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仲硕(右)与主播一起在直播间介绍本土特色农产品。 袁荣泽 摄
■ 阳江日报记者/朱俏施 见习记者/王抱雨
“我们的蜂蜜采自塘口镇的生态山林,口感醇厚!”在阳西县塘口镇周南村电商直播基地的直播间里,周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仲硕举着蜂蜜罐,灯光下笑容满面,娴熟地面向镜头介绍这一特色农产品,一心要把家乡的优质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依托绿色优势,直播基地应需而生
记者在周南村电商直播基地看到,这个基地是由原竹迳小学闲置教学点改造而成。昔日教室旧貌换新颜,有的成了农产品展示区,富硒大米、生态蜂蜜在货架上摆放得整整齐齐,有的则变身为直播间,成为农产品“走出去”的核心阵地。
陈仲硕介绍,凭借优越的自然环境与优良的空气质量,塘口镇盛产蜂蜜、番薯、玉米、大米等富硒农产品。但“产量大、销路窄”的问题困扰农户多年。
2022年,在阳西县、塘口镇两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周南村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工厂+电商”为运营模式,牵头成立阳江市周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同时联合电商团队、传媒公司、直播达人及返乡大学生,共同创立塘口乡电商直播基地。“最初我们在村委会办公室直播,空间特别狭窄,现在宽敞多了。”陈仲硕说。依托网络平台宣传推广,塘口的特色富硒农产品就此搭上“电商快车”,从乡村销往全国各地。
从种植到销售,直播团队“全程护航”
去年番薯市价跌到几毛钱一斤,今年不少农户望着自家的番薯地犯愁:“今年再种,会不会又白忙活?”“我们签协议,保底价收购!”电商团队带着合同主动走进农户家,用实实在在的承诺给大家吃下“定心丸”。不仅如此,每当遇到农户不知种什么时,基地还会结合市场行情给出专业指导,帮大家避开盲目种植的风险,找准增收方向。
90后大学生陈沂枫,是基地里的“新鲜血液”。他全程见证了直播基地从一间办公室,发展为如今功能齐全的“农产品直播间”。从前期撰写直播脚本、拍摄产品短视频吸引流量,到后期统计销量、复盘数据优化策略,小伙子总能冒出贴合年轻消费者喜好的新点子。“这些事年轻人干得来,我脑子没他那么有网感!”陈仲硕常笑着夸赞他。
在销售环节,直播团队更懂“因地制宜”。同为阳西特产,黄皮因不耐储存,就重点对接厂商批量销售,避免损耗;百香果保质期较长,则通过直播间直接卖给个人消费者,既打开销路,又能为直播间引流涨粉。“今年就帮农户卖出了2万多斤黄皮。”陈仲硕说,农户们满心感激,每次见到他,都要硬塞些新鲜黄皮让他尝尝。
“我种了20亩辣椒,以前都是统一卖给销售辣椒种子的老板,渠道特别单一。现在有了电商基地,销路不用愁,种庄稼的信心也更足了!”农户陈永雄说。
自创蜂蜜品牌,推动产业长远发展
记者在现场看到,基地侧面的平房已变身塘口乡蜂蜜加工厂,经过机器浓缩、装罐、检验、贴标等标准化流程,一桶桶蜂蜜原料最终变成一罐罐琥珀色的成品,散发着自然的甜香。
随着直播基地发展,当地农产品销路问题得到缓解,但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我们这里多数水果、农产品的季节性较强,难以实现长期稳定供应。”陈仲硕说,为寻找可持续的产业,他们团队经过多番走访调研,最终决定将“一年四季均可生产”的蜂蜜打造成自有品牌。2023年,电商团队注册了“花遇见蜜”蜂蜜商标,与塘口本地86户蜂农签订购销协议,同时还引进蜂蜜加工生产线,推出花粉、百花蜜、鸭脚木蜂蜜等产品。
60多岁的蜂农力叔便是直接受益者。他养蜂20多年,此前因蜂蜜收购价低、销路窄,家中积压了2吨蜂蜜,单买储存容器就花了不少钱。直播团队得知情况后,不仅以高于市场价全部收购,还与他签订长期供应协议。这既解决了力叔蜂蜜滞销的难题,又让他对未来有了乐观的预期。如今,力叔不仅自己跟着直播团队干,还主动拉来不少养蜂老伙计加入。
“如今,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越来越宽,你们可以在微信小程序、抖音、快手、拼多多等多个平台上找到我们的产品。”陈仲硕自豪地说。2024年,该公司年产值达478万元;从2021年至今,已累计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超4000万元,让塘口的富硒农产品飘香全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