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档案:陈翠银阳江市特殊教育学校高级教师,全国特教园丁奖获得者,南粤优秀教师,阳江市师德先进个人;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2024-2026),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特殊教育名教师培养

阳江市特殊教育学校陈翠银谈评价体系助推发展革新

以生为本实现育人功能

2025-05-21 来源:阳江日报

名师档案:陈翠银

阳江市特殊教育学校高级教师,全国特教园丁奖获得者,南粤优秀教师,阳江市师德先进个人;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2024-2026),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特殊教育名教师培养对象(2021-2023),广东省(第一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园)长研训专家库成员,阳江市省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017-2019)。

■ 阳江日报记者/盘聪颖

近日,记者见到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陈翠银时,她正耐心地指导一名智力障碍学生学习打招呼。“早上好!”这句简单的问候,陈翠银往往要教几十遍甚至上百遍。陈翠银表示,每个特殊学生的表现和能力都有所不同,他们可能会存在精细动作能力弱、有攻击性行为或情绪障碍等问题。因此,教师需要以成长型思维去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从听障语文教学到培智类生活语文教育,陈翠银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以生为本,以“真·简”的理念开展语文教学并实现育人功能。陈翠银介绍,“真”指本真、真实和求真,“简”即简要、简明。她立足于学生的学情和需求,将复杂的知识点用简明扼要的方式讲述,让学生在思考、合作和实践中学习知识,提升个人素养。

课堂上,陈翠银借助多媒体技术和AI工具,将抽象概念转化为情境化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课堂。例如,在教授“下雨”一词时,她不仅让学生聆听各种雨声,观看下雨的视频,还模拟打伞、避雨等动作,让学生在视觉、听觉和肢体联动中理解词汇。

“6年前,孤独症学生涛涛(化名)刚入学时,只能说出两个字。经过日复一日的强化训练,他现在已经能完整地说出一个句子。”陈翠银表示,她运用“小步子、大循环”策略,每节课只设定微小的进步目标,但通过长期循环巩固,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效果。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出现行为问题,我们更要解读问题背后的原因。”陈翠银说,教师要找到问题的关键,帮助学生提升适应性行为技能。此外,家校要形成合力。教师要每天定时观察学生,记录学生的行为频率,分析触发因素,测评学生行为动因,并制订行为干预计划等。同时,教师还要与家长深入交流,多方协作,共同改变学生的行为问题。

在课程教学创新方面,2022年新课标发布后,陈翠银将文化自信、思维能力、语言运用、审美创造等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培智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她表示,培智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较弱,为了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她在教学中进行跨学科融合,开展项目化课程研究。2024年11月,陈翠银主持的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项目《基于传统节日文化的培智学校项目课程》正式立项。该项目将生活适应、绘画与手工、劳动技能等学科进行整合,设计了“六大传统节日主题”,有效打破学科壁垒,实现了多学科融合发展。

“春节放鞭炮、清明节包青团、端午节赛龙舟……这些既是文化符号,也是生活技能。”陈翠银举例说,在清明节主题课上,学生们不仅学习“清明时节雨纷纷”等诗句,还会分成小组绘制关于清明节的图画,制作手工,亲手揉面、包馅制作青团。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感受节日的文化氛围,了解节日的内涵,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

“特殊教育不能‘一测定终身’,测评是为了看见每个孩子的成长可能。”陈翠银坦言,特殊学生个体差异大,终结性测评方式往往掩盖了他们的真实潜力。2024年11月,她主持的省级课题《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培智课堂教学评价的构建与实践研究》正式立项。她希望通过课题研究构建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以全面、动态地评估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让教师更准确地了解每个特殊学生的优势和需求,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