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区十一支龙舟队奋楫争先展现『逆水精神』

与『龙』共舞 风雨同『舟』

江城区十一支龙舟队奋楫争先展现『逆水精神』

2025-05-27 来源:阳江日报

又是一年端阳到,龙舟竞渡粽叶飘。江城龙舟地方风俗特色浓厚鲜明,每艘龙舟都归属朝拜当地神庙或宗祠,有雌、雄之别,也有 “兄弟”“姐妹”之情谊。5月27日,2025年阳江(江城)逆水龙舟大赛在漠阳江西濑河道鸣锣开赛,今年传统龙舟赛事规定,所有参赛运动员要求必须是阳江户籍。近段时间以来,江城区11支传统龙舟队厉兵秣马、铆足干劲,队员们以饱满的热情和争胜的决心投入到赛前训练,齐心协力为市民游客献上亮点纷呈、激情满满的龙舟盛宴,展现出阳江人民逆流而上、拼搏奋进的“逆水精神”。

■ 文字/阳江日报记者 盘聪颖 杨辉南

■ 图片/阳江日报记者 谭文强

扫一扫看更多

扫码观看龙舟直播赛

东砵白须  曾经挥一桡便赢对手一个舱位

在江城众多的龙舟中,东砵白须的龙头颇为特别:龙头瘦瘦长长,下巴垂着长长的银白色的须,龙头的后脑勺非常光滑,如同一个光头的老人,被村里的老人戏称其为“白须公”。

“两岸共观红粉女,江河争看白须公。”在东砵龙舟坛上的这副对联,正表明了东砵白须长久以来在赛场上的强劲实力。东砵白须龙舟的辉煌历史,源于“大个运三十六桡赢脱尾”的传奇故事。过去有一个扒头艄的叫“大个运”的人,力大无穷。在赛事时,如果东砵白须领先,他就在船头喝龙,如果是与对手并驾齐驱时,他一桡挥下足以赢对方一个舱位。一艘龙船有三十六个舱位,也就是说,“大个运”连挥三十六桡,就足以把对方赢脱尾。

在2006年江城区举办的“坚都”杯中,东砵白须获得团体总分第四名的好成绩。谈起今年龙舟比赛,东砵白须队龙种张五记介绍,不仅爱心企业捐款,村民也踊跃出钱出力,支持龙舟队的筹备、训练、比赛等工作,大家信心满满,希望拿个好成绩。

东砵红须  颜值与实力并存的“夺锦王”

东砵红须最早建造于明朝崇祯年间,至今已有逾300年历史,素有“夺锦王”之称。相传,东砵张氏祖先造龙舟时,不想仿照别家龙舟龙头挂黑须或白须的模式,认为红色胡须更显龙头年轻好看,有自家特色。与江城其他龙舟不同,东砵红须最特别之处在于龙头的“红胡须”,龙头下巴全部长胡廉须,只有下巴中部长一些长胡须,胡廉须代表年轻有活力,所以红须别名叫“龙仔”,后来被人称为“靓仔龙舟”。

清代,东砵红须龙舟每次参加龙舟赛,几乎都稳坐冠军位置,声威赫赫,龙舟头顶部“夺锦王”的美誉即是由此而来。在2023年阳江(江城)逆水龙舟大赛中,东砵红须龙舟队获得民俗龙舟赛冠军。

今年,东砵红须再次昭显出飞龙夺锦气势。东砵村党委书记张辉滔说,在2024年阳江(江城)逆水龙舟大赛中,东砵红须以0.18秒之差屈居亚军,今年他们调整了训练计划和训练时间,以 “岸上训练+水上实战”相结合的方式,提高队员的体能、耐力和技巧,争取更上一层楼。

三角白旗  爱美的“妹仔船”力争上游

三角白旗不仅是“妹仔船”,还是爱漂亮的“妹仔船”。每年龙舟竞赛当天,参加比赛的队员们要一大早为“她”梳妆打扮。首先要象征性地“夹毛仔”,接着梳发髻,涂胭脂水粉,最后披上绸带。整个过程通常要一个小时,犹如新娘出嫁般隆重。

虽是“妹仔船”,但三角白旗队实力不俗。据介绍,以前扒龙舟,三角白旗都挑选渔民作桡手,这些渔民每天划船出海打鱼,身体好、耐力强,因此20世纪90年代前,三角白旗常在比赛中夺冠。

今年,三角白旗龙舟队召集了一批经验丰富、热爱龙舟运动的队员。该龙舟队组织负责人林陆原说,自4月20日启动集训以来,60余名队员坚持每天下午4点至晚上9点开展高强度训练。他们进一步整合了训练资源,不仅聘请村中教练随队指导,更有老辈扒手现场传授技艺,大家都秉持着“力争上游 坐二望一”的信心奋力冲刺。

曾氏双白旗  战绩斐然的“三冠王”重展风采

曾氏双白旗,原名“双白旗”,从西岸村另一支传统龙舟“四方单白旗”中分支而立,与四方单白旗同为“兄弟船”。2012年,因人员皆为曾氏,遂更名为曾氏双白旗。是阳江唯一一艘以曾氏后裔族人而命名的龙舟。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曾纪欢介绍,曾氏双白旗以举青龙戟和双白旗为标志,寓意为统一和团结,告诫族人要统一思想、团结一致、拼搏奋进。其龙头上的角为鹿角,下颌垂蓝黑色龙须,整体以金色、红色为主色,配以绿色、粉色,显得威武、端庄,英姿勃勃。

回顾近几届龙舟赛,曾氏双白旗龙舟队战绩斐然。继2010年取得江城龙舟锦标赛国标龙舟第一名,2012年再次将国标龙舟第一名收入囊中,成为江城区龙舟锦标赛国标龙舟唯一蝉联两届冠军的队伍。在2012年的比赛中,曾氏双白旗也是传统龙舟和团体总分的第一名,成为名副其实的“三冠王”。

曾纪欢表示,今年,曾氏双白旗龙舟队将持续使用重量较轻的碳纤维船桨参赛,优化了“跪扒”扒船技法,并发挥头艄整齐的优势,速度较往年大大提升,打算在赛场上一展风采。

上堡  经历台风巨浪仍安然无恙

追溯中洲街道麻布演村上堡龙舟的历史,距今已有160多年。据了解,上堡的第一艘龙舟用红花木制作,经过百年变迁,上堡村几艘古老的龙舟都已不复存在。不过,龙舟竞渡情怀却在一代代的上堡村民中流传下来。

上堡龙舟还有一段令上堡村民称奇的典故。70多年前,一次刮台风,停泊在屋背洲的上堡龙舟被风打断缆绳,一路随巨浪翻滚至对面龙涛村的河涌,后来台风转向,龙舟又被浪推回至屋背洲排水的小河涌。上堡龙舟虽经历了这样的“磨难”,但是基本无损坏,让上堡人大呼神奇。

“上堡上堡,越扒越好。”5月22日傍晚,记者来到中洲街道麻布演村时,上堡龙舟的龙头上插有竹叶青。“这是辨认上堡龙舟的标志。”该龙舟队领队莫国防说,今年大部分队员都是从来没有参加过比赛的“新生力量”,年轻队员体能优势显著,训练热情高涨。

下堡  曾代表阳江参加全国性龙舟赛事

上堡、下堡是“兄弟船”,同归属朝拜当地的五王庙。1988年的龙舟比赛,下堡龙舟队齐心协力,一举夺得了第三名。从此之后,下堡龙舟队开始进入了江城龙舟强队行列。1996年,下堡龙舟队更是在当年的龙舟竞渡中力压群雄,一举夺魁,并代表阳江参加全国第八届“屈原杯”龙舟赛暨第二届世界龙舟锦标赛选拔赛。

5月22日下午,记者来到江城区鱿鱼头大桥旁看到,下堡龙舟队的队员们正顶着烈日奋力下腰、齐桨破浪,龙头形象威猛、背插缨枪的下堡龙舟在漠阳江面上乘风破浪、逆流而上。

下堡龙舟队龙种莫尚表示,下堡龙舟的龙头雕刻得高大威猛,龙头背后插有一支缨枪,是下堡龙舟的典型特征。今年下堡龙舟队打破往年外聘惯例,集结了35名本村的青壮年,周边村落的村民也来助阵,半数队员的祖辈或父辈都划过龙舟,诠释了“逆流而上,力争上游;同舟共济,奋勇向前”的龙舟精神。

下堡龙舟队正在进行赛前备训。

那西竹叶七星旗  江城唯一举办村内预选赛的队伍

城西街道那西村扒龙船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200多年前,由于那西村地处水乡,村内曾遍布许多河道,村民对扒龙船竞技运动有很深厚的感情。那西竹叶七星旗龙舟队龙种冯连灯介绍,竹叶七星旗龙舟队最大的特点是全村仅一支队伍,且每次江城举办龙舟赛前,村里都会提前组织一场村内选拔赛,这在全区龙舟队伍里都是独有的。

时隔40年,今年那西竹叶七星旗队再造新龙舟,以崭新面貌登上龙舟竞渡舞台。“新龙舟选用进口梢木打造,船身更轻、稳定性更高,是我们今年争胜的‘秘密武器’。”该龙舟队教练冯而棒介绍,新龙舟“骏水”仪式已于5月16日举行。连日来,他们反复验证新龙舟的性能,立志在今年的比赛中夺魁。

冯连灯说,自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起,分散在各地区的队员们返乡集训,今年征集了75名壮丁,阵容更加强大。此外,村民们还自发组建后勤保障队,为队员训练提供贴心保障。

华濠  拿过4届传统赛冠军的“豪门”

华濠龙舟归属华濠龙舟协会,举樱枪红旗,起源于清代中期。华濠龙舟战绩辉煌,曾拿过4届江城传统龙舟赛的冠军,被称为“豪门”队伍。

仗义豪气,也是华濠龙舟队代名词。过去比赛,“三角白旗”赢得冠军,引起其他龙舟队不服。而“华濠”则认为,不服气可以再赛,但不能为难他们,于是一路护送“三角白旗”安全回家。因此,当地人也将“华濠”“三角白旗”两家船称为“兄妹船”。

该龙舟队龙种蔡大华表示,华濠龙舟队还是第一个将龙舟两个“头艄”撤下的龙舟队。当年,撤下了“头艄”的华濠龙舟提高了行船速度,捧回了一个冠军,直到去年赛事规则调整,华濠龙舟队恢复了“头艄”,但由于备赛时间紧迫,赛绩并不理想,故而他们今年打定主意全力冲击“翻身仗”。“今年吸纳了57名本地青年组建新梯队,自去年11月启动备战,今年4月进入冲刺阶段以来,队员们均能保持着高涨的热情,风雨不改地参加训练。”蔡大华说。

双带七星旗  年轻龙舟实力强劲志在卫冕

双带七星旗龙舟始建于明末清初期间,至今约有300多年历史。但这艘老龙舟,20世纪50年代前已不复存在,几乎没人知晓它的模样。不过,龙舟队还保留着一面饰有北斗七星、旗尾飘着双带的樱枪旗。

20世纪90年代,由于各种原因,三角白旗龙舟在赛场上的表现,让当地一些龙船迷觉得“不过瘾”,但他们又不想为别处的龙船喝彩,便琢磨着要另起一家。听老人说渔洲北帝庙以前也曾有过一艘龙舟,他们知道后征求其他龙船迷的意见,决定恢复老龙舟。于是,龙船迷们以三角白旗龙舟和上濑龙舟作为“模特”,按这两艘龙舟的“龙头”“龙身”比例设计打造新的龙舟。

作为“后起之秀”, 双带七星旗队的实力不容小觑,曾多次走上国内和国际舞台,并取得优异成绩。在2024年阳江(江城)逆水龙舟大赛中,双带七星旗队获得传统龙舟赛冠军。

作为今年的大热门队伍,该龙舟队启动了全天候训练计划,重点督导桨频同步性、鼓点节奏控制等核心环节,队员们纷纷表示:“我们信心满满,今年再接再厉,争取夺冠!”

上濑  插红黄双旗的“常胜将军”

说起江城上濑龙舟,很多人回想起的是那两支神气的黄旗、红旗,一起插在龙头后面,跟随震天的鼓声、吆喝声,迎风飘扬。当时还流行这么一句童谣:“红黄搽‘癞’,越搽越快。”意思说上濑龙舟在江上窜得飞快,威震一方。

上濑龙舟上插两支颜色不同的旗,中间有一个典故。上濑龙舟的前身,是太傅龙舟,属于太傅路的张太傅祠。日子久了,逐渐演变成每当龙舟赛时,太傅人只是捐钱支持,管理、扒龙舟都由上濑人亲力亲为。

到了清朝中叶,原只是插一支黄旗的太傅龙舟,多添了一支醒目的红旗,红旗代表上濑清境宫,龙舟名号也逐渐由太傅龙舟变成上濑龙舟,但龙舟上还是一直插两支旗,纪念这段历史,昭示太傅、上濑两邻居的友好关系。

以前江城传统龙舟赛是三盘两胜,每队先各“坐东”(划在东河道)、“坐西”(划在西河道)一次,最后一次就抓“生死签”,谁抓到静水河道,大多都赢。但1987年,上濑龙舟在龙舟赛四天里,无论是静水还是逆水都赢,从不用赛第三场,所以上濑的龙舟被称为“常胜将军”。

下濑  龙尾上水“行头先”

一般的龙舟队是以龙头入水,下濑扒龙船最大的特点就是用龙尾上水“行头先”,这种传统得以延续有其原因。以前整个西濑的地形地貌就像一个小岛,四面环河,居民以船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出入水口对当地人有重要意义。西濑分上濑、下濑,当地人逐渐形成了“上濑龙头向上、守上水口,下濑龙头向下、守下水口”的扒龙船习俗。

下濑龙舟“尾行先”的扒龙船习俗延续了100余年,于2022年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录。5月14日下午4时许,记者来到下濑龙舟训练基地“探营”,漠阳江面上,以龙尾“行头先”的下濑龙舟如离弦之箭般劈波斩浪。

作为“下濑龙舟尾行先”故事代表性传承人,该龙舟队龙种傅嘉岳表示,今年召集的80余名队员大多为本地渔民,下濑龙舟队将传统习俗和新技艺融合,把传统“高摇”改为低角度“矮摇”,强调动作整齐而非一味求快,确保“赛出健康、赛出愉快”。

下堡龙舟队正在进行赛前备训。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