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阳江山川秀丽,物产丰饶。当地流传“阳江贵地永无忧”之谚。不仅物质文明如此,而且风流人物也代有其人,彪炳阳江史册。近日, 看了阳江公安系统诗人、作家陈计会的散文集《漠阳访古》,颇有感慨,发之为声, 即为该书小序,也算是一点读后感罢。
阳江历史悠久,文化风流,世代延绵不绝。无论地上地下都蕴藏宝贵的文物古迹,见证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过去的辉煌。只是由于山川易代,时代变迁,不少珍贵的文物古迹已淹没在历史风烟之中,令人感到惋惜和遗憾。在建设阳江文化名城的活动中,公安作家陈计会先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抱着高度的对历史负责精神,以满腔热情和浓厚兴趣,长期奔走在野外访古、考察的荆棘丛中,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终于搜集到大量资料,经过详细加工整理,钩沉出许多珍贵历史资料,写成《漠阳访古》这部书稿,为完善阳江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宝贵资料,也是对阳江文化建设作出一项积极的贡献。
历史是人类活动创造的,故书稿的结构首重人物,推介他们对阳江历史作出的贡献。这其中有被湮没或矮化的人物,这本书复原了他们的生平业绩、地位、贡献和影响。这包括东晋阳江首位太守杨方,其所著诗歌,传颂千古,其所撰《扶桑》入选郑振铎《中国文学史》。另有中唐取道阳江的诗人刘言史、唐代丞相崔珙、北宋恩州知州张师正、宋代被贬阳江的状元黄公度、阳江本土南宋进士曾跃鳞等15人。作者介绍了他们的代表诗作、传说,皆前所未见,有赖于此,这些沧海遗珠,得以重放光芒。
阳江江海一体,历史风烟赖以发生,后来演变成名胜古迹,都与山川风物相关,也是阳江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包括了历史军事建筑、名人故居、自然景物、亭台楼阁、历史遗迹遗存等。作者以“江海横流”概括之,以军事建筑为主体,附以其中军事斗争、海防人物、断壁残垣、人事沧桑、海上贸易、龙舟竞渡、海上风光等,既独立成章,又构成一个军民活动整体,反映阳江海防地理和反侵略、反海盗斗争历史,以及涉海人物对祖国海疆的歌颂、吟唱。中有双鱼城变迁、望夫石传说、海陵岛建制、阳江造船业、五月龙舟竞渡、文笔岭古今、望海台沧桑等,图文并茂,提供了这些海事变迁历史的纵横剖面。
阳江作为广东海陆交通中枢,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节点,古代驿道遍布,具有重要的交通商贸意义,在当今“驿道热”中充当重要角色。作者紧跟时代潮流,独辟“古驿寻踪”,以宽广的历史视野发掘和探究阳江驿道建置、路线分布、承载古道文化的历史,历史名人在古道的活动,以及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诗词作品等,为这些古驿道的开发利用增添了新的价值。如研究著名的莲塘驿城、西平驿、乐安驿等,不仅研究它们的走向、经历的地区,还使用名人佚事、文物遗存进行今古对比分析。其引用的相关诗文和地图,以及驿路经过的地名、人物等,都十分精细、准确,似与其从事公安业务所养成的严谨有关,同时显示出作者在史地方面的功力匪浅。实际上,这些都离不开作者野外考察的成果。
这部作品引用大量地方文献,但不是一成不变地照搬,而是敢于质疑其可靠性,继而决定其取舍。如对海陵岛之专名来源,作者认为是“海上丘陵”,与南宋太傅张世杰崖山海战后赴占城遇台风溺亡,后葬于岛上,简称“海陵”无关。这一见解,颠覆了海陵原意,可以讨论,反映了作者思想开阔,及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精神,是应予肯定的。
该书稿涉及历史、文艺、地理、人物、诗词等众多方面,是一部综合性、地方性题材之力作。在作者笔下,深沉、传情、感人之情层出不穷,非常可贵。文字流畅,声情并茂,应予充分肯定,尽快付梓,以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
(本文为《漠阳访古》之序言,题目为编者所加)
作者简介:司徒尚纪,1943年11月生,广东阳江人,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文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广东省政府参事;主要研究历史地理和文化地理,旁及海洋、民族、方志、地名、城市和区域规划,出版著作37 部,论文400余篇,约1600万字,代表作有《岭南历史人文地理》《广东历史地图集》《珠江传》《中国珠江文化史》《简明中国地理学史》《广东文化地理》《中国南海海洋文化史》等;被誉为“为珠江立传第一人”。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