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自己喜爱的球星前耍酷。 大海 摄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追星文化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深深影响着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从偶像歌手到影视明星、体育明星,他们以独特的魅力,成为了无数青少年心中的光。这股追星热潮,不仅仅是简单的崇拜与模仿,更是青少年自我探索、情感寄托与社会认知的一种复杂体现。近日,记者走访了我市多名师生,试图揭开中小学生追星现象的神秘面纱,探讨其背后的动因、影响及引导策略。
■ 阳江日报记者/王勇明
在我市的中小学校园里,追星现象普遍存在。课间休息时,学生们围坐一起,讨论着最新的偶像动态;放学路上,书包上挂着偶像周边,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阳江一中实验学校读初二的小范,从2021年便开始追星,现在喜欢时代峰峻旗下TOP登陆少年组合里的张极和左航。“起初我是觉得这个组合团队气氛好,然后又觉得张极和左航人长得帅,性格也热情开朗,于是渐渐喜欢上他们。”小范说,她线下会时不时跟朋友讨论偶像,买些明星相关的小卡台历、明信片等周边产品,线上会通过关注社交账号、观看视频、浏览帖子关注明星的动态,这是她追星的主要方式。
相比女生偏爱影视和音乐领域的偶像明星,男生更喜欢篮球、足球等体育领域的明星。在阳江三中读高三的小曾喜欢打篮球,一直喜欢曾经的NBA球星罗斯。“我的房间贴有罗斯的海报,自己平时会看罗斯的视频和纪录片,打篮球时也会穿罗斯代言的篮球鞋。”小曾说,最初他是喜欢罗斯劲爆的球风,后来慢慢了解到他曲折离奇的人生经历,被他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所感动,才彻底把罗斯当偶像。
为详细了解我市中小学生的追星情况,2月23日,记者发放了一份调查问卷,2天共收到656份有效答卷,受访对象涵盖我市小学、初中、高中学生。调查结果显示,55.95%的学生有自己明确喜爱的明星,但认为自己追星狂热的学生只有4.57%。相对而言,影视、音乐和体育领域的明星更受学生欢迎,喜爱的比例分别为33.51%、41.96、23.16%。
追星行为对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有着重要的影响。合理追星,可以激励青少年积极向上,提升艺术素养,促进社交能力等,对青少年有积极正面的影响。
对小范而言,她主要把张极和左航视为榜样,从他们身上汲取正能量,学习他们身上热情开朗的性格。“张极喜欢骑着自行车无忧无虑地绕着一个城市转,我也尝试过骑着自行车到处走。左航喜欢看的书,比如余华的《活着》《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我也会找来看。”小范认为,她是一个现实和网络分得很开的人,追星基本不会对她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小曾也认为,追星对他而言主要是积极正面的影响。他表示,罗斯面对强敌时从未退缩,他会学习这种精神,遇到困难也要坚持下去,努力克服困难。
与此同时,追星行为是一把双刃剑,潜藏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阳春二中高二班主任孙琳琳认为,不理智追星行为产生的危害不容小觑。“我曾经教过一名学生,她原本活泼开朗且成绩名列前茅,但迷恋上易烊千玺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孙琳琳说,这名学生为了购买偶像的周边产品,不惜省吃俭用,甚至全然不顾自己的身体,最终导致营养不良。同时,每天她都花费大量时间去刷偶像最新动态的视频,严重压缩了学习时间,课堂上也难以集中注意力,因此成绩一落千丈。
“演员陈赫离婚事件引发关注后,那名要求陈赫退出节目的中学生,个人信息被疯狂的粉丝曝光,生活受到严重干扰。”孙琳琳说,这些真实发生在身边的案例,无不深刻地警示,不理智追星会给我们的生活、学习以及身心健康带来很多严重的危害。
目前中小学生如此热衷追星,到底有什么深层次的心理因素呢?阳江二中初一班主任钟科指出,中学生追星的心理因素是复杂且多样化的,其中常见的因素包括寻求自我认同、逃避现实压力以及追求梦想的投射等。
“中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试图通过追星来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钟科表示,面对学业的压力、家庭的期望以及社交的挑战等,追星还可以为中小学生提供一个暂时逃离现实压力的虚拟世界,让他们能够放松和忘却烦恼。
至于追求梦想的投射,钟科解释,明星们在舞台上、荧幕中或体育比赛的成功和光彩,往往代表着中学生内心深处渴望实现的梦想。他们将自己未达成的愿望投射到明星身上,通过支持和喜爱明星来间接满足自己的梦想追求。
此外,钟科认为中小学生追星还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在中小学生的社交圈子中,追星往往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为了融入集体,获得同伴的认可和接纳,一些中小学生会跟随大流去追星。”
情感寄托和对美的追求也是中小学生追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青春期,中小学生的情感丰富而敏感,他们可能在家庭或学校中无法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关爱。明星的形象和作品能够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慰藉和支持,成为他们心灵的寄托。”钟科说,同时,中小学生对美好事物有着天然的向往,明星们出众的外表、才华和魅力吸引着他们,满足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和欣赏。
钟科表示,中小学生追星的心理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些心理因素,有助于家长、老师等更好地引导中小学生理性追星,将追星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动力。
当下中小学生追星现象背后有这么复杂心理因素,那么,作为老师和家长,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理性追星,使其成为青少年成长的助力而非阻碍呢?钟科和孙琳琳两位老师给出了他们的建议。
钟科认为,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引入与明星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在班会课上,以某位明星的成长经历为素材,让学生写一篇议论文,探讨成功的要素。同时,老师可以引入多元化的榜样,如科学家屠呦呦、运动员苏炳添、文学家莫言等,让学生以偶像为榜样激励自己不断成长。而针对因追星出现明显问题的学生,老师要进行个别辅导和关心,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和行为。
家长方面,钟科建议,家长要保持开放心态,不要对孩子的追星行为一味否定和打压,而是以开放和理解的态度与孩子交流。家长甚至可以参与其中,尝试了解孩子所追的明星,与孩子一起讨论,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引导孩子追星,帮助孩子明白追星不能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最后,当孩子为追星产生消费时,家长要教导孩子合理规划金钱,避免盲目消费。
对于学生自身,孙琳琳建议,学生要学会尊重他人的偶像,赢得他人对自己的偶像的尊重,营造一个和谐的追星环境。其次,学生在面对他人对自己偶像的不当言论时,要保持冷静和理智,可以用理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向对方说明这种行为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不要让自己陷入到无意义的网络骂战中。最后,学生要把握好关注偶像的“度”,可以制定合理的时间表,在完成学习任务后的闲暇时间,适当上网或看电视了解偶像动态,千万不能因为追星荒废学业,成为阻碍自身前进的绊脚石,要明白“他是一颗星,但你是自己的太阳。”这个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