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是一场爱的双向奔赴。 大海 摄
家访,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作为家校之间的纽带,家访是学校有针对性且具体地了解学生家庭生活现状的有效手段,既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又能让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方法。
这个暑假伊始,我市各大中小学陆续开展家访,健全“有关领导表率、校长带头、干部示范、班主任统筹、教师全员参与”的家访队伍,深入到学生家中进行家访,共同探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家访的重点是什么?如何更好地发挥家访的作用,凸显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近日,记者跟随老师走进家访现场,并采访了多位教育界人士和家长,听听他们怎么说。
■ 阳江日报记者/盘聪颖 官文婷
今年暑假来临之初,市实验小学一年级老师黄三妹没有停下育人的脚步,怀揣着爱心和责任心踏上了家访之路。黄三妹表示,一年级是适应过渡期,不仅需要了解学生的适应情况,还要关心家长是否掌握了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方法。“因此,我提前和家长进行了家访前的沟通,家访时需要父母双方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在场。”黄三妹说。
学生小曾(化名)是黄三妹本次的家访对象之一。家访当天,黄三妹来到小曾的家中,经过交流得知,由于小曾进入了新阶段,作为新手父母,他们尚未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上个学期的几次测试,小曾的数学成绩不太乐观,让我有些焦虑。一方面,我不想给孩子带来太大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我又担心孩子的成绩落后,跟不上现在的学习进度。”小曾的妈妈说。
了解到这一情况,黄三妹首先向家长全面地反馈了小曾在校的情况,表示小曾是一名热爱学习、乐于助人、尊师重友的学生,给了家长一颗“定心丸”。接着,黄三妹告诉家长,要用鼓励、欣赏的态度对待孩子,不必要求孩子十全十美,可以引导孩子发展一些兴趣爱好,如学美术、练书法等。此外,黄三妹特别强调了学生的暑期安全教育,与家长耐心宣讲了防溺水、防诈骗等安全教育知识。
通过本次家访,黄三妹了解了小曾的适应情况,小曾的妈妈也学习到了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有效促进了家校之间的良性沟通,共同制定出适合孩子的学习计划和监督方法。
在江城区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黄盈慧的家访计划中,家访既要了解孩子的状态,也要做好家长的情绪疏导工作,为家庭带来温暖和帮助。
二年级学生小俊(化名),是一名被评定为精神残疾类的学生。本次家访,黄盈慧走进了小俊家中,与小俊的父母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全面评估了小俊的自理能力。小俊的妈妈表示,以前,小俊曾出现过情绪不受控、自残等行为,全家人都十分紧张,甚至限制小俊外出。上个学年开始,学校送教上门工作取得成效,小俊顺利转为全日制在校就读。经过一年的教育和学习,小俊不仅在学校中交到了好朋友,还树立起了良好的规矩意识,改正了许多不良习惯。
黄盈慧对于小俊的改变感到非常欣慰,同时,她为小俊和家长布置了“特殊”的作业:家长要引导小俊掌握洗衣服、整理床铺、扫地拖地等生活技能,及时把小俊感兴趣的事情反馈给老师,家校合作共同挖掘小俊的特长。随后,黄盈慧依次排查了小俊家中的安全隐患,确保孩子的暑期居家安全。
黄盈慧了解到,小俊的家庭并不富裕,妈妈全职陪读,爸爸一个人扛起了赚钱养家的责任。对此,黄盈慧详细地和他们讲解了申请相关补贴的步骤,并耐心地倾听了小俊父母的烦恼,给予家庭成员理解和安慰,尽己所能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通过入户家访,老师能快速了解特殊学生及其家庭的需求,与学生建立信任。同时,特殊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人的守护,家人有了信心,才能更好地发现孩子的潜能和闪光点,引导他们自立自强。”黄盈慧说。
今年,阳江二中郑敏玲老师经历了一次与众不同的家访。江城区教育局负责人和该校校长、老师一起走进初二学生小薇(化名)家中进行家访。
在郑敏玲的印象中,小薇是一名非常励志的学生,虽然家庭条件并不优越,但她勤奋好学、心地善良、团结友爱,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不过,由于进入青春期阶段,小薇的心理情绪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上个学期末,我发现小薇的学习状态不稳定,与她的妈妈沟通过后,才发现是因为父母外出务工,导致小薇缺乏监管,开始沉迷刷短视频,从而影响到了生活和学习。”郑敏玲说。
家访中,郑敏玲针对这一问题,为小薇父母提供了解决方法。郑敏玲表示,青春期是每个孩子成长路上的必经之路,父母需调整好心态,意识到孩子已经长大了,要多给予陪伴和尊重,以及合理安排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平等地与孩子进行沟通。
江城区教育局负责人还向小薇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勉励小薇持之以恒、自强不息,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懂得孝顺父母、常怀感恩之心,并为小薇提供了建立阶梯式目标、各科均衡发展等学习方法。
经过本次家访,小薇深受鼓励,表示以后一定会好好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力争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家长宋女士的孩子准备升上小学二年级,对于学校开展家访工作,她表示十分支持。“虽然孩子在学校的时候,我会经常通过电访、微信咨询老师问题,向老师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但总觉得不够全面。”宋女士说,今年暑假,孩子的各科任老师组队来家中家访,她详细地了解了孩子在校的表现,老师也给予了很多切实有用的建议,让她开展家庭教育更有信心。
家长吴先生则认为,入户家访虽然有不可代替的优势,但更应该注重质量而不是形式。吴先生表示,如果老师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来学生家中拍个照、打个卡,无疑是在无形中增加老师和家长双方的精力负担。所以,吴先生希望,学校要完善家访工作流程和制度,老师要做好家访前中后的准备工作,确保家访取得实效。
一位四年级学生的家长告诉记者,她欢迎老师来家访,但目前老师还没有来家里家访过。“我期待老师来家中与家长共同探讨更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此外,老师在校时也应该和家长保持沟通,及时反映学生在校的情况,避免产生家校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位家长说。
记者从江城区教育局获悉,今年5月,江城区教育局出台了《阳江市江城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落实老师“三访”常态化家访机制,即对优秀生应访、对困难生(留守生)尽访、对问题生必访,充分发挥家委会的主观能动性和广泛代表性,教育局班子和机关干部也要积极参与家访活动。
《意见》出台之后,江城区各学校迅速行动起来,通过召开家访专题会议,制定了详细的家访工作方案并提前部署相关工作,明确了家访的目的、形式、纪律、分工制度等方面内容,组织江城区教育局领导、各校校长和老师参与家访,家校双方共同探讨有助于学生成长进步的教育方法。
在家访过程中,老师们纷纷认识到了入户家访的重要性。“如今通信手段发达,个别老师会认为,可以使用电访、微信交流等形式代替入户走访。其实不然,通过深入学生家庭进行家访,老师能具体地了解学生的情况,有利于因材施教,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双捷镇中心小学党总支部书记黎成军说。
据了解,目前,江城区各中小学校参加家访的老师达7000多人次,走访了近2万个家庭。家访结束后,老师们对家访情况进行了整理分析,有效提升了老师的家访能力和育人质量,架起了家校合作的“连心桥”。
市教育局德育专干周雪燕表示,家访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有助于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营造全员关爱学生、教育学生的良好氛围。
对于家访的正确打开方式,周雪燕建议,在家访过程中,老师要以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成长环境、在家表现和生活习惯等为目标,重点关注“特殊家庭、行为异常、患有心理问题”这三类学生,全面地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在校表现,并做好政策宣传和安全教育工作,建立和谐通畅的家校关系。
如何保证家访工作落到实处?阳江三中老师王元芳认为,学校可以将家访工作纳入教师考核,形成规范化、制度化、长期化的要求,对参与家访的老师进行培训和动员,要求老师使用“家访记录本”进行记录,及时进行交流反馈。老师在家访过程中,要注意人际交往礼节礼仪;反馈学生情况时,要以正面、积极鼓励为主,并要征求家长对学校及教育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跟踪了解学生在家访后各方面的变化、反应,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和指导工作。“学校和老师需探索实施家访新模式,如采取‘线上+线下’、建立家长接待室等方式,助推家校沟通形式更加灵活便捷,增强家校之间的信任和合作。”王元芳说。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