最终汇入有名的河流,实现自身的价值。面对无名的河流,诗人行使为万物命名的权利。“我尝试给河流取一个名字/可刚说出口,风一吹就碎了”,形象地表达出命名的徒劳与存在的无常,以简洁的诗句蕴含深刻的哲理,让人在直白的语句中感受到生命的复杂与不可捉摸。“即使影子消失不见,即使河流无名”,结句更是何等的坚定与豪迈,这是与命运抗争的态度,也是坦然面对与时间对峙的结果。

张牛整本诗集分为六辑:《时间的河流》《植物的心事》《闪光的事物》《近处的生活》《地方图腾》《远方的诗意》,所写的事物不管是近处还是远处,都是诗人眼中所见之物,张牛不作蹈空之举。张牛潜泳在时间的河流,与万物对视,与时间对视,思考人的存在与命运。正如诗人在诗中所言:“我知道我不知道的,远比知道的更多/生活在疑惑的世界,疑惑可能伴随一生”(《我知道我不知道的》),你越是思考,疑惑也就越多,人生有无穷的解法,张牛的诗歌,就是在与时间对视中产生,在思考中迸射出无数诗意的火花!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