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派
上期介绍了《孔乙己》第一个对比:笑与哭的对比。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对比写作手法,下面再谈两个。
富人与穷人的对比。《孔乙己》中把“短衣帮”的穷人和“穿长衫”的富人摆在一起进行对比,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社会的不公。首先,小说一开始,就凸显富与穷的泾渭分明:富人穿长衫,悠闲地“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慢慢地坐着喝酒,老板还特意安排“灵巧”的伙计小心周到地侍候他们。而穷人只能站着喝酒,酒店没给他们设座位,老板对他们也没好声气,还想尽办法在酒中掺水。富人花天酒地,穷人舍不得花十几文买下酒菜,甚至不肯多花一文买一碟盐老笋或茴香豆。文章把孔乙己与上面两类人也进行对比,孔乙己是唯一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的人。对比使孔乙己的形象更加鲜明:孔乙己自诩清高,不屑与穷人在一起,但又挤不进富人的圈子,凸显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已无法适应社会,这是他的悲剧的源头。
富人为所欲为与穷人无处伸冤,这是另一个对比。这一点是通过对孔乙己的描写表现出来的。孔乙己是文化人,也是彻底的穷人,富人如何对待他呢?孔乙己偷了何家的书,被吊着打;孔乙己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抓,“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作为富人的何家与丁举人没有把孔乙己送官,而是私设公堂,肆意妄为。作为穷人的孔乙己无力自保,无处鸣冤,只能任人宰割。这是何等的触目惊心,它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腐朽黑暗。鲁迅先生运用对比手法,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
孔乙己前后的对比。小说详写了孔乙己两次到咸亨酒店的情形,作者对这两次出场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等进行了对比描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穿长衫,喝酒有配酒菜,还“排”出大钱,以炫耀自己不差钱,孔乙己还卖弄“茴”字的四种写法。孔乙己第二次登场是被打折腿后,他的表现与前面迥然不同。首先他的长衫已经不见了,一件破夹袄让他变成了“短衣帮”,他已不再炫耀似的“排出”大钱,而是“摸”出四文钱。拿笔的手已经衍变成用来行走的“脚”。对于别人的羞辱,他不再争辩,只用眼色恳求别人不要再提。喝酒也没有了下酒菜,只是简单的一碗酒。这些细腻的对比,暗示孔乙己已对中举甚至对生活完全失去了希望,孔乙己的人格尊严与他的双腿一样,已完全被统治阶级“打折”,从外到内变成了一个废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与人们快乐的笑声构成对比,形成强烈的反讽艺术效果。
鲁迅先生其他文章也多用对比技巧,如《故乡》中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杨二嫂的前后对比等等。对比手法效果立竿见影,可使文章更具艺术感染力,同学们可以多学多用,以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