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艾叶茸茸,芳草萋萋。端午时节,艾蒿像不施粉黛的乡下女子,肆意而野性。田埂上、河沟旁、房屋后,一丛丛、一簇簇、一片片,摇曳着浅浅的绿,氤氲着淡淡的香。“五月五,是端阳

端午艾香

□ 徐 晟

2021-06-16 来源:阳江日报

“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艾叶茸茸,芳草萋萋。端午时节,艾蒿像不施粉黛的乡下女子,肆意而野性。田埂上、河沟旁、房屋后,一丛丛、一簇簇、一片片,摇曳着浅浅的绿,氤氲着淡淡的香。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端午,家乡素有插艾蒿、挂菖蒲的习俗。每年五月初五,家家户户的门楣上,悬挂着艾蒿、菖蒲,成为端午一道独特的风景。

记忆中,端午清晨,父亲早早提上镰刀,踩着露水,到大堤上割艾蒿。等我睁开眼时,父亲已割回一大捆艾蒿,并拿着一把艾蒿笤帚,在床头旮旯拍拍打打,口中念念有词:“一年一个端午节,艾蒿单打青帮蝎。白天不准门前过,夜里不准床头歇……”

一骨碌从床上下来,跟在父亲身后看热闹。父亲每到一个房间,都用艾蒿拍打地面,嘴里依旧念念叨叨,给人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感觉。

拍打完毕,父亲扎几把艾蒿,在堂屋神柜两头各立一把,在大门两边各悬一把。剩下的艾蒿,父亲放在猪圈、厕所等处。一时间,屋里屋外,到处弥漫着艾蒿特有的香气。

“家有三年艾,疾病不再来。”艾蒿性阳,可以治阴湿邪气。《本草纲目》就有艾草“用于灸百病,也可煎服”的记载。

“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让人梦回古代:一身汉服的女子,庄重地端着一盆艾水。虔诚的人们,排队依次走到主祭面前。主祭用菖蒲沾着盆里的艾水,在参加活动的人双手、额头、脖颈轻轻拂拭。古老的仪式,包含着人们对平安幸福的祈求。

老家的“洗三”习俗,不知是否也由此演变而来?在我老家,孩子出生第三天,要用艾叶煎水擦拭身体,并用煮熟剥壳的鸡蛋,在婴儿的皮肤上来回滚动,以去除婴儿初来人世的污垢。在我出生的时候,艾草正茂,艾叶正香,我自然也享受过艾水“洗三”。母亲还说,我小时候不长痱子,就是“洗三”的效果。

艾蒿的另一个妙用,是生烟驱蚊。盛夏的夜晚,热得人难受。家家户户在稻场上架起凉床,吃饭纳凉全在凉床上。夜色四合,蚊子成群结队飞来,跟打锣一样在耳边鸣叫。人们不停地用蒲扇扑打,牛被叮得团团转,甩尾跺脚,大家便赶紧到稻场边生蚊烟。

扫一些草渣,堆在稻场风口。铺一层半干半湿的艾蒿,用火柴点燃。不一会儿,袅袅的青烟,裹着浓浓的艾香飘来,蚊子晕晕乎乎,嘤嘤悲鸣,瞬时不知所踪。牛儿安静下来,懒懒地躺在地上,反刍着嘴里的青草。纳凉的人们,手中的蒲扇不摇了。鼾声渐起,村庄在袅袅的艾香中,安然入睡…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今年端午,我买了一把艾蒿回家。不为避邪,不为驱蚊,只为那久违的艾香——那是我故乡的味道。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