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同学写文章不注意方法,只是如记流水账地叙述,没有波澜曲折,读者读起来索然无味,这样的文章不算好文章。清代文学家袁枚曾说:“凡做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鲁迅也认为“文如看山不喜平。”这说明好文章的情节要曲折生动、富于变化,受欢迎的电影,其故事情节一定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那么,作文如何才能令情节引人入胜呢?下面给同学们介绍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欲扬先抑法(或欲抑先扬)。什么是欲扬先抑呢?以一个小故事为例。古代一大户人家,三个儿子都位高权重,一天,他们为老母亲庆祝八十大寿,席间叫一文人作诗助兴。文人略一沉吟,第一句念:“这个老母不是人,”众宾客大惊失色,面面相觑。诗人笑笑,又念:“疑是神仙下凡尘。”观众不约而同击掌叫好。诗人接着念:“三个儿子都是贼!”众人“啊”地惊叫起来,都替他捏了一把汗。诗人不慌不忙接着念:“偷来仙桃送母亲。”现场顿时掌声雷动,众宾客都被诗人折服。这首诗就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它的优点在于制造前后对比反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一抑一扬之中,情节就变得波澜起伏,故事就变得妙趣横生了。
所以,同学们在构思作文情节时,可运用这种写法。我的学生用此法写《藏在身边的爱》,后来发表在《阳江日报》上。她先写“抑”:校警看起来很“凶”,样子活像一个“黑面包公”。校警批评“我”在校内吃零食,“我”对他又恨又怕。接着写“扬”:校警及时到教室通知“我”去拿妈妈送来的药,“我”觉得校警蛮有责任心,但“心里仍然不喜欢他。”偶然机会,校警在校外及时救助摔伤的“我”,从此“我”觉得校警是一个“可爱的叔叔”。文章在一抑一扬中,平添了许多趣味,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为了说得更透彻,下面再说一个欲抑先扬的例子。欲抑先扬法常用于讽刺、批判类文章,马克·吐温、雨果等作家常用此法。如下例:一家烟草公司在广场上大肆宣传香烟的好处,一位老人走上讲台说:“香烟有三大好处,一是狗怕吸烟者,二是吸烟半夜可防盗,三是吸烟者永远年轻。”烟草公司老板大喜过望。老人继续说:“为什么呢?因为吸烟的人大多驼背,狗见了,以为人正要拾石头打它;吸烟的人整夜咳嗽,贼当然不敢光顾他家了;吸烟人早死,因此他永远年轻!”老人幽默的话让全场听众哈哈大笑,而烟草公司老板只能灰溜溜地走了。老人巧妙地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扬吸烟微不足道的好处,以它为铺垫,引出吸烟严重损害健康的害处,前后对比,造成鲜明的讽刺效果。
从以上例子可知,无论是欲扬先抑还是欲抑先扬,写时都要抓住抑与扬的火候和分寸,前面的部分要写非本质的、不重要的,而后面的部分刚好反过来,要写本质的、重要的。因为前面仅作铺垫,后面的才是重点,它不可本末倒置。如一个人的外貌与心灵,心灵才是本质的,重要的,外貌是非本质的,不重要的,我们不能在前面写一个人的心灵和道德如何败坏(抑),后面表扬她的外貌如何漂亮(扬),这是错误的。
关于让作文曲折生动的另外两种方法,我们下次再谈。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