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刘芳刘竑父子进士及其文学家族述略□ 陈计会

风华长绽漠江滨(上)

——明刘芳刘竑父子进士及其文学家族述略□ 陈计会

2024-11-08 来源:阳江日报

秋风习习,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笔者步入古老的南门街,这里虽然没有昔日的喧嚣,但依然弥漫着阳江人熟悉的市井气息。一条450米长、3米宽的老街,见证了阳江千百年来的沧桑历史。自宋至民国,这里一直是人文荟萃之地。宋代进士曾跃鳞、明朝进士刘芳、刘竑、李天培,清朝进士姜自驹、姜自驺均出自此一区域。

在南门街中段,笔者找到刘屋巷,见到一座青砖瓦木结构的大屋,这是父子进士刘芳、刘竑的故居,保存得较完好。刘氏明清时期一直是阳江的名门望族、书香世家,也是阳江有名的文学家族。刘氏家族与明代大学士、文学家李东阳,文学家、书画大家徐渭,少司马、诗人沈思孝,学者区大伦等名流有交往,甚至结下深厚的友谊,成为一时佳话,并流传至今。

父子进士坊 (资料图片)


刘芳:耿直清廉留政声  优游泉石咏诗篇

今日南门街。

刘芳刘竑故居。 陈计会 摄

说到刘芳,先说其父刘聚。刘聚,福建侯官人。刘聚被选拔到当时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后分到阳江县任太平驿驿丞,也因此全家落户阳江。由于刘聚办事出色,后来摄阳江县事(即代理阳江县长),在任上作出不少贡献。成化年间又被委任廉州府推官。

刘芳,字永锡,自小聪颖过人,读书过目不忘,出口成章,加上容貌俊秀,为邑人所瞩目。年十九娶得阳江城名人徐季的孙女为妻。徐鼎、徐季父子是明朝初期阳江两大名人,徐鼎任燕王府审理,其子徐季任过武昌、松江等地知府。刘芳当时是县学学生,分别于成化十三年、十四年考取举人和进士。一时全县震动,邑绅纷纷上门祝贺。据现藏宁波天一阁《成化十四年进士登科录》载:

刘芳,贯广东肇庆府阳江县,民籍。县学生。治《书经》。字永□,行□,年□十七,十一月初九日生。曾祖全。祖济。父□,驿丞。母郑氏。永感下。兄长、□。弟英。娶徐氏。广东乡试第七十四名,会试第二百五十三名。

此处年龄有一字模糊,若作“二十七岁”算,那么刘芳出生于1451年。康熙二十年《阳江县志》称其八十四岁卒,那么刘芳生卒年为:1451—1535。

刘芳中进士后,初授官江西靖安知县。靖安县明朝属南昌府管辖,现属宜春市。到任伊始,刘芳见县政一片荒芜,于是励精图治,面貌为之一新。据同治《靖安县志》载,他在任上修建多处建筑。其中成化十七年,捐俸修学宫;成化十八年,修城隍庙;成化二十年,修按察分司行署;成化二十一年,修公廨(官署);同时还为员外郎陈谟立钟秀坊。关于修葺学宫之事,是二十年后因诸生请,教谕何瑗补记的。何瑗在《修儒学记》中称:“成化庚子刘公至,政通人和,于学校尤加意,乃抡材鸠工,撤其旧而新之……若刘公者,可谓知其所先务而不忘其本矣。诸生是举蒙其功而不没其功,其亦忠厚之至也。刘公名芳,字永锡,阳江人。”

刘芳在县,非常重视教育。他本是治《书经》的,政务余暇就与生徒讲学,使胥相劝勉,士类兴起。刘芳治县,清介公勤,威不猛厉,仁不姑息。其时县里有一个名叫余绍祖的人,为县里的大户所冤,刘芳为之平反。刘芳在靖安县六载,去时县民立“去思碑”,余绍祖则请人画其像于室,朝夕供奉。

成化十六年(1480),刘芳到任靖安知县。六载后,也即成化二十二年(1486),升任户部主事。据明朝过庭训《本朝京省人物考》卷之110载:“居六载,政平讼理,召为户部主事,士民立去思碑于学,而绍祖刻像事焉。转郎中,出知南宁府。”刘芳出任南宁府知府前,先任户部主事和郎中。刘芳任南宁知府的时间,阳江各本县志未详,据雍正《广西通志》卷56载:“刘芳,字永锡,阳江人,进士,弘治十一年任。”也即1498年任南宁知府。那么从1486至1498年,有十二年时间刘芳在户部任主事和郎中。据乾隆《德州志》卷8《职官表》载,“户部管仓分司”弘治年间职官有:“刘芳,阳江人,进士”。所谓“户部管仓分司”,是指户部分出的管仓司。大运河的开通,漕运的发展,使山东德州成为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明朝德州成为全国四大粮仓之一。永乐十三年(1415),在此设户部监督分司,天顺五年(1461),改为“户部管仓分司”,其主要官员称粮储道员(台)职,正四品。刘芳在户部时应在此任过职。

弘治四年(1491),刘芳回乡见到县学增修,便与相关人员商量,由他出面相请大学士李东阳作记,大家赞同。李东阳是刘芳中进士那年会试的主考官,也就是刘芳的老师,又同在京城为官,刘与李是熟悉的。李东阳在《县学记》里称:“户部主事刘君芳,实出兹学。尝奉使南还,目睹其盛,胥议于教谕李纲、训导郭钊,暨诸庠生,请予文以纪其成。”由此可知,1491年,刘芳还在户部主事任上。

在南宁知府任上,刘芳的政绩如何?据《粤大记》卷20《献征类 循良懋绩》载:“以节用爱民为本,至忤上司不顾,久淹于职,乃引疾致仕归,至今郡民犹思慕之。”康熙二十年《阳江县志》载:“政治尤著,以爱民忤上,九载不迁。后以招抚田州功,赐敕慰劳,锡以金帛。秩满至京,遂致仕还里,以子竑官诰封大中大夫。优游泉石三十余年,卒年八十有四。所历郡县并祀名宦。”据笔者所见的志书记载,大都称他治理南宁有功绩,因爱护百姓而得罪上司多年不得升迁。据雍正《广西通志》载,刘芳弘治十五年重修南宁城隍庙,重修知府署,弘治十七年委州同知修上思州署,正德年间又修南宁府学。刘芳在任知府期间还亲自督导上思州“改土归流”。据民国《上思县志》卷4《名宦》载:“刘芳,字永锡,广东阳江人,弘治间由进士任南宁府。上思改流时亲临总理。”刘芳此项工作做出成绩,受到朝廷的嘉奖。

刘芳在南宁知府任上是九年或是更长?《阳江县志》只说他九年不迁。其实,刘芳在南宁知府任上不止九年。据雍正《广西通志》卷56载,刘芳的下一任是李雍,正德四年任。另据明黄养蒙《吏部职掌》之“考功三”载:“正德四年,该总督两广左都御史陈全题称,广西南宁知府刘芳九年考满,有疾,乞要加升,致仕奉。”由此可知,刘芳是正德四年离任。如果从弘治十一年(1498)始任,至正德四年(1509)是十一年,早过了九年考满时间。

官场的黑暗,让满怀壮志的刘芳心灰意冷。他不到六十岁就辞官归里,开始优游泉石的生活。刘芳游玩山林,诗酒人生,写下不少诗歌,但大多失传了,目前仅辑得其五首作品。

其一

百年嗟跼蹐,三径且徘徊。

修竹时披拂,浮云任去来。

衰颜凭药裹,蜡屐破莓苔。

我本忘机者,轻鸥莫浪猜。

其二

卷帘怜雪色,此日忆袁安。

篱菊疏还媚,长松拙更寒。

凌空孤塔迥,刺眼万峰攒。

何得求羊侣,相将把袂看。

其三

浮丘元接壤,曾住葛洪仙。

鸿宝今谁得,丹砂忆往年。

自伤成白首,何敢问苍天。

却望修真处,云霞片片鲜。

其四

一笑浮名悮,翻令薄俗轻。

老还耽翰墨,病起厌逢迎。

兵气沿江动,城笳永夜鸣。

懒心常自放,谁道学庄生。

其五

寒郊柳一眺,禾黍几烟村。

倚杖看潮长,衔杯到日昏。

有怀歌白雪,无梦入朱门。

万古商山客,高风尚可言。

诗人以庄周、葛洪、商山客为榜样,他夫子自道“我本忘机者,轻鸥莫浪猜”。这是淡泊明志、与世无争的内心抒发。诗人因世道浇漓,官场黑暗,而隐居不仕,保持内心的纯洁。从他“有怀歌白雪,无梦入朱门。万古商山客,高风尚可言。”的诗句里,可看出他对权贵的厌恶,对隐士商山客高风的仰慕。

刘竑:风骨高洁标气节  道德文章垂后世

刘竑,字伯度,芳之子也。刘竑在其父的教导和影响下,勤奋好学,成绩出类拔萃,并且与其父一样,也是县学学生,也是先后两年折桂举人和进士。弘治十七年(1504)刘竑举乡试中举人,次年成进士。由其父子俩可证明,当时阳江县学的教学水平还是不错的。

据《弘治十八年进士登科录》载:

刘竑,贯广东肇庆府阳江县,民籍。县学生。治《书经》。字伯庭,行一,年二十九,八月二十九日生。曾祖济。祖聚,赠主事。父芳,知府。母徐氏,封安人。具庆下。弟靖、翊。娶许氏,继娶林氏。广东乡试第七十四名,会试第二百三十四名。

由刘竑登科录年龄推算,他是成化七年(1471)8月29日出生。刘竑初授官为知县。正德元年(1506)刘竑知江苏如皋县(明属扬州府泰州,今为江苏南通市属下的县级市如皋市)。嘉靖《如皋县志》卷十二“知县任职表”载:“正德元年,刘竑,广东阳江人,进士,平易近民,优礼士类,迁工部主事。”刘竑在任如皋知县三年后,升为主事,这是确实的,但具体是哪一个部的主事,所见的资料不统一。《阳江县志》作“兵部”,《如皋县志》作“工部”,《肇庆府志》和《广东通志》作“驾部”,其实明朝没有“驾部”说法,驾部已作为兵部属下的车马司。不过沿旧称也没错。明俞汝楫编的《礼部志稿》卷42《历官表·主事》载:“刘竑,广东阳江人,弘治十八年进士,正德十四年任。”作为礼部的任职记载应是准确的。那么刘竑应是任礼部主事而不是工部、兵部主事。主事之后,刘竑升光禄寺丞。

严嵩爬上高位后,开始网罗党羽。由于刘竑与他是同年,并且才华出众,深孚众望,严嵩就把目标对准他。而刘竑看不惯严嵩的丑恶嘴脸,便假托有病,告老还乡侍奉父母。其实当时刘竑正值壮年,只是不肯与严嵩同流合污。从严嵩后来被抄家,其子严世蕃被判斩首来看,不得不佩服刘竑的远见。其后刘竑累征不起。巡查大员路过阳江,想见他一面都难,但刘竑平时对乡亲却是非常谦恭。

刘竑辞官归里,在阳江城边修筑亭子,岁时与朋友饮酒谈经赋诗,调琴舞鹤,有靖节之风。明朝阳江不时有山贼海盗侵扰,民生多艰。明朝之前,阳江的志书没有刻本,传抄日久,错漏不少。正德十一年(1516),阳江县令姚鸣岐想急修一部县志,但时间太紧,等到他离职时还未修好。接着肇庆府推官金鹗代理知县,锐意采集,邀请刘竑担任总编。刘竑带领生徒“芟烦就简,剪诞存真,收遗补略,疑者缺之,不敢妄意增损”,经过五个月的艰苦努力,书还未脱稿,金鹗又调走了。其时阳江千户所副千户仇俊非常关心县志之事,也过来协助编辑,又用了两个月校辑,终于脱稿。此时文世范来任阳江知县,马上请刻工刻制,于正德十三年(1518)元月正式成书,此书用时三年历四任知县而成,为阳江县有史以来第一部县志,也为后来的志书奠定基础。刘竑欣然为县志写下序言。

嘉靖二十四年(1545)仲冬,阳江知县吴焕章在县城宣化坊修建胡忠简公祠,请刘竑作记。胡铨,因主张抗金,冒死上《斩桧书》而流放岭南,一贬再贬,但他不畏崎岖,流连阳江山水,登赏赋咏,直声雅韵,留下多首诗作。胡铨的道德文章为阳江人所景仰,遂有胡忠简公祠纪念他。请刘竑作记,是最适合的人选。他是阳江名流,而且父子俩都是有气节的文人。

嘉靖二年(1523),阳春发生山贼劫掠事件。兵备副使王大用、广东参政罗侨等先后派兵弹压。三年,罗侨对三百余家瑶族头目进行招抚复业。期间,罗侨邀刘竑、廉州府同知毛鹓等人游览阳春崆峒岩,罗侨、毛鹓、刘竑有《游崆垌岩》联句。

罗侨作有《崆峒岩》一诗,刘竑步其韵亦作一首。

古春迁谪地,每留贤者毂。

风景渐为开,阳和变穷谷。

花擅佳山水,悬河飞巉矗。

最胜者崆峒,天遗评品目。

迩来罗东川,梅月同寄足。

山灵识旷赏,镌崖破珠玉。

我业本邻峒,笑望徒心掬。

古为西山梗,此山端染俗。

此洞复何为,复托此山曲。

宽衣通盗阻,不籍衷甲簇。

固饶胸中兵,贤劳天所福。

乃知由良人,匪一一廪禄。

即戎国大事,庙算罔亵渎。

行看武书馀,焚香一誓祝。

刘竑该诗既有对崆峒山风光的描述,又紧贴时政,言及国家重典治乱,可谓感慨深遥。

嘉靖辛丑(二十年,1541),后来成为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的徐渭来到阳江。当时他还是一名初出道的文学青年,跟未来岳父潘镭到阳江。潘镭任阳江县主簿。徐渭在阳江官舍成婚,媒人正是刘竑。嘉靖癸丑(三十二年,1553),徐渭翻检旧札作诗回忆当时在阳江结婚的情景。

徐渭(资料图片)

其一

十年前与一相逢,光景犹如在梦中。

记得阳江官舍里,熏风已过荔枝红。

其二

华堂日晏绮罗开,伐鼓吹箫一两回。

帐底画眉犹未了,寺丞亲着绛衣来。

其三

闻君弃世去乘云,但见缄书不见君。

细子空帷知几度,争教君不掩荒坟。

徐渭翻检到刘竑的旧书信,想到昔日媒人。现在媒人和妻子都已不在世了,勾起他对亡妻的深情怀念。诗中回忆当时神仙伴侣的结婚场景,媒人刘竑亲着大红袍过来。诗写得情深意切,让人不胜嘘唏。袁宏道评曰:声有余痛。徐渭七首诗,有六首是写给他妻子的,《其三》是写给刘竑的。从诗题中可知,刘竑曾以三首绝句赠送给徐渭,并且有书信往来。从1541年算起,后六年是指1547年,其妻子去世,又三年,即1550年,刘竑谢世。这与刘竑登科录和《阳江县志》记载有出入。如果按登科录1505年中进士29岁,《阳江县志》记载他71岁去世,应是在1547年。


链接

改土归流

所谓“改土归流”,是指明清王朝在部分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政治措施。即改变过去以当地统治者为世袭官吏(土官)的制度,按照内地做法,委派有一定任期的官吏(流官)实行统治。

明朝官吏考核

明朝对官吏的考核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曰考察,二曰考满,以考满为主。考满是按照任职年限,三年为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三考亦即九年为满。考其做官的年限、资历作为升迁的依据。


刘竑(《弘治十八年登科录》)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